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样板戏:江青“掠夺”了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2009年12月23日 09:19北京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本由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娟美作为特别顾问、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收藏之作——《样板戏史记》近期出版,并受到持续关注。因为该书收录样板戏史上最著名的四位专职摄影师的上千张经典图片与近百位著名美术师的百张图谱、布景图,从而掀起收藏界另一个新收藏热潮。据悉首版两万册,目前已全部销完。

样板戏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样板戏的历史,提供真实的样板戏文献,作家师永刚、张凡,遍考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历时三年,撰写了一部详实的样板戏传记,全息解读了围绕样板戏的种种细节。

江青在样板戏中起何作用

有人认为江青在样板戏创作改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曾任文化部长的于会咏就公开声称,江青是样板戏的总导演、总编剧。于是,人们认为打上“江氏标签”的样板戏是“阴谋文艺”。但也有人认为样板戏里多个剧目在江青插手之前就已经基本成型,由此说明样板戏本是好作品,是江青“掠夺”了艺术家之作。

真相到底如何?本书详细解读了文青李云鹤、演员蓝萍、革命者江青、主席夫人、电影处长、样板戏“最佳”编剧、旗手的心路轨迹,进而揭示江青与样板戏由远及近,乃至密不可分的必然之路。

本书首度透露,将样板戏与江青分割开来的第一人,正是将江青推上高峰的毛泽东。1969年秋,毛泽东出巡杭州,在与当地文艺界人士闲谈时,有人说到江青创造了样板戏。毛泽东的话出人意料,他说“不是,戏原来就有,是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亲自修改

十年磨一戏,样板戏的修改史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时高层及民间政治生活与艺术生活的种种纠葛与变化。

毛泽东的修改意见都是一锤定音。他将原名《芦荡火种》的剧名改为《沙家浜》,并且幽默地解释:“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当然,最为关键的改动是结尾,毛泽东强调:“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

他甚至关注到了舞台上的道具,《红灯记》戏里有一出李玉和要出门时,小铁梅说,“爹,外面天冷,您戴上围脖。”毛泽东看完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围脖太普通化了,虽然是现代戏,但京剧还是要雅一点,围脖应改为围巾。”

当然,毛泽东并非事无巨细,他对《红色娘子军》只有点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性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红灯记》初稿公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当时寄来的修改信摞了几十箱。曾在东北做过地下工作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剧本提出了一个改动:根据当地铁路工人的住房结构,李铁梅是不能从火炕炕洞到邻居家的,于是被改为从后屋的小窗户钻到邻居家院子里。这个细节可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一部与革命有关的艺术作品都会引起下至百姓,上至最高领导的关注。

样板戏如何做到不走样

《样板戏史记》详细记录了样板戏的全国巡演史,学演样板戏的第一个要求自然就是“不走样”。

有了“不走样”和“按京剧原样来演”,各地方剧种不得不违背自身的剧种特点,使地方戏难以发挥自己的唱腔特点,甚至有的变得不伦不类。

在“不走样”的艺术桎梏下,排演“样板戏”的演职员人人自危,生怕在哪个环节上,一不留神儿出现差池而招来祸端。比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穿的上衣是什么颜色,打了几块补丁,补丁补在什么地方,有多大面积,各剧团、各剧种的李铁梅的上衣,必须完全一样,否则就是“破坏‘样板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