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我 简 介
一九四八年生于上海。老三届高中北京知青,一九六八年赴云南边疆,干遍了基层的种种工作。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在滇带薪读大专,于全省第一个演出了话剧《于无声处》。返京后在大学工作并继续就读,后在京办科技公司,在沪办实验工厂,回京办合资企业……现已退休。 联系邮箱:siman01@163.com
荷 包 蛋
那,已经是将近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中,在那个"一切皆政治处处是斗争"的年代,工厂停产、学校停课,"武斗"不断、城市里大批所谓"待业"的知识青年无法安置,纷纷被抛掷到了农村和边疆。
北京知青最先来到了山川阻隔的西南边陲,后为屯垦戍边,一九七〇年一月起,正式改建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九七一年以后,兵团中的主力之一已为四川知青占据。"一打三反"运动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我刚刚平反,调到一个新建连队里当班长。
史料记载:多年以后(一九七八年底),那场席卷全国、改变了中国上千万知青命运的、轰轰烈烈的"知青大返城"浪潮,就肇始于这片热土之上的云南知青。云南知青只占全国知青的百分之一,截至一九七八年,云南各农场大约还滞留知青五万人,而一年多以后,只剩下了约七十人。
那年,我回北京探亲,特意绕道重庆去探访所在连队里重庆知青的家庭。那些十六、七岁的重庆娃,虽然离乡背井到边疆都快两年了,可因为要满两年才有一次探亲假,所以都还没有回过家。因此,家中亲人们的焦急和期盼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知青问题可是个天大的事情,因为"知青"既是"文革"的产物,又关乎千万个家庭的命运。重庆知青大多数都生长在工人家庭,连片的厂区宿舍中往往一家的来客就成了整栋房子的客。附近,凡是家里有知青的家长, 闻讯都急切地赶来打听情况。
家家简陋的小屋中挤满了头发斑白的知青家长,就连门外也站满了人。每当这时,我都会耐心、详细地介绍起我们倾注了血汗的金鸡钠树,介绍边疆的风土人情和连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各家子女的具体情况,并不时回答着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讲到动情处,常会听到人群里传来父亲们的叹息或母亲们的抽泣。
这天临近中午,我来到了连队通信员小温的家里,他家住在厂区一栋简易楼的二层。小温的妈妈正准备吃午饭,桌上摆着一碗清水煮菜和一碟看上去已经吃了好几天的发干的咸菜。那年月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清贫,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得到的,就连大城市也毫不例外,无一幸免。
温妈看看桌上的碗碟,又看了看我,尴尬地搓着双手。是啊,在那一切都要凭票证供应,每人又少得可怜的定量时代里,哪里拿得出什么东西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呢。她急切地询问了儿子的近况后,就忙着一瘸一拐地走进了小灶房。不一会儿,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煮荷包蛋就端了上来。热情好客的山城人民是在倾其所有款待着客人,这碗荷包蛋里就汇聚了当时寻常百姓家中最金贵的几样食物:鸡蛋、猪油和白糖。
说实话,煮荷包蛋放白糖,我这个南方人是非常爱吃的,再放上猪油就更经饱了。(那时候,人们肚子里都缺油水啊,更何况正在长身体的年青人。不少知青因为营养不良加之过度劳累而患了肝炎。)可眼下我却难以再吃下去,一来温妈脚受了伤正需要补养;二来这已是我半天中探访的第四家,我年轻的胃里面已经装满了整整十二个荷包蛋了。我尽力推辞着,抽空儿跑了出来。温妈发现后追到二楼楼道窗口,探出身子对着我大喊:"你快回来呀,我脚是跛(四川方言念bai)的,追不上你啊!"我犹豫着放慢了脚步,一回头,看见了她焦急的脸庞和闪烁着泪花的双眼。我终于又回去坐到了桌旁。
温妈把那碗重又热过的荷包蛋端到我的面前,并且又加了一大勺白糖和一大勺猪油。放足了油水的碗里闪着亮光,和旁边那碗清水煮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触景生情,我一阵心酸,泪水差点滚落下来,我赶紧低下头,拼命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慈祥的老人家坐在我身旁,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一样,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分别的日子来临了,我又挨家挨户去取父母们准备好要带给子女的家书和食物:一小罐猪油、半条腊肉、几根香肠,还有最好的油辣子--这些都是全家人自己舍不得吃,从嘴里一点点省下来的啊,这分明是亲人们一颗颗沉甸甸的、滚烫的心。
那些父母和亲人们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手,叮嘱了又叮嘱,摇了又摇,送了一程又一程,仿佛就是在送别着自己的亲骨肉。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四川的冬日,多是阴沉沉的天,很少见到灿烂的阳光。阴冷的天气下,人的心境也灰蒙蒙的,一片凄凉。对于未来,大家都很焦虑、迷茫。位卑未敢忘忧国,人们都在期盼和等待着早日云开雾散见太阳……
在"文革"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经整整十年,终以"劳民伤财"(详见:一九八一年十月国务院知青办《二十五年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四个不满意"(即:"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详见:一九七八年二月李先念谈知青工作时的讲话)、总之是由于"人民不满"(详见:国务院知青办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而终结。
然而,那挥之不去、铭心刻骨的"知青情结"却终生萦绕在每一位老知青的脑海,埋藏在每一位老知青的心底,无法磨灭、永难忘怀!
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知青子女们,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父辈们的爱恨、悲欢、诉求与情怀;由于没有亲历,他们也很难感知:十年--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对人的心灵的震撼……
青春如火,岁月如歌。祖国西南边陲,那片群山环绕的、遥远的红土地啊,埋葬了我们多少青春的梦想。几十年来,我们一次次的故地重访、一遍遍的魂牵梦绕,我们究竟要寻找什么?要诉说什么?要记住什么呢?
…………
" 文革"的混乱是如何揭示都不为过的!我以为,由于种种复杂历史原因而造成的民族及至个人的苦难历程,我们可以宽恕,却决不能忘记!
忘却是背叛 、是罪过,记忆是责任 、是武器。
对于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我常怀感恩之心,也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的历史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公开呼吁"不折腾",语惊天下,耐人寻味。改革就是修正错误,老百姓只盼着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再也不要折腾了!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旧事重提,晃若隔世。人上了一点儿岁数,就喜欢回忆往事。我想,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那些纯朴而又难以磨灭的记忆,应该永远珍藏和铭记在我们心中。
写于二○○八年十一月并以此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寿乐华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