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龙庚:忆文革中屈死的知青——胡仁衡

在上山下乡作知青的岁月里,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忆与反思。但最使人难以释怀的是胡仁衡同学之死。

17:06

知青梦雪:淳朴忠厚的米嫂-蹉跎岁月(3)

在步云公社牛鸣大队有一守寡的妇女,才三十几岁的人,看起来就象快50的老太了,她丈夫前几年得病去世,留下9岁和6岁两个儿子及一个4岁的女儿。为丈夫看病丧葬欠下了几百元钱,这在七十年代可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17:00

知青梦雪:民兵队长---蹉跎岁月(2)

在中华大地上,有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有千千万万的故事。我在此将一些小故事编写成集,所以就不愿意把城市名、地名、人名都写真了,因为故事里的一个个人,都只是集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于一身的一个个代表。

11:19

知青梦雪:步云山上的孤坟-蹉跎岁月(1)

爱华的坟依然在步云山上,依然看着村口,看着爱华小学,看着步云村的变化。

11:15

知青海佑:兵团解散——大返城

很滑稽,我又没赶上这一波,据说是理由是年龄小身体好,是个单身的好材料,又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重点培养对象。这一呆,在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就是十年,终于我炼成了材。

10:52

湖南知青彭中庆:苦涩的欣慰

这年9月,还不满16岁的我满怀豪情,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桂阳县莲花坪农场。1969年12月又再次下放到大塘公社枫山大队五里生产队劳动。当时,我们出身不好的人在城里要受到"左"的不公正待遇。但在乡村,…

10:38

北京知青程东富:那年,一锅红薯度除夕

我下放的地方叫太平桥柴草岭。当时,大串联,武斗,清队等所谓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稍稍沉寂,红卫兵小将被“一锅端”上山下乡。我这个逍遥派也抱着“不望富足,只求太平”的善良愿望,怀着“暂且随波逐流去,管…

10:27

良清:拿山人民公社长路大队知识青年队队友聚会

一别30多年了,聚会出发前在家我就很激动很兴奋,多少天夜不能寐,今天终于圆梦井冈山,见到了那么多盼望多年想见到的老同学知情队友,久久端详大家的变化,相互问候身体健康,问个平安,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笑…

10:20

郭新制:知青下乡四十年纪念并致知青网友

我也曾是知青,是一个当时历史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为,我的体会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蹉跎,也是个人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意志的磨练。受苦是值得的,受益是无价的。

09:47

曲阜知青尹洪林:郑家庄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光阴荏苒,40年过去了,下乡插队的一幕幕至今仍在眼前。1968年12月3日,当时,年轻的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打起背包、告别父母,毅然决然的来到…

09:35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七)

我回城一年多后,我的大弟也下乡插队了,但大弟的命运比我要强许多。这里我要提到一位知青家长,他就是福建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庆霖。是他的一封告状信才将下乡知青的生存危机上达了天庭。

16:58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六)

我们那时候,男婚女嫁都是和个人的政治前途密切相关的,作为上山下乡知青来说,即便有爱情,除了政治因素外,还与个人吃、穿、住、行等生存命运密不可分,与参军、招工、推荐上学等个人前途息息相关。

16:44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五)

如果仅仅只是自杀,那倒还不算是太悲惨。大约在我们下乡后的第一个冬天,"林建三师二团"有八个北京知青被判了死刑。这八个青年有四个是在派系武斗中打死了人。

16:31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四)

林彪是被写入党章的毛主席的接班人,我们每次祝完毛主席万寿无疆后,都要紧接着祝他永远健康。然而在我下乡的第三年他却乘飞机出逃摔死在异国他乡的蒙古温都尔汗了。这种消息对于政治敏感性并不怎么强的农村来说,…

16:23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三)

大约是我成为黑五类子女的四个月之后,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珍宝岛中苏边界上发生了军事冲突。其后一段时间内,冲突有扩大趋向。珍宝岛保卫战英雄事迹演讲团也到处宣讲,战斗英雄孙玉国的名字家喻户晓。

16:03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二)

中午下工后,我到供销社花八分钱买了一张毛主席像。拿回来才想到,我窑洞墙壁的土质已经碱化得很厉害,用浆糊或图钉显然是不能将主席像片贴在这样的墙上的,那怎么办呢?只能用细木厥订在墙上了,可如果直接将细木…

15:45

朱之泓:一个黑五类女知青的插队史(一)

我的人生是从下乡插队开始的,那是一段不能割裂的个人历史,它对我的后半生有着深远的和难以抵抗的影响力。今天,那段比抗日战争还长两年的历史早已蒙上了一层黯淡,然而你在网络上浏览一下那众多的知青网站就会知…

15:30

知青李兆升:祖国,你听我说

在即将迎来国庆六十周年的时候,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把心里的话儿向祖国诉说···

15:08

知青吕帖:冕宁知青生活杂忆(二)

西昌(凉山)地区从1958年开始,共计"上山下乡"了24300多知青,是四川知青中比较大的一个群体,比较团结,也"闹得起事"。由"老知青王大哥"策划、领头,1998年9月12日,1600多知青在成都…

16:00

知青吕帖:冕宁知青生活杂忆(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对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来说绝不是一个正确的政策、也不是一个什么英明的决定。"知青"生活影响他们一生,即便是下到城市附近,物质生活不是太困难,精神上的伤害也留下很深的印记。

15:53

知青范翔宇:“知青”,是一个灸燎人心的词句

“知青”,是一个灸燎人心的词句。在二十世纪创新的词汇里,没有别的词句能够如此深刻地烙印在历史的日誌里;也没有别的词句能够如此厚重地承载着几代人的牵挂;更没有别的词句能够如此强烈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18:39

四十年前我是知青

公元2008年10月31日,是我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从四十年前的这一天起,我被称为“知青”。退休后,闲暇无事刚开博,记忆点“知青”年代的经历和感受,已经陆续发在日志中。为纪念40年前的这一天,将其编…

18:33

知青张勇:苦辣甜酸下乡岁月

看来,那段历史人们没有忘、不会忘,也不能忘!可以褒贬、众说纷纭,可以感性地诉说,可以理性地辨析,但它毕竟以它在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方式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灾难深重又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一行深深地…

14:53

知青李刚:吃饭畅想曲

四十年过去了,反思自己在经历了这段岁月以后,如果说艰苦,那么,现实人生中以后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在我看来,就都显得平平淡淡了,这应当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我庆幸我走过这段路,尽管心中总是感到很惭愧。“…

09:55

知青李兆升:那年那月那地方

1968年9月24日,我作为通化市七中第一批、全市第二批"老三届"下乡知青,胸怀"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豪情壮志,与同校的其他9名同学一起到辉南县板石河公社落户(集体户),那年,我16岁。

09:45

知青戴磊:插队渭北高原(下)

受极左思潮影响,小寨发生过一场整知青的运动。先是开会批判,然后是拿不许恢复共青团组织生活、开除出团做文章。理由是这些知青在农村"谈情说爱"。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整人的真正根由?则一直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讽…

17:24

知青戴磊:插队渭北高原(上)

1968年10月18日,我们学校60多名学生乘着红旗飘飘的大轿车,到渭北高原一个叫帝王公社的地方插队当农民了。一个旧的棕箱子里是我简单的衣裳和几本书,由同学们帮忙放上后面跟的大卡车。我揪着一个铺盖卷…

17:04

朱庆北:令我留恋的“知青”年代(二—五)

我的家庭条件在当时属于比较好的,父母,姐姐都工作,弟弟上学,家里的生活条件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可那时我觉得既然下乡了,也可能是受张聿光的影响,总是觉得必须真正体验到所处环境的最低生活,这样就暗暗地给…

15:17

知青郭绍珍:惊回首1963(中)

我离开上海时,住在石库门房子客堂间里的宁波阿娘对我说:“侬要到新疆去啊,莫去莫去!格是杀头充军的地方!去了回勿来了!”谁料到新疆半个多月,这句话就被阿娘言中了!——我们农七师干部学校的同学,要到车排…

12:03

知青郭绍珍:惊回首1963(下)

新疆的11月份已是隆冬,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寒风,驱赶着厚厚的乌云,沉甸甸在压在这座小城的上空。新疆的寒冷与上海的不一样,上海属于阴柔的,沁人肺腑的,不急不慌的冷;新疆是来势汹猛,直截了当,透心透肺的冷。

11:58

知青郭绍珍:惊回首1963(上)

们几百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这里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钢丝录音报告:《有志青年,支边到新疆去! 》,我们的热血沸腾了!周恩来用他那特殊的口音,极具鼓动地说:“同学们,解放前,全国的有志青年往延安跑;现在,…

11:46

北京知青寿乐华: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知青子女们,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父辈们的爱恨、悲欢、诉求与情怀;由于没有亲历,他们也很难感知:十年--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对人的心灵的震撼……

11:01

知青林嗣丰:北大荒记

1968年8月19日那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早早起床,与父亲打了个招呼,算是告别了。姐姐们送我到区里集中,坐上敞蓬的卡车来到北火车站,兴高采烈地登上列车,满身心都是"屯垦戍边"的自豪,和在场的每个人一…

10:41

朱庆北:令我留恋的“知青”年代(一)

1974年3月20日,我们一行20位同学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早上在校门前乘上大客车,客车驶向市北郊奔向将是我们接受“再教育”的地方——我市的十大农场之一的XX农场。

10:06

知青何守忱: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广场掠影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当年下乡的兵团知青,多从这里转乘火车和汽车,向东向北进入三江平原腹地。2008年,为纪念知青下乡40周年,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广场建设组委会,在松花…

10:00

佳木斯知青何守忱:在樟子松生长的地方

有人说“知青”是“失落的一代”,他们在最好的青春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回到城里才发现他们是时代的落伍者。经济体制改革时,他们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

16:53

知青于文坚:内蒙古下乡四十年——圪料沟纪实

之所以叫做圪料沟,是因为整条沟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山水顺着沟势把石头冲个满沟滚,村民们依着沟沿用石头搭建了一间间的石头屋子,屋顶用杂乱的树枝铺整齐,上面再铺薄石片。这样,从屋里向上…

13:54

知青于文坚:知青路纪实

这是记录天津塘沽知青下乡路线的文章,像流水帐。注解部分有删改。注解亢长的原因是和隔代的年轻人说不清楚当年的事,要解释的事情太多,年轻人不理解,也不愿了解上一辈人的疾苦,以及由此带给知青们终生的忧郁。…

11:32

知青于文坚:知青见闻二三事

于文坚,1968年下乡到内蒙古凉城县崞县窑公社侯家窑村。1973年在内蒙古师院外语系,1976年到包头任英语老师,1980年回天津。

10:57

知青于文坚:我所认识的抗美援朝战士阎四娃

阎四娃是第二批赴朝参战人员,在秦皇岛转乘的军用闷罐车。1951年初春,朝鲜的桥严山(音译)战役历时35天,战役结束后,他们四四制的加强连,只剩下了27个人,其他的战士都牺牲了。

10:29
<<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