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
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灵沟通的纽带;不同文明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文化多样性归根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详细]
吴海龙:上海世博外交的实践与启示
世博外交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精心安排首脑外交、全方位推动各国来华布展、大力拓展民间外交、积极拓展公共外交。[详细]
吴建民: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
向世界说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中日关系十分重要,通过中日双方民间开诚布公的交流,发挥公共外交在双方交往中的作用,对于增进中日间的相互了解是有益的。 [详细]
韩方明:培养国民成熟心态是外交重要责任
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详细]
- 吴建民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
- 郑永年如何实现中国大外交
- 黄友义出国人员的国家形象意识亟待提高
- 鲁世巍进一步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 赵 磊对中国形象的复杂认知和应对之策
- 刘 宏中国国际形象的双重性及其解读
- 秘小胜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困境
- 黄龙云树立和展示广东真实新形象
- 李雅芳 刘宇明中印发展论坛是媒体公共外交的成功实
- 刘 康上海世博会 各国对华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 沈 昕从智利矿难救援看突发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展示
- 洪朝辉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公共外交效应
- 赵可金 洪朝辉 公共外交的目标及其实现
《公共外交季刊》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创办,旨在关注并分析国内外公共外交走势和动态,就公共外交问题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加强公共外交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
本期专题为“公民形象与国家形象”,这是去年10月“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主题的继续。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向世界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这5篇文章各有特色,既有中国人的视角又有对西方媒体的分析,既有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又有学理性的讨论。 [详细]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 承办单位:察哈尔学会
学术支持:外交学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外外交公寓1号楼3单元091号 邮编:100600
电话:010-58381660 传真:010-80777830
电子邮箱:editor.pdq@cppcc.gov.cn
若要转载本刊文章,请注明出处《公共外交季刊》
欢迎各界人士赐稿,一经刊发即付稿酬并赠样刊。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地址、目前供职机构、职务或职称等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editor.pdq@cppcc.gov.cn
邮寄地址:北京市太平桥大街23号(100811)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收
- 02-21 17:15张九桓:中国公共外交的春天
- 02-21 17:02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 02-21 16:41郑永年:如何实现中国大外交
- 02-21 15:15托尼·布莱尔:全球化时代的信仰
- 02-21 15:10吴海龙:上海世博外交的实践与启示
- 02-21 15:02吴建民: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
- 02-21 14:47韩方明:培养国民成熟心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责任
- 02-21 14:40唐家璇: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论任务
- 12-08 15:09彭定康:墨西哥湾原油泄漏 美国民族主义泛滥
- 12-08 15:03柳思思:浅议中国妇女民间外交
- 12-08 14:28石之瑜:邻邦──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的真实挑战
- 12-08 13:55中国主流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 12-08 13:34熊光楷:正确传播中国国家安全形象
- 12-08 11:59赵启正:全球对话网络
- 12-08 11:25郑万通: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多层格局
- 08-31 17:29埃卡特·冯·克莱登:中国既是伙伴又是竞争者
- 08-31 17:15杰米·F.梅茨尔:中国会领导世界?
- 08-31 17:11马胜荣 刘雁翎 新闻报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 08-31 17:04蔡建国:民间交流是中日关系的基轴
- 08-31 16:51俞新天: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思路
- 08-31 15:00万季飞:发挥中国贸促会在公共外交中的独特作用
- 08-31 14:50陈昊苏:上海世博会的世界意义
- 05-31 17:54吴 旭:扭转软实力逆差,打造“中国梦”
- 05-31 17:33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
- 05-31 17:25小约瑟夫·奈:新公共外交 非政府组织与网络
- 05-31 17:10周文重 王保东: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
- 05-31 16:55王宪鹏: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四大策略
- 05-31 16:43贾庆国:有效开展公共外交的六个基本条件
- 04-22 14:29杜 平:演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
- 04-22 14:09周虎城:国际公关的五种媒体策略
- 02-22 16:25秘小胜: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困境
- 02-22 16:17刘 宏:中国国际形象的双重性及其解读
- 02-22 10:21赵 磊:对中国形象的复杂认知和应对之策
- 02-22 10:02鲁世巍:进一步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 02-22 09:51黄友义:出国人员的国家形象意识亟待提高
- 12-08 17:42季 萌:新媒体外交与美国的实践
- 12-08 17:34李 敏:家乐福事件与网络新媒介
- 12-08 16:59沈逸: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与美国新媒体的介入
- 12-08 16:32李希光 王晶:中国如何面对网络公共外交
- 12-08 16:23胡泳:美国驻华使馆的网络外交
- 12-08 16:15赵可金:网络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 08-31 16:42周庆安:西方议会在公共外交中的四种角色
- 08-31 16:36徐海清:地方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积极尝试
- 08-31 16:30戴 路:全国政协外委会代表团在日本的公共外交
- 08-31 16:06柯银斌:21世纪论坛 政协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 08-31 15:52夏纪慧: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非洲的公共外交
- 06-01 16:49郭 可:全球媒体中的上海世博会及城市形象
- 06-01 13:29任 重:从公关评估角度看世博公共外交成果
- 06-01 12:02唐小松:从世博会看中国防御性公共外交
- 06-01 11:54蔡建国:以世博会为平台,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
- 06-01 11:32柯银斌:世博会的机缘与公共外交功能
- 02-22 18:01刘 康:上海世博会 各国对华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 02-22 17:16李雅芳 刘宇明:中印发展论坛是媒体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
- 02-22 17:09黄龙云:树立和展示广东真实新形象
- 12-09 09:58叶 松:亲身感受真实的西藏——瑞士联邦议会瑞中小组世博访华团访问西藏
- 12-09 09:45沈 昕:从智利矿难救援看突发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展示
- 12-09 09:40赵会民:北京市公共外交的实践及建议
- 12-09 09:28方 芳: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在北美的公共外交
- 12-09 09:19吕凤鼎:英国威尔顿庄园公共外交研讨会
- 09-01 10:01倪文才:跨国收养基于亲情的跨文化交流
- 09-01 09:54陈冠桥: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在宗教领域的成功尝试
- 09-01 09:45王郦久:俄罗斯公共外交及我国的策略
- 09-01 09:33赵可金:美国与法国的公共外交实践
- 09-01 09:26唐小松:欧盟在国际体系中整体形象的树立及启示
- 09-01 09:20梁安琪:澳门是新时期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平台
- 06-01 10:39欧阳君山:一家民企开展自觉公共外交的案例观察
- 06-01 10:28沈国麟 陆雪歌:后911时代美国对华公共外交
- 06-01 10:21李繁杰:北京奥运会的公共外交解读与启示
- 06-01 10:13段跃中:汉语角 公共外交的窗口
- 06-01 09:58迈克尔·柳: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三个案例
- 04-22 16:16井出敬二:日本对中国的信息传播策略
- 04-22 15:12范集湘:发挥中央企业在对非整体外交中的独特优势
- 04-22 14:53夏纪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与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的交往
- 02-22 16:54柯银斌:心灵沟通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
- 02-22 16:48公共外交的目标及其实现
- 02-22 16:36洪朝辉: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公共外交效应
- 12-08 18:09王莉丽:思想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与功能
- 12-08 17:57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 08-31 17:44王义桅: 公共外交 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
- 06-01 09:31周庆安:公共外交研究的四个理论维度
- 04-22 16:35赵可金:把握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规律
- 04-22 16:22刘江永: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公共外交
- 04-22 16:04刘宏: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公共外交
- 04-22 15:53王义桅: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使命
- 02-24 10:45赵进军:值得推广使用的中国第一部公共外交教科书——评《公共外交概论》
- 02-23 11:10李肇星:我的公共外交“第一次”
- 12-09 10:12周庆安: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学术专著
- 12-09 10:09沈 泱:宋美龄让美国为之倾倒
- 09-01 10:26谢婷婷:和谐社会为“中国模式”的新内涵
- 09-01 10:21黄友义:从美国新闻署的兴衰看美国公共外交的演变
- 09-01 10:13洪朝辉:乒乓外交中不可忽视的六个“小人物”
- 06-01 11:04颜 琳:文明国家视野下的公共外交
- 06-01 10:56李传玺:胡适抗战初期在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
- 04-22 16:52柯银斌:《中国力》为中国在现代世界重新定位
- 04-22 16:32周幼马:毛泽东、斯诺与“公共外交”
- 04-20 09:20《公共外交概论》介绍
- 02-21 14:32第五期主编的话
- 12-09 10:21第四期读编往来
- 12-08 10:45第四期总编的话
- 09-01 10:30第三期读编往来
- 08-31 14:36第三期总编的话
- 06-04 06:52总编的话
- 06-01 11:09读编往来
- 04-23 23:28武大伟简历
- 04-23 23:27陈昊苏简历
- 04-23 23:26赵进军简历
- 04-23 23:25赵启正简历
- 04-23 23:18韩方明简历
- 04-22 17:07《公共外交季刊》稿约
- 04-22 10:55《公共外交季刊》创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