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领袖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政府实际的首脑。【详细】
1965年12月9日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77年6月16日因“健康原因”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职务退休。 【详细】
1957年2月,葛罗米柯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部长,开始了他近30年的外交部长生涯。1970年8月12日,葛罗米柯代表苏联政府签订了《莫斯科条约》。【详细】
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1982年5月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详细】
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8月起连续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详细】
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详细】
在1975年赫尔辛基会议签署的《最后文件》中,苏联战后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苏东国家的边界得到了最终确认。苏联与美国的差距缩短,基本达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目的。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由于柯西金改革的刺激,第八个五年计划是自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详细】
70年代的苏联整个经济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一倍,苏联从美国进口的粮食要比在国内生产的便宜一倍。1979年苏联生产的产品总额不超过美国的60%。70年代末苏联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7%,同时苏联人均消费水平在世界上排名第77位,苏联的医疗保健开支只占国民收入的4%。【详细】
人们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长期短缺,人民的需求与国家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出现了在边远地区只向几类居民(哺乳妇女、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重病患者)凭票供应某些食品的情况,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全境只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和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供应情况好些。【详细】
至70年代末期,苏联取得了与美国在战略核武器质量上的真正均势,常规军事力量则有胜出趋势。美国已经丧失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常规力量方面,苏联不仅继续保持陆军强国地位,同时针对美国的海军优势,也开始了海军向远洋进攻性战略的转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至此,苏联已经确立了其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详细】
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该组织,同年4月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经互会成立。1973年后,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同经互会签有合作协定。经互会在其解散之前,共拥有4.5亿人口,成员国虽然只有10个,但是却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详细】
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苏联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但它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居守势,以图稳住战略阵脚。【详细】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风流,总是与一连串的“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
“冷战”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美苏之间对峙和斗争的主要场所是在中欧和远东地区,也就是说阵势始终摆在苏联的大门口。对此,苏联人,特别是赫鲁晓夫是愤愤不平,于是便决心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详细】
以色列1967年6月5日至10日出动陆、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闪电式袭击,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有证据表明,战争是前苏联蓄意策划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以色列的核计划。而以色列最危险的时候,美国曾考虑直接出兵支援以色列。【详细】
1973年美苏之间发生了冷战期间最为严重的海上对抗事件。这次危机见证了此前10年未在地中海部署海军力量的苏联如何通过十年的畸形发展,成为真正世界两极之一。【详细】
新经济政策是在“军事共产主义”实行过程中成熟起来,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个体小农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顾农民经济的特点,不顾农民的愿望和要求,靠强制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具有民主作风和务实态度的列宁,毅然在3月中旬召开的党的十大正式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详细】
《布列斯特和约》与列宁 ——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联共(布)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在列宁格勒被人暗杀了…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
1925年12月—1932年;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斯大林模式成为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二条道路代名词。
卫国战争:为俄罗斯自由而战——
1941年6月—1945年5月,在第二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为反对德国及其盟国,保卫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苏联卫国战争。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上做的一个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的杀手锏是:“反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匈牙利事件——
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苏军进入布达佩斯,纳吉被捕并被处死。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时代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这些矛盾与危机在八十年代末期总爆发,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不到十年时间分崩离析。了解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了解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给我们以警示。【详细】
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起初是为了抗议官方对斯大林的重新美化和终止赫鲁晓夫的意识形态自由化,很快他们就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政治分歧。唯一的共同点是对苏联的政治高压不满,要求民主和自由。【详细】
最高领导层的病态和老化的特点,在每年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当苏联人看到老态龙钟的勃列日涅夫发表断断续续和含混不清的讲话时,人们在厌恶的同时都认识到: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详细】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勃烈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对于他的亲信,无论多么腐败无能他都予以庇护。【详细】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扩张力的斯大林主义已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衰败的迹象:群众的革命激情都已被诺言无法兑现的冷漠所取代,社会主义理想被长期以来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所磨蚀,苏共渐渐缺乏活力,官僚机器越来越懒散和耽于谋取私利。苏联社会公众出现了普遍的苦闷、彷徨和冷漠情绪末日心态出现在每个人的心头。怠工、酗酒、劳动纪律松懈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普通群众,在苏共高级官员中也弥漫着怀疑的情绪。【详细】
中苏同盟破裂 ——
中苏从1960年初就开始了论战,要争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政党对自己的支持,两党开始角逐国际共运领导权
美苏太空争霸拉开序幕——
第一次发布有关太空飞行的正式报道时,莫斯科电台的一名广播员激动地说:“苏联已成功地将人送入太空。”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启——
1964年10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保安措施…
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1969年春,苏联扶植了由古斯塔夫·胡萨克领导的新斯大林主义政权,该政权毁灭了1968年的所有自由成果。
苏军入侵阿富汗——
苏联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1979年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受抵制的莫斯科奥运会——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20年后俄罗斯民众对苏联感觉复杂
列宁: 根据2008年俄罗斯一份民意调查报告,有42%的被访问者对列宁有好感。
斯大林:到2003年,俄罗斯有40%的受访者同意约瑟夫-斯大林是“最杰出人物”。
勃列日涅夫:民调有3200人参加,其中31%的人愿意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
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正是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社会精英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官僚特权阶层——社会精英的一次集体背叛。在剧变后的俄罗斯,那些掌权的政治精英和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大都就是苏联时期的各级干部。据俄科学院社会学所1995年的调查,当时在俄总统周围和政府部门任职的政治精英,有74%~75%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而那些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则有61%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特别是共青团干部和经济领导人。 【详细】
但我毫不怀疑布尔什维克及其已失去阶级特性分子为取向的意识形态最终必将垮台。这是时间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非凡的人物只能加速或延缓这一进程。【详细】
通过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自由与平等的信念的完全崩溃,已经迫使俄国走上德国一直在遵循的相同道路,即通往极权主义的、纯粹消极的、非经济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详细】
“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为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破坏计划经济,瓦解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详细】
我相信,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对平等、公正、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历史为人类准备的仍是官僚奴隶制度…我不会为新的剥削者鼓掌呐喊,不管新的剥削制度怎样是“历史的必然”
俄国迫切需要以优秀的民族传统、关于民主、政治自由权利、人道和社会公正的现代观念为基础的先进的意识形态。【详细】
有一种叫做索尔仁尼琴的良知与坚守,他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宽容,而不得不半生漂泊。先是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监狱中度过八年,接着又遭到流放。【详细】
罗伊·麦德维杰夫因全面肯定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主张复兴和革新列宁主义,把苏联社会主义从扭曲的斯大林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反对派” 【详细】
他的原则是不做奸臣,也不做“忠臣”,就是“不做臣民”,坚持他所认识到的真理。在他的人生字典中自由高於民族,个体价值大于国家。或者说真理大於爱国。【详细】
“苏联时期我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侨民中我是莫斯科的代理人,而我并没有改变立场,说的是同样的话,艺术高于现实。”苏联解体后他仍然被说成永远是反对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