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程东富:那年,一锅红薯度除夕
2009年07月29日 10:27凤凰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二千零九年的农历除夕脚步匆匆,冲风冒雪,即将莅临人间。为欢度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鸡鱼肉蛋,时鲜菜蔬,各色果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希望美美地享受一顿年夜饭,祈福新春光临。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耳听春姑娘款款的跫音,思绪蓦然回到四十年前那段非常岁月……

公元一九六八年十月,我作为老三届知青,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第一批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年冬天,亦如今年的南方,雪花纷飞,大地封冻,苍山负雪,玉树琼枝,四野一片白茫茫。

我下放的地方叫太平桥(公社)柴草岭(生产队)。当时,大串联,武斗,清队等所谓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稍稍沉寂,红卫兵小将被“一锅端”上山下乡。我这个逍遥派也抱着“不望富足,只求太平”的善良愿望,怀着“暂且随波逐流去,管他驴年马月还。”的心态,在那个贫穷偏僻的小山村落了户。

那个山村地处皖西丘陵地带,层层梯田蜷缩在一个个山冲里,三三两两的村庄稀稀落落地蹲坐在山峦边。那个地方的一工分值5分钱,整劳力日工分值在5角钱上下。“穷过渡”“瓜菜代”一年只有半年口粮,社员半饥半饱混时光。我们知青随生产队妇女儿童干农活,有时“打盘”(田间暂休),我登岗四望,心中顿生阵阵凄凉和莫名惆怅。

当城市欢送我们的锣鼓声还回响在耳畔的时候,当红旗飘扬的车队驶向四乡八村的时候,我们还幼稚地相信工宣队的动员报告:“农村欢迎你们,公社已经为你们安排好一切生活……”可是当生产队长把我们带到原是牛棚的半间茅草屋时,看到里面空空如也,我们傻眼了。心中充塞着被欺骗,被耍弄的愤懑和悲哀。

用土坯和木版搭起简易床铺,用稻草作床垫,铺上同伴带来的旧被单,盖上一条千疮百孔的破棉被,我们自我解嘲:“布衿多年冷似铁,自得其乐温柔乡。”

一九六九年,临近农历除夕,天气特别冷。雪下的齐膝深,漫天飞舞的“鹅毛片”纷纷扬扬,大有“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之概。放眼四野,银妆素裹,村庄,山峦淹没在皑皑白雪中,死一般的沉寂。触景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陡然涌上心头。

当时,我们四个同学,我,吴同学及从另一知青点赶来和我们一起过“革命化”春节的刘姓兄弟困在那半间茅屋里。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木凳,一土灶而已。四人两两蜷缩在两床破棉被里抵足而眠。天南海北,古往今来,文革小道消息,乱坎一通。门外,雪还在呼呼地下,朔风吹,林涛吼,阵阵尖利的哨音,撼人心魄。股股冷风从破门缝挤进来,寒气袭人。惟有牛二锅(当地喜欢用的大铁锅)里满满的一锅红薯,热气腾腾,小屋白雾弥漫。我们谁饿了谁下床,冷瑟瑟,颤哈哈地摸一挫山芋(当地称红薯为山芋)钻到被窝里充饥。就这样,我们四个同学从除夕到大年初三整整睡了三天三夜。

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化”春节!一个特别的除夕夜!

没有鞭炮声声,没有红烛高烧,没有香烟缭绕,没有电视春晚,惟有吴同学自制的七晶体管收音机放送着嘶哑的歌声:“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激情迎九大,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而我们四个却赛歌似地唱着:“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风吹(那个)千里,年来—到……”然后还歇斯底里地大叫:“我盼爹爹快回还,欢欢喜喜过大年,过—大—年……”啊!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除夕夜。

四十年,历史长河的浪花一现!斗转星移,地覆天翻。一锅红薯度除夕的时代已一去难返。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日益提高的今天。拙笔记下上世纪那个难忘的除夕,对当今的青少年能否有所裨益呢?!

程东富~ 2008年12月30日于北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程东富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