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张勇:苦辣甜酸下乡岁月
2009年06月16日 14:53凤凰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自我简介

张勇,男,1955年12月生。第一批通过北京市自学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后参加党校函授取得大学文凭。经济师、全国饭店业注册高级工程管理师。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北京朝阳区来广营公社立水桥大队插队,1978年9月返城工作。除了没当过兵,工农学商都干过;除了会计,企业的各管理岗位几乎全呆过。转调过数家企业,曾任北京住宅壁板厂经营室兼企管室主任、利康搬家公司经理助理;经北京八城区联合招聘任哈德门饭店副总经理;某著名外企中国区项目经理,现在一家餐饮老字号企业工作。高考作文被收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作文选编》却名落孙山,1980年获北京市青年文化竞赛语文第一名,1998年征文《北京旅游业发展之我见》一文获奖并收入《首都旅游-面向二十一世纪》一书中,1999年主抓的哈德门饭店夜景照明工程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奖",它不赘述。电子邮箱:yongzhangjgk@126.com

导语

2009年1月23日,春节前夕,偶然间上凤凰网站历史专栏,竟发现开辟了"'不惑青春:知识青年个人史'"的专题栏目,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几篇,竟然还能心潮澎湃,感动处,竟然抑制不住,几近潸然泪下。思接千仞,目越百里,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虽不算遥远,但也渐渐遗忘了的村庄。

1月16日是个星期六,我们酒仙桥中学高中四班的三十多名老同学在一起聚会,簇拥着已年近七十的我们敬爱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首先请老师致词讲话,老师站起身来只讲了一句,就讲不下去了,"我只给了你们两年,你们却给了我四十年……"(教了我们两年,被我们尊敬爱戴了近四十年),她激动得难抑眼泪。

近四十年光景,其间几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是我发现,席间说的,回忆得最多的,竟然还是下乡插队的生活!某女生居然追问某男生,"你那时干嘛那么拼命干,害得我们也得跟上,差点没把我们累死!"几个同学问我插队怎么没和本班同学一块,去了二班?

看来,那段历史人们没有忘、不会忘,也不能忘!可以褒贬、众说纷纭,可以感性地诉说,可以理性地辨析,但它毕竟以它在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方式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灾难深重又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一行深深地足迹,"欢乐与痛苦是那么多"!

人与动物的区别,概括起来说,无外乎是"思想、感情"四个字,思维没有停顿,感情与记忆的闸门拉开,于是,我在凤凰网"知青寄语"中写下了"衷心感谢凤凰网,是你们又一次拨动了'知青'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群体的已不再年轻的心弦!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青春无悔,青春记载着悲欢离合,记录下苦辣酸甜。每一代人,终将烙下其历史足迹。读了多篇,感动不已,我也将相关的经历写下,提交给您们。愿此栏目永葆青春,长办下去!"

今天是2009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一,我开始兑现自己的"诺言"。共和国的2008年经历了灾难、幸福,痛苦、快乐,在世界面前引起了史无前例的关注,挺起了脊梁;面对2009年已经和必将面临的问题与危机,国人的眼睛、眼光向前和向后看几乎同等重要,因为经历了其他民族所未经历过的这么长的沉重和苦难,才更加坚定前行,具有更大的变革、追求美好、向往未来的动力和惯性。

一、命运

第一次知道"插队"一词并且近距离的感受,是在九十四中学上初二的时候。家就住在学校后边,有一次转到学校正门去上课,看见学校院墙上贴着一张黄纸黑字的"大字报",内容却是已赴陕西插队的六八届校友的情况,主要是诉说插队生活如何艰苦。

上初、高中记得曾有两次帮助家访动员应届生下乡的经历:

初中到自家附近的一所灰楼,进了人家的家门,几个人一起给人家念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高中时到"四街坊"一户人家,敲了门无人应,只好把传单交给邻居代转。去前就听说这家不愿让孩子下乡。

初中毕业时,有一次班主任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问我"打算",我说"我想工作。"老师似乎没想到我会这样说这样想,感到惊讶和遗憾。那时,开始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两条腿走路"招收大学生,除了已实行几年的直接从工农兵青年中推荐选拔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外,开始准备恢复从高中生中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招收,而我们已参加了升高中的文化考试,我六门功课平均分为98.5分,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而那时的所谓"工作",就是下乡插队,我们好多初中同学不久就被分配到朝阳区的"中阿友好公社"所辖的"奶子房"等大小队插队,至于后来有个别同学上技校,一是我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机会和安排,二来那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得到"照顾"。老师甚至批评了我,我也知道老师是为我的"前途"着想,因为老师教我三年多一直就非常关心我,对我很好。我虽然听从了老师的劝告上了高中,但心里仍有阴影:一是出身不好,父亲大学毕业即从南方来北京支援建设,但文革中受到批斗、抄家,成了"资产阶级孝子贤孙"、"走资派"和"走白专道路"的专家权威,大学生的身份反而成了"原罪";二是家里人口多,两个弟弟还小,想早早走出家庭,自己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临近高中毕业,部队来校招兵,整个学校都沸腾起来,各班抢着贴大字报"表决心"。班里的几个男生十分兴奋地找到我,因为知道我的毛笔字还说得过去,非得让我帮助写决心书。我写了,而且贴出来了,就在学校大门的门厅里。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的滋味: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却还要强按捺住自己的悲哀为他们争取他们,也是当时中国年轻人最好的"前途"与"出路"。

但是做人得够意思,何况几年的同学情义。当班中六名同学荣幸地被选参军,班主任张老师特意组织了一次班会,联欢,为他们送行。我当场朗诵了一首"送行歌",是我自己花了很大心思,满含同学情为他们写的足有数百行的长诗,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几句:"摘下六朵彩霞,组成红花六朵;写下六首诗篇,谱出六支送行的歌……"

同学大家在一起,"一个都不能少",还无所谓,但一有人走了,离开了,奔出路前途去了,青春的心就开始躁动起来,课上不下去,就连我这个学习委员,竟也将六门课的六个笔记本合订在一起,有机化学那动不动就一大串的分子式也不记了。但我还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课桌旁,或是默默地做着班主任老师交待给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多。老师一次还特意悄悄地对我说,"你挺稳,没受影响。"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安慰和鼓励,也是一种对陷入无奈处境而只能以无奈处之的我的另类肯定,但我心里早知必然就是这种结果:入红卫兵、入团、初中招收"小兵",哪一次不是这样,我的心里早已磨出了一层应对类似的挑选的好事的茧子。我知道,插队命运将降临在我的头上,只不过比我原来曾主动提出过的要求的时间又晚了两年多!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勇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