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梦雪:步云山上的孤坟-蹉跎岁月(1)
2009年07月29日 11:15凤凰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

在中华大地上,有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有千千万万的故事。我在此将一些小故事编写成集,所以就不愿意把城市名、地名、人名都写真了,因为故事里的一个个人,都只是集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于一身的一个个代表,没有特指哪个地方哪个人哪件事,所以请大家千万别对号入座,现在有一些神经网络极其丰富的人,随便的一句话,报纸电视小说的哪个章句都能触动他的神经,惹来没完没了的官司,在此我先声明我不针对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和任何事,写的只是那个年代那么多知识青年在那个广阔天地的那些个故事,只是个故事。

步云山上的孤坟-蹉跎岁月(1)

爱华是海外知名华侨的儿子,老华侨十分爱国,虽在国外却常看进步的华文版的中国报刊,1969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海内外也大张旗鼓地报道了这事,老华侨十分赞同,认为让孩子多吃苦多锻炼成材是件非常正确的事,就将唯一的高中毕业的独子从国外送回到国内老家,嘱咐国内的亲戚为爱华报名参加了世界闻名的中国全体中学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农民的运动,17岁的爱华就这样从海外到了中国一个边远的山城的边远小县的边远的步云公社的步云大队。

"步云山"因其偏僻路远,因其山高而闻名。步云大队在步云山的半山腰,村里只有中午前后有点阳光,早晚和阴雨天时节,云雾总是在村中环绕,人在小路上走,就好似踩在云端上,故美其名曰:步云。步云村因其寒湿而难以种植出高产的双季水稻、蔬菜和瓜果。只能种单季稻和地瓜,产量极低,所以该村是本来就贫困的步云公社中最贫困的生产队。

17岁的爱华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但他当了农民,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的农民是非常苦的,天天在生产队出工劳动,粮食永远不够吃,没有钱。爱华从此开始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野菜,地瓜糊米饭是要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爱华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当农民就是要吃苦的,他的双手磨出了老茧,衣服破得无法再补,而生产队除了分一点稻谷,从来就没有分红领过钱,半年下来,爱华第一次改变了一惯写家信报平安的习惯,希望父亲能寄点钱给他添衣买米和盐,不料父亲收到信后大为生气,认为一定是爱华怕苦,好吃懒做,否则一个大男人如何无法顾己温饱呢?所以回信将儿子批评了一通。无奈当时的集体经济是生产队大家集体出工出勤,效率低,而地薄山穷,交通不便等等原因,又因生产队没有副业可以赚钱,即使天天出工,分红也是没有钱的,还好爱华的亲戚家中也有上山下乡的孩子,自然知道中国农村的状况,有时也给爱华接济一些度日,不料此事被老华侨知道了,就连接济华的亲戚都被责备,老华侨在海外,天天看进步的中国报道,都说社会主义好,人民公社好,百姓生活象甘蔗一样节节高,大家都非常的幸福了。认为是爱华不好好劳动,怕苦怕累,好吃懒做,才会没有钱过日子。就交代亲戚绝对不许寄钱和衣物给华。可怜的华在农村就象孤儿一样,其他知青有城里家人的关爱,经济有人接济,虽然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里人有份工作也是低工资,也是不富裕,但父母总是从自己的口中省下钱粮给孩子。可华什么都没有,一起的知青将家中寄来的挂面啊糖啊分给他,他都坚决不收,朴实的农民约爱华到他们家也不去,就住在旧祠堂的破屋中自己煮自己吃。爱华更加沉默,每天早出晚归,也学会了只穿一个破裤衩,赤着上身任风吹雨淋日晒。

过了几年,知青开始招生招工,被招上那就意味着去读大学,去工作,每月有工资领,不用种田了。这样的好事当然大家打破头地争。不否认全国有一些知青确实是踏踏实实地劳动表现好而推荐去上大学去工厂的,但是当官子女和家长会送礼的孩子也走了,还有调皮捣蛋的敢找公社领导闹的知青也招工走了。这样的好事都落不到爱华的头上,最后破祠堂就只剩爱华一个人了。

老队长让爱华去公社找领导走走,老这样天天出工再埋头拼命干活也没有人会送招工表来的。爱华穿上老队长借他的一身衣,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了公社,公社书记斜着眼看着爱华的空空两手,十分不满地问:"你就这样来要招工表格?有你这样要的吗?你是知青吗?我怎么不认识啊?"爱华记着老队长的话,十分恭敬地一再鞠躬恳求,书记才叫来文书看看档案,步云村有这么一个知青吗?文书查了档案大吃一惊,这可是海外华侨的儿子啊,书记一听,来神了:"哈,华侨?你可是真人不露相啊。这样吧,念你是华侨,给你招工表的事可以考虑,不过嘛。。。。""如何?""我们公社穷,你也知道,公社开会连个钟表都没有,听说国外有一种表叫什么"沃米嘉"的,走的很准的哦,叫你父亲支持一下公社的工作啊。"书记拍拍招工表又将它锁进了抽屉。

爱华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着,他没钱也不可能在镇上的饭店里吃点东西,走到步云山脚下天就黑了,胡乱在地里偷拔了个萝卜,急急地往山上逃,这是爱华第一次偷东西啊。黑墨墨的山林里不时地有鸟叫,虫鸣,猛地刺啦啦飞起一大鸟,远处山狗"呜-呜-"地叫着。爱华拣起一棍子,边当拐杖边防身,走至半山,看见拐弯处有一火把,映着老队长那古桐色的焦急的脸,爱华再也忍不住地扑到队长怀里嚎啕大哭起来。

夜已很深了,可是疲惫的爱华无法入睡,点起松明火把,农村人没钱买煤油都是这样照明的,华趴在床上第二次写信求父亲帮助,请父亲无论如何寄一块"沃米嘉"的手表给公社书记。老华侨勃然大怒,这孩子怕吃苦也就罢了,竟然想出这么个歪主意,还想贿赂共产党的干部,做人要表现好,要行得正,还怕无人识?过了几天,爱华得到老父亲一封超重的信,除了一通的大骂,还有一通的教诲,然后告知,爱华必须靠自己的努力锻炼、好好劳动,成为表现好的知青被招生招工,那时父亲对华的下放锻炼就结束,才可以回到父亲身边协助父亲经营公司,否则爱华就在农村呆一辈子吧。

日出日落,出工收工,爱华可以一天没说一句话,连老队长的问话都是点头和摇头。农村人再穷,也得设法维持家庭,养两只鸡生蛋换点钱花,再则上山挖点草药逢墟天卖,这些爱华都不去做了,爱华住的破祠堂都快倒塌了,不论是老队长还是三姑婆叫他到他们家住,爱华都不去,队长只好叫人砍了几根竹子把后墙撑着。

爱华病了,病了三天的爱华被好心的三姑婆硬搀到门外晒太阳,三姑婆说晒太阳去霉气,还端着一盆浸着艾叶的水为爱华擦脸擦身,口中念念有词地唠叨了一番,山里人生病是吃不起药看不起医生的,自己拔些草煮了喝,晒晒太阳也就是了。说也奇怪,经三姑婆这么一折腾,再喝了一点地瓜糊糊,爱华真的清醒了不少。

生产队一年就领二百来斤的谷子,病好后的爱华再也不采野菜和着米煮了,就剩下的那些米连吃了两餐的白米饭。

深夜,爱华点起一支松枝插在窗棱上,爱华写了第三封请求信给爸爸:"爸,不论你认不认我,我现在最后叫你一声爸爸,我知道你对我十分失望,我现在别无所求了,我只请求你能到我下乡的地方看一看,到我的茅草屋看一看,替我谢谢老队长和三姑婆们,我在农村那么多年,实在是幸亏了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当然,在你看到我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了,我辜负了你对我的期望,我不是一个强者,可是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的坟在步云山的山顶上,我会天天看着山下的盘山小路有没有家人的身影,我知道你一定又生气了,所以我在这只是请求,你可以来,也可以不来,是儿子无能,是儿子不孝。你也可以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反正我也已经不在了。。。。。。"

一架飞机在某省会机场降落,老华侨在他助理的陪同下走下飞机,坐在汽车上老华侨看着宽敞的阳光明媚的城市感叹地说:"不错啊,和过去比进步很大啊。"随着汽车进入了小县城的路,越走山越多,路越窄,再从小县城坐车到步云公社,已经没有了柏油路,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和衣裳破烂的人们让老华侨紧锁起了眉头。从步云公社到步云大队只能步行爬山,公社书记早躲开了,还算客气,派了个小干事带路,老华侨在人们的搀扶下,慢慢地走上盘山路,几十里山路走下来,除了一丝不挂的放牛娃,就见杂草树木和蛇,天擦黑了才到村子,见到几个面露菜色的只穿着裤衩劳动的男人和衣不遮体躲躲闪闪的妇女。老人脚软了下来:"儿呀,爸来迟了啊"。三姑婆一边哭一边数落着:"多乖的华啊,全村知青就数他最吃苦最能劳动了,全村知青都走光了,就剩他一个啊,有你这么当爸的吗?华啊,你爸他来了,他终于来了呀。。。"。打开破祠堂,映入眼帘的是几快木版垫着土胚的床,一个破烂的百孔千疮的棉絮,一个漏了底的脸盆,一个破木箱有只老鼠从洞中探头探脑地,打开箱子两件衣服就象鱼网一样,两片竹片各扎着一块木版就是木屐鞋子了,老队长只穿着裤衩一脚深一脚浅地从田里奔来,拉着老华侨的手,哽咽得说不出一句话。

一转眼就到了2005年,还是步云公社,还是步云村,这里已经有由县上拨款,村人出力开了盘山汽车公路了。分田到户和包山到个人已经使这里的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一个崭新的"爱华小学"立在村口,这是老华侨捐资兴建的,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在五星红旗下做广播操,当年曾下乡在这里的知青高强、白雪还有老队长的女儿都是这里的老师,灿烂的阳光下满是歌声和笑容。

爱华的坟依然在步云山上,依然看着村口,看着爱华小学,看着步云村的变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梦雪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