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车
五、六十年代,在成都鸡公车比比皆是,不仅农村里面多,盐市口、春熙路也随处可见,鸡公车是当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现在的成都鸡公车已经绝迹,好在很多旅游景点卖工艺品的摊位上还有鸡公车的模型出售,否则,年轻人和娃娃们真不知道鸡公车为何物了。冕宁也有鸡公车,但是,和成都地区的鸡公车相比差异很大。
成都地区的鸡公车轮子大,轮子大的车在颠簸不平的路上好走,小沟小坎容易过,北方地区的小轮车没有这个优势。看看大吨位工程翻斗车直径高于人的轮胎,就知道轮子大小在车辆设计时的重要性了。成都鸡公车的的车梁(车辕)高于轮轴最多6寸(20公分),货物放在车上重心低,稳当,推的时候好掌握,不容易侧倒,这个优点
也非常重要,推过鸡公车的人都知道,货物如果重了,鸡公车很容易向测面倾倒,被称为侧翻。轮子大和重心低的设计最能体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只有实际推过车的人才会重视这两个问题。
北方大轮车,货物装在两边。有框架把轮子和货隔开。
北方大轮车因为轮子大,车梁安得低,轮子就高出车梁一大截。成都地区的木匠就在车梁上安两根弯曲木料做的拱梁,两根拱梁间用木条和木板连接,把轮子盖住,车上的货物和轮子就隔离了。北方的大轮手推车在车梁上安四根立柱做一个方方正正的框架把轮子罩着,解决货物与轮子接触的问题。比较两地木匠的作品,从功能角度看,北方大轮手推车的长条形货物只能顺着放,即货物的轴线必须和车梁平行,不能横放,并且货物必须分成重量相等的两份分别放在车的两边,如果两边重量不均容易侧倒,装车肯定比较麻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容易平均分为两份。并且这种车中间有一个高高的框架在那里顶起,整件的大东西根本没法装车。成都地区的鸡公车用的弯曲拱梁,虽然车面也有个弓起,不是大平面,但这个弓起与车梁圆滑过渡,货物顺放横放均可,整件的大东西也很好放。因为弯曲拱梁没有锐角,麻袋之类的货物还不被扎破。
鸡公车连接轮子和车梁的是两片木头,叫耳朵。耳朵上部用榫头和车梁连接,下部有圆孔用于穿轮轴。耳朵的中心线与地面有夹角,不是垂直地面的,这个角度越小,货物重力向前的分力越大,推起来越轻,俗话称为"杀路",但耳朵的榫头受力越大,耳朵越容易断,反之榫头结实,推起来重,"不杀路"。最先发明鸡公车的人可能为这个角度绞尽脑汁,反复试验。也许他的徒子、徒孙、徒末又进一步修改。反正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角度已是定数,木匠们只需量一量传下来的鸡公车实物就可以确定了。北方大轮手推车用一个架子把车轮和车梁连接,架子的中心线与地面垂直,没有向前的分力。比较两种推车,结构设计上的优劣可能源于诸葛亮和北方木匠智商的差别。因为据说成都地区的鸡公车是诸葛亮设计的。不过这种说法也许有误,另一种说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匠掌墨师圈内)是诸葛亮到成都后见到什么都不以为奇,唯独摇着羽毛扇围着鸡公车看了半个时辰。我相信后一种说法,它是历代掌墨师传下来的,表达了一个好木匠的脾气,对于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人不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诸葛亮,只有木匠当得到他的师傅。诸葛亮不过一介书生,借一本《三国演义》名声大振,他哪能和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上几百代木匠掌墨师的智慧积淀相比!至于鸡公车的外观和制作工艺与北方大轮手推车相比,成都地区的鸡公车是工艺品,是手推车中的劳斯莱斯,而北方大轮手推车在制造工艺上只相当于七十年代成都街上外装一个单缸柴油机的"永向前"。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两地农村木匠的审美习惯和标准、手艺、师傅的手艺、师傅的师傅的手艺、工具等等。
冕宁鸡公车的轮子也算大的,车梁和轮子用很粗很长的木头连接,上部用榫头和车梁连接,下部有圆孔用于穿轮轴,只是形状不像耳朵。这两根木头的中心线也向前倾,与地面有夹角,设计制作时也有"杀路"的考虑。冕宁鸡公车与成都地区鸡公车的最大差别在于车梁位于整个车轮的上面,像个"高脚鸡"。它的耳朵的长度大于车轮的半径加上车梁的厚度,比较长,榫头受力大,所以选很粗的料。冕宁鸡公车的车梁在整个车轮的上面,所以装货的车面是个大平面,货物顺放横放都行。车轮没有高出车面,也不必考虑货物与车轮的摩擦问题。但是,这种我们称为"高脚鸡"的车重心高,不好推,容易侧倒,这是它最大的缺点。
冕宁鸡公车,背背篼的知青穿羊皮褂,推车知青的父亲是成都16中罗校长,她的左眼文革中被手榴弹炸坏仍然成了知青。
"高脚鸡"的高脚也有实际的用途。冕宁是山区,路不是小不平,是大不平,所谓小不平只是平原泥地的凹凸,坑坑洼洼。大不平则是因为山区路上的石头,紧贴着一块大石头被踩成的小路,旁边就是沟坎,路紧贴着石头不可能离石头更远。"高脚鸡"脚长,背着货物的背部离地面高,不侧或稍稍侧一点就让过石头了。车有宽度,成都地区的矮脚鸡恐怕完全侧卧才让得过,但这时它的脚已经离开地面了,货肯定也倒了。
成都地区鸡公车的车把端头往往安有两个铁环,推车的人有一根背带,背带的两头有两个铁钩,推重车时把铁钩挂住铁环,重量吃在肩上,手轻松,车也稳当,也见到空车挂背带放双手走路的。在冕宁从来没有看见哪个鸡公车有这两个铁环,但是,用绳子当背带的人是有的,至少我们知青干过。
成都平原崇州街子古镇上仍然在用的鸡公车。
鸡公车都有两个支腿,停车时两条支腿和一个车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支着鸡公车稳稳地站在地上。成都鸡公车因为个子矮,支腿很短,北方大轮车和冕宁鸡公车都是高脚鸡,支腿长。很多成都鸡公车的车面下有一个竹子编的储物筐,储物筐长度基本等于鸡公车的宽度,把两个支腿包在筐里,宽度约20多30公分,放些零碎东西很是方便。成都鸡公车需要坐人时可以安一个靠背在车上,靠背两边是木条,中间用篾条编,比较软。
冕宁鸡公车的车梁不是直的,它在前部有一个弯曲,向上翘,使得载货的大平面成为一个铲子形状,一是好看,不像平面那么呆板,更重要的是当推车的人抓住车把站直身体后,车体前倾,因为车头有一个上翘货物不易向前滑动。这个结构上的考虑也许和所有铲子都有一个弯曲出于同一道理,这一点是冕宁木匠的精巧之处。当然不论以诸葛亮的智慧,还是他的师傅木匠们的智慧,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成都地区的鸡公车是用那个弯曲拱梁解决这个问题的,弯曲拱梁的后弓使得车面也有一个上翘。冕宁鸡公车因为车梁前部要求有一个上翘,做车梁的木料就不太好找。它必须是大头有一个弯曲,后面是很直的一段料。首先是它的材质,青杠、栗材、苦株、皂角这些硬杂木可用。栖木、桦树、香樟这些都没有资格,更不说松、杉了,女贞(爆疙蚤)勉强。还有就是尺寸,直径要大于6、7寸,架方了对剖开才够用。长度要1.8米左右下料才够。打柴的社员如果看到一段鸡公车木料,肯定不打柴了,砍到木料的心情比砍一背柴好多了,休息时话都要多得多。木料背下山后,不剥树皮连皮泡在粪坑里一段时间。泡得好的木料"不走性",没有泡过的木料或是太着急没有泡够的木料"性大",不仅架方了对剖后变弯,有的做成鸡公车了还在变弯"走性"。队上有走了性的鸡公车,看起来歪的,也不好推。越硬的木料性越大,泡的时间要越长。料在粪坑里泡过,刚刚做成的新车有一丝淡淡的气味,日晒雨淋后就再也闻不到了。
社科院的学者和专家把耕牛、犁、耙、拌桶、风车归类为"大型农业生产资料",除耕牛外,其他的也被称为"大型农业生产工具",这些大东西我们知青都没有。我们只有锄头、钉耙、背架子、背篼、柴刀、斧头、镰刀、麻绳、蓑衣、斗笠、粪桶、扁担这些"小型农业生产工具"。 鸡公车不大不小,分在哪一类不清楚,反正我们没有,有事只能向社员借用。到泸沽区送公粮、到巨龙区买水缸、到县上买化肥、送同学到区上看病等等远途搬运的活路鸡公车是离不了的。学者和专家对那些大东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在划分阶级成分时的分量颇有研究,鸡公车他们并不在意。只不过当我们推着鸡公车看着路上背背架子的人时,那种轻松感,那种庆幸,那种对发明鸡公车的人由衷的赞美,他们不一定感受过。那种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吕帖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