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卫兵给毛泽东戴红卫兵袖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可以说就是从天安门广场点燃的。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毛泽东八次接见的l000万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红卫兵把“火种”带到了全国各地,从此“燎原”了整整10年。
红卫兵组织诞生在1966年5月29日的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名字的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刚开始,这个由中学生自由组织的秘密团体,因为干扰了工作组在中学的正常工作,被视为非法的反革命活动。有几个学校的红卫兵组织被定性为反革命组织而强行解散。最先发起红卫兵运动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连续写了一二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从此,红卫兵组织从北京蔓延全国,成了那个疯狂年代的一种强大的集团力量。
当然,毛主席第一次接见并不仅仅限于红卫兵。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个十分醒目的通栏大标题:“毛主席同百万群众共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老人家穿着军装戴着一位红卫兵给他戴上的红卫兵袖章向群众抬手的侧面大照片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这张大照片在文化大革命中非常流行,恐怕发行了上千万张吧。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还专门有这样一段文字:“今天的大会上很引人注目的‘红卫兵’是首都大中学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创建的革命群众组织,他们表示要一辈子当保卫毛主席、保卫中国共产党、保卫祖国的红色尖兵。”这个时候的红卫兵,还不是专有名词,还要用引号括弧起来。直到8月25日,红卫兵这三个字的引号才去掉。8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社论:《向我们的红卫兵致敬》,里面有“英雄的红卫兵万岁”的字样,并提出了把红卫兵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青少年革命队伍。从此,红卫兵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专有的名词。
平均每12天接见一次 天刚蒙蒙亮毛主席就和初升的太阳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还是稍往前回顾一下。
1966年8月8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打倒刘少奇已经成为定论。随后的几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两件过去没有的事情。一件是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开始抢购毛泽东著作:另一件事是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作为毛主席的客人陆续云集北京。
于是,毛泽东决定8月17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各地的红卫兵组织代表。毛泽东的这个决定是因为第二天的天安门广场上要举行“庆祝文化大革命大会”,不过,他老人家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当然谁都没有想到,第二次接见红卫兵的时候也还是没有想到。8月31日第二次接见完之后,《人民日报》头版通栏大标题《毛主席接见50万红卫兵和革命师生》。9月15日.还是没有排队,第三次接见的报道是以《毛主席又一次接见百万革命小将》为题的。然后是10月1日国庆节毛主席检阅150万游行大军。从第四次接见就开始明确了,《人民日报》的通栏大标题是《毛主席第四次接见150万革命小将》。这是10月18日,文中提到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毛主席先后四次接见。到11月3日,接见却变成了第六次检阅文化革命大军。《人民日报》解释说:这是连国庆节也算在内的。这就是说,第四次实际上是第五次。只有从第六次开始才算真正排上了队。以后,就第七次第八次就顺序下去了。
后来算下来,大概是平均12天接见一次。
第一次的庆祝大会预定在早上7点半钟开始。
那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从凌晨一点开始就步行往天安门方向前进了。虽然一夜没睡,但大家想到要见毛主席,谁也不觉得困,每个人都兴奋异常。到了天蒙蒙亮,上百万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统一指挥下已经有秩序地集合完毕。
新华社报道说:在天安门城楼上,在天安门两侧的东西长安街上,今天都由雄赳赳的“红卫兵”维持秩序。
天安门的正前方是北京大学的红卫兵,他们高举着第一张革命大字报的模型。这第一张大字报是毛泽东格外赞赏的。本来,聂元梓等七人的造党委反的大字报一贴出来,就遭到了上千张大字报的批判。康生把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底稿直接送到在杭州的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下令,向全中国公布这张大字报,这之后,才有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的诞生。所以北京大学的红卫兵当之无愧地站在毛泽东视线最先看到的地方。在北京大学红卫兵的周围,也算站在天安门正面的是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外地红卫兵。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上也站满了数以万计的红卫兵代表。
清晨5点,离大会开始还有整整两个小时,毛泽东就和初升的太阳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下。
接见安排在早晨5点钟。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也许其中有东方红,太阳升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8月份是北京最热的天气,上午下午在室外都几乎热死人。选择在早晨不仅气候适宜,而且从保卫方面说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这种大会,不同于十一、五一的大会,参加大会的人员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政审,革命群众中难免鱼龙混珠,要是出现暗杀,保卫人员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因此必须出其不意。从以后的几次接见也可以看出来,接见的时间和接见的方式都各不相同,这中间似乎有出其不意的意思。虽然是利用了五一、十一的那一套班子组织大会,但是形势那么乱,怎么可能保证每一个参加者的审查?更不要说严密审查了。保卫人员只有在千方百计把保卫工作做得更加严密上下功夫了。为了更多地接见群众,第二次检阅采用了阅兵式,这种群众动的方式比静的方式要多接见两到三倍的群众。队伍从东往西走,按计算两三个小时的事,却拖到了四五个小时。没办法,费了好大的劲,怎么动员,群众队伍也淤积在天安门城楼下不走,谁都想多看看毛主席。以后就采取群众就地、领导乘车检阅方式了。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毛主席的车在大会堂西边走不了了,红卫兵整个围住了车,乱七八糟,神仙也维持不住秩序了,有的红卫兵干脆被挤进了车里。等到警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路,接出毛主席的车子,才发现车里有一只女孩子的鞋。还有一次,天还没亮,红卫兵已经来了一部分,毛主席来了以后首先到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警卫人员赶紧劝主席上城楼,好一阵子才把主席劝走。接见完,毛主席又自己下了城楼,过了金水桥。当时周总理正在城楼上给工作人员总结,布置下一次的接见,听说主席过了金水桥,也顾不上说什么,就急着往下跑,工作人员也都急着往下跑。年轻人腿脚快,很快超过了总理,大家一齐站毛主席对面喊:“请主席上去。”“请主席上去。”毛主席并不理,还是任群众把他紧紧地围在中间。以后司机把车开过来毛主席才上车走了。更有一次,毛主席接见完后来到金水桥边,一屁股坐在地上。红卫兵立刻围上来,记者也蜂拥来拍照,警卫部队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毛主席接出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