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的大寨”:儋州石屋的命运沉浮(图)
2009年12月07日 10:06南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它曾被国内新闻媒体誉为“海南岛上的大寨”、“南方的大寨”;它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广东学大寨的好榜样”;它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令人惊叹的“两个100万”,它就是石屋大队。

“北有大寨,南有石屋”,在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把山西大寨和海南石屋联系在了一起。大寨“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和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都曾带领一方百姓战天斗地,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为历史的风云人物。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寨和石屋的辉煌伴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渐渐淡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渐渐沉寂。

2008年岁末,大寨的知青回访大寨之际,海南日报记者也走进了石屋大队,去感受当年的风云人物胡松的命运沉浮。

石屋村隶属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距离城区只有4公里。沿着一条水泥路,车子在橡胶林中穿行,冬日暖阳透过橡胶林投下斑驳的影子,映在车窗上,恍惚如昨。

路的尽头,便是石屋村委会的所在地,村委会的办公室还是胡松年代所留下的,墙上正中央的五角星一看便知道是当时的印迹。

村委会办公室两边,是十来栋一字排开的二层小楼,一位老伯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说:“这些小楼也是当年留下的。”

大战燕子潭 拉开石屋开发序幕

张培钦,今年71岁,他曾被当地百姓称为胡松的得力干将,如今仍然居住在石屋村,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提起石屋和胡松,倍感自豪。

石屋,原名五角岭。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居住在简陋、低矮的茅草房里,下雨天,满屋滴漏;大风天,房梁摇晃;夏日闷热,冬天寒冷。住上石屋——用石头砌的房子,是五角岭百姓的梦想与期待,石屋之名由此得来。

大跃进时期,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光临五角岭,村民惶恐不安,纷纷准备逃荒。第一时间,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站了出来说:“山村要活,村民要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山区。”

胡松和村民认真分析石屋情况,提出了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大种粮食,在全村建立水稻——番薯——木薯三道粮食防线,实现农田灌溉的基本保障。

1959年10月3日,是一个令石屋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1975年   石屋村   胡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于伟慧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