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建造过程:使用机械很少主要靠人抬肩扛

高亦兰回忆说,选址集中在四个地点:天安门北(拆除端门),香山,景山,还有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安佑忠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人都要经过政治审查,就连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也要层…

09:47

中国知青史:承受改革阵痛 农民声音缺失

商界中的成功人士构成前知青群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当这些人讲述自己早年磨难和日后成功的关系时,他们的故事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农村的知青,他们活得更沉重,也许沉重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不再能…

09:57

午门、瀛台还是双清别墅?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经过

1976年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而建堂选址却一波三折,午门、瀛台还是双清别墅?最后确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

16:38

伟人伫立橘洲头 毛泽东雕像背后的故事

2009年9月12日晚,橘子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正在建设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下,举行2009年中国湖南旅游节盛大开幕仪式。此次改造,还将橘子洲整体提高了2米,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处在海拔36.5米…

13:41

毛泽东最后一个春节:听着炮竹声瘦弱的脸上露出笑容

1976年2月4日,除夕之夜,工作人员陪伴毛主席过年。年饭,是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的。饭后,他们搀扶主席下床,送到客厅,即他那个兼做书房的地方,静静地坐在那里。入夜,从红墙外隐隐约约传来鞭炮声。

13:08

毛泽东的百姓情结:农民不该吃窝窝头么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对农民生活十分了解。1927年1月4日-2月5日,他历时32天,考察了湖南的五个县,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井冈山时期和进京后,一直到他的离世,他无时不牵挂着…

09:55

“样板戏”外的沉浮人生(图)

近日,一本由“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娟美作为特别顾问,收纳汇集了上千张样板戏经典图片,作家师永刚、张凡历时3年编写的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收藏之作——《样板戏·史记》隆重上市。

09:22

揭秘样板戏:江青“掠夺”了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一本由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娟美作为特别顾问、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收藏之作——《样板戏史记》近期出版,并受到持续关注。在“不走样”的艺术桎梏下,排演“样板戏”的演职员人人自危,生怕在哪个环节上,一不…

09:19

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是我在1977年夏天拍的,用的是上海产的4A双镜头相机,抓拍的是平乐县二塘公社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景。资料链接: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数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

10:25

1968年12月22日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

08:58

希腊民众的新中国领袖情结:非常崇拜毛主席

2009年10月1日这一天,新中国迎来她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甲子。作为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我对毛泽东怀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保 持着佩戴毛主席像章的习惯。谁知,就是这普普通通的 像章,竟成为所到…

15:48

历史的巧合 毛泽东一生三个生死攸关的9月9日(图)

”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于一身的毛泽东,竟然差点丧命于民团的几个清乡队员。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在了,党和国家的命运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一生三个生死攸关9月9日,虽属历史的巧合,但都折射一…

13:34

女知青给毛主席敬烟是如何“摆拍”的?

原新华社记者、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师吕厚民曾回忆自己如何说服主席“摆一回姿势”拍照的经历。书中还记述了20世纪50年代“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讨论”过后,吕厚民是如何“设计”“毛泽东看世界地图”这张照片的。

10:13

对红卫兵组织失去信任 毛泽东决定下放知青始末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当天,毛泽东身着绿军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几百名红卫兵的代表。毛泽东这次接见红卫兵,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等人也参加了。

11:56

抵制“精英教育” 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诞生记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为了弥补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北京大学决定安排中文系的老…

09:33

家庭成分问题的政治枷锁

河北魏县漳河南边的秦庄村,是我生长的家乡,1947年秋解放。我弟弟在魏县初中学习时,曾任少先队大队长,1956年初中毕业,各科成绩都是A,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省立邯郸中学(后为邯郸第四中学)。

09:15

家庭成分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出身贫农还是富农?

许多国内外人士到韶山参观,当向毛泽东旧居和毛泽东纪念馆的讲解员或韶山的官员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都说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而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系美籍教授施拉姆,在其《毛泽东》一书中…

09:11

还历史本来面目:一条毛主席语录的真相

从1967年4月开始,在全国广为流传着一条“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最后,薄一波同志仍然十分肯定地强调:“这绝对不是毛主席的话,作了黑体字也不能马马虎虎,这是周总理的。

10:57

“海南岛上的大寨”:儋州石屋的命运沉浮(图)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寨和石屋的辉煌伴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渐渐淡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渐渐沉寂。2008年岁末,大寨的知青回访大寨之际,海南日报记者也走进…

10:06

女知青给毛主席敬烟是如何“摆拍”的(图)

在休息室,当毛主席习惯性地掏出烟放在桌子上时,洪克使了个眼色,坐在主席身旁的徐建春立即心领神会,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火柴,在大家的笑声中,为毛主席点了烟。毛主席他老人家也非常高兴,把头伸了过来。

10:10

北大荒知青: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群体

2004年夏初,一列从浙江开往黑龙江集贤县的“知青”专列向前行驶着。” 50万城市知青,在北大荒经受了各种磨练,各种人生体验,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成长的痕迹、青春的呐喊,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诗…

10:04

北大荒农垦史:半世纪艰苦创业 5万多人长眠黑土地

1988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史志办主任郑加真来到了北京。在郑加真“滚瓜烂熟”的叙述里,黑龙江北大荒农垦史的脉络,十分清晰。郑加真缓缓打开书橱,一人多高的书橱里,“挤满”了黑龙江农垦总局所辖100多个农…

15:26

见证历史:“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和大寨的命运(图)

1964年,年仅17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与大寨人一同战天斗地,改造家乡落后面貌,她的名字随着“全国学大寨”的号召一起传遍中国。此后的十余年间,郭凤莲身兼数职,执掌大寨,曾受到毛主席…

12:15

拨开尘封的历史 追寻知青上山下乡“先遣队员”

“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热泪两行……”当74岁的杜俊起老人凝视着远处的万顷良田哼唱出这首《喊一声北大荒》的时候,两行清澈的泪滴真的滑出了他的眼眶。“我是天津人,家里条件也不好,怕女儿受骗……”说起当年…

09:59

当英雄被消解:回忆两个北大荒女知青的死亡

如今,站在3队路口,眺望着这片曾经燃烧过荒火的土地,曾经跳跃过刘佩玲身影的土地,曾经我们演唱过歌颂过刘佩玲的土地,我的心里有一种揪心的痛。刘佩玲和李玉琪,两个同样17岁的年轻姑娘,留给我的是同样美好…

13:51

毛泽东天安门检阅红卫兵遇意外:专车突然抛锚(组图)

可以清楚看到车后座上的林彪和毛主席的半张脸(局部)。更不会想到一但发生统帅的专车抛锚,专车上的中央领导人人会如临大敌一般……   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中心、成百上千万的红卫兵从全国各地潮水般地涌向天安…

14:54

绝唱“老三届”:与共和国命运紧紧胶粘的一代(图)

有一年,高崇辉重返北大荒,看到当年待过的生产队的队部那样的老态龙钟、破败不堪,他出资40万,重新修建队部。如果说陈光顺像是北大荒上一棵挺拔的白杨,童建华确实像是一株秀美的白桦。

09:59

云南知青大返城:两封信和一个女知青之死

1978年10月,一封《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在西双版纳知青中悄悄流传,作者是景洪农场十分场(原云南兵团一师一团十营)学校的教师、上海知青丁惠民。这时候,西双版纳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

09:49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往事:兵团知青要无限忠于毛主席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是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包括现役军人、复员军人、地方干部、农牧场职工等群体组成的不戴军徽(领章、帽徽)的准部队。

14:49

揭秘:文革后期江青为什么把天津小靳庄树为典型

江青在1974年来天津之前,并不了解小靳庄,也不是为了树小靳庄这个“典型”而来,是来天津抓“儒法斗争史”宣讲活动的。于是,小靳庄继知识青年下乡典型邢燕子所在的司家庄、侯隽所在的窦家桥以及老典型大口巷…

09:36

江青在小靳庄的闹剧:与农民的“同住”前先消毒

33年前,也就是在1974年6月“批林批孔”运动中,江青在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假借“评法批儒”之名,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党活动,种种丑行令人不齿。上午10时许,小靳庄社员“评法批儒汇报会”开始,名义上是天…

09:26

上山下乡:数千万知青耽误了求学的大好时光

由于学校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升不了学、就不了业。”他们来到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落户,从而拉开了“文革”中全国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

16:14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刻着时代印迹的文艺奇兵(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边防前哨的海南,一支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活跃于乡村、林区和农场――近日,蔡老翻看这张照片时,已记不清演出的具体内容,只记得是澄迈文艺宣传队参加海南区文化局调演的一个民兵题材…

15:35

内幕:毛泽东为何鼎力支持大字报与红卫兵

六月一日,在陈伯达率领的工作组主持下,《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火药味十分浓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八一八”大会后,另一个变化是:出现了红卫兵的全国“大串连”,把“革命造反”的火烧到全国去。

13:59

史海回眸:“大寨红旗”从升起到飘落的演变轨迹

“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陈永贵走出寨门,在人民大会堂介绍大寨人抗天斗地的事迹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为此,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发出通知,号召…

15:20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与结果为何事与愿违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担心:中国以后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是他常说的“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复辟”。

09:48

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每次挤掉的鞋袜都要拉走好几车

毛泽东有一次接见红卫兵结束之后,观礼台上的数万红卫兵始终没有走,他们说他们没有见到毛主席。由于这次接见比较混乱,以后接见红卫兵,或是把人群安排在东西长安街两侧,或是由群众游行的队伍通过天安门的方式。

09:34

知青吴建华金贵敏:为毛主席特制神秘的“2号卷烟”

在很多关于毛泽东主席的录像或照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手中夹着一支烟身棕黑、烟灰雪白、形状粗实的雪茄。起初,中央没有惊动什邡烟厂,而是每月派专人从北京前往成都军区取烟。

15:23

记忆1968年:中国青年的“反革命”噩梦

1968年,乔治做梦都想来中国,他觉得中国的年轻人,拿着红宝书,在革命的汪洋大海里走在最前头,那才是青春。那两年,马克印认识了一个姑娘,也是北京知青,不过她是红五类,父亲当时是商务部副部长级别的干部。

14:18

知青们都会记住他,同时也是三个知青的父亲:邓小平

编者按:200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又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兴起40周年。邓小平是“文革”前中央决策层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插队为主要形式的第一人  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

13:10

德国《明镜》周刊:“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德国《明镜》周刊记者伊丽莎白·施泰尔-博尔勒在北京、上海、江浙、内蒙古、广东等地区采访后,写出了这篇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的文章。1966年一个冬夜,广州市南丰宾馆里突然闯入一群年轻人,他们手中挥舞着红…

10:48

“农业学大寨”:激情仍在燃烧(组图)

宋立英向记者回忆说:自从开始治沟平地,日后闻名全国的“冰碴饭”就成了大寨劳力们冬天的主餐。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郭凤莲却不无忧虑:“大寨精神就那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0:14

“知青之父”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

”  1978年12月,时任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的赵凡,受中央派遣到云南调查国营农场的知青问题,当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78年10月中,云南景洪农场教师、上…

09:32

日本人曾崇拜毛泽东 用鲜血写毛主席语录(组图)

如果你在日本探问一些60岁左右的日本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偶像曾经是毛泽东。

12:01

揭秘:毛泽东晚年疾病是如何恶化终告不治的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王洪文、张春桥和汪东兴四人负责领导对毛泽东疾病的医疗救治工作。叶剑英的到来让医疗小组成员顿感精神振奋,尽管那时毛泽东仍然拒绝治疗,并且已经停药几天了。

09:47

百姓、文革、李自成……毛泽东的五个未了情结

对于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毛泽东来说,他更加关注的,还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怀下,从1955年到1960年,人民海军东海、南海、…

09:38

毛主席最后一个生日:长寿面全碎在锅里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毛泽东对做寿之事明确拒绝,所以到了12月26日,延安各界都没有什么祝寿之类的举动。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

13:42

1977年恢复高考: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议召开并主持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而极富讽刺意味的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应考队伍,偌大的中国,竟然无力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

10:29

周恩来为何不保留遗体 总理骨灰洒向何处(组图)

我扶着邓大姐来到周总理的灵堂前,她站在骨灰盒和遗像前三鞠躬,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也站在两侧随同邓大姐一起三鞠躬。汽车在大会堂的门前停下来,邓大姐慢步走上一级级台阶,最后亲手将周总理的骨灰盒安放在台湾厅。

17:26

毛新宇:爷爷逝世一生难忘 毛主席警卫搂着我大哭

毛新宇:我印象就是我很小的时候,最高兴的事肯定是去见爷爷,我记得爷爷确实很疼爱我,疼爱我,可能还给我讲过一些故事。许戈辉:那你认为当你的儿子,也就是主席的重孙东东长大成人,就是再过几十年的话,毛泽东…

15:13

红色记忆:毛泽东纪念章(组图)

俗称“长征路线图”。有关革命历程题材的像章很多,单枚的有三历程、五历程、七历程,套章从一套5枚到十余枚不等,但一般都是简单展现革命胜地图案,而将革命胜地图案与长征路线图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只此一枚,这…

14:50

广州知青办原副主任:当年不少知青回城捡破烂为生

核心提示:1976年8万广州知青下乡,市知青办原副主任杨丰回忆当年“走后门”之风盛行。核心提示:1976年8万广州知青下乡,市知青办原副主任杨丰回忆当年“走后门”之风盛行。

14:20

教育奠基中国:1977年 我向小平建议恢复高考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标志高考制度正式恢复。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其最大价值在于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13:54

“中国第一造反派”聂元梓:从造反到炼狱(组图)

中国第一造反派人物、鼎鼎大名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牵头作者聂元梓仍然活着。1978年4月8日,北大校党委向北京市委报送的《对聂元梓审查及处理意见的报告》中提出“将聂元梓定为反革命分子,清除出…

12:27

39年前 22名知青在山洪中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图)

38年前,晨星农场22名知青在暴雨山洪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直到全部献出宝贵生命。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率职工缅怀知青,鼓励农垦职工学习知青热爱农垦事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1:26

张宁揭秘:“九一三”前后的林立果与林彪(图)

胡敏在林彪面前显得有点局促不好意思,她婆媳俩在叶群的催促下重演故伎,林彪破例张嘴嘿嘿笑出声。林立衡看着林立果又到叶群办公室去,便带上张青霖直奔八三四一警卫部队找姜队长,要求用他们的电话直拨中央。

10:18

英国将拍卖1963版《毛主席语录》估价38万港元

中新网11月4日报道在伦敦,布伦斯拍卖行( Bloomsbury Auctions)明天将举办中国文物拍卖会。另据悉,在本月1日,一枚面值8分人民币的文革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在香港拍卖会上以367…

16:50

文革红卫兵造反司令蒯大富:感谢邓小平刀下留情(图)

田炳信:1966年时你还是个大学生,但毛在中国大地已被神化了,被推到了顶峰。蒯大富:青海省共和县的塘格木监狱,专门关押北京、杭州、上海的重刑犯。蒯大富:我只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两年时间,叫“狂飙年代”,…

11:02
<<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