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起、发展和衰落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系列历史现象,而这一切的现象从始至终都伴随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其实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都已经隐含着了。因此,研究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必须研究斯大林模式,研究斯大林模式,必须研究它的兴起原因。况且,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我们还能从斯大林模式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定义,近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虽然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
大体来说,斯大林模式有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公有制,于是斯大林模式控制下的苏联就把当时各种经济形式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改造后形成的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 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 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 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 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1]。在这两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下的经济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可以说在苏俄刚刚建立时,它的经济几乎面临着崩溃。这种经济条件下,通过国家的力量以公有制的形式对经济进行整合与发展,大体上是合适的。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治上斯大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的民主,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专制传统,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这种统治模式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机构。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真正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变成徒有虚名的权力机构。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少数民族的权利并无可靠保障,他们实际生活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里。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惟上是从。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熟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制度。”,[2]通过这种模式的层层集权,最后斯大林掌握了全部最高权力,他不仅破坏了党内民主,党外民主也在斯大林模式的压制下销声匿迹。无疑这挫伤了党内干部和普通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丧失了集思广益的机会。第三,经济发展方面,“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强调一大二公,纯而又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积极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由严加限制到强行消灭……二是国家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强有力的推动者,而且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国家机关成了经济管理的主体,掌握了宏观和微观的决策权,实行中央领导下的部门垂直管理。企业从属于国家机关,没有独立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只是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其产、供、销由国家包干,盈亏由国家承担……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行政命令来代替市场作用的方法是不能够面面俱到的,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片面发展与人面群众生活非常脱离的重工业也不会为人民带来切身的利益,人民也就感受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除了以上三点外,斯大林模式在文化思想上也实行专制统治,严密控制与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压制文化的自由健康发展。
总起来说,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斯大林模式。这种政治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必须站在当时的苏联历史坐标上,联系古今内外,深入了解各方面因素。
二、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俄国的历史状况,二是列宁时期的影响,三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的社会状况,四是国际局势,五是斯大林的个人原因。下面分点论述。
(一)、沙皇俄国的历史传统
苏联建立以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沙皇俄国都实行了一套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它的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统治之下的俄国人民,本来就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仍然有很深厚的尊君意识。在当时的苏联社会“‘尊君’思想仍然在起着作用……进在个人崇拜的事例中,这一说法就得到证实。个人崇拜与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党的高级干部却在党代会上竟先发言称颂斯大林为‘永不犯错误的人’,建议‘将斯大林同志讲话中的一切建议和考虑作为法律’等等,[4]这反映出党的高级领导脑中马克思主义意识是何等薄弱,封建的尊君思想却是何等浓厚!”。[5]苏联的专制主义传统和封建意识成为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温壤。
(二)、列宁时期的影响
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列宁和他的同志们同时面临着反对国内反革命政权的叛乱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的任务。如果不采取非常措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当时国内的经济又十分的衰落无法满足反击内乱和外侵的需要,于是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和犯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爆发后,当时的苏俄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粮食危机,战争开始后,由于一部分地区被占领,政府无法完成征调粮食的计划,“1918年仅完成计划征粮任务的21.8%,2~3月仅完成36.5%,4月完成14.1%,5月完成12.2%……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每天只能得到1/4磅面包。[6]如此少的粮食供应,国家又面临着这么多的敌人,如果不能收到足够的粮食,后果不敢想象。其次,燃料和原料也十分缺乏,由于《布列斯特合约》被割去的领土和被敌军占领的领土是重要的燃料和原料的产区,所以国家也得不到足够的燃料、原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运输危机,由于战争的破外,交通系统一片混乱,粮食等物资无法从产地运到目的地。可见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危在旦夕,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可能争取到战争的胜利,否则这个政权很可能垮台。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迫在眉睫。于是“1918年9月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的军营,要求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这个政策的特点在许多方面与斯大林模式是十分相似的,如高度的集权、公有制、对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市场经济等等。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形成过程中,苏俄的国家模式无疑有上述特点的倾向,尤其是高度的集权和严格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实际上为以后高度集中的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一定的制度基础。
当然在战争结束后为了发展经济列宁也及时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并且列宁并没有提倡并推进建立高度集权的体制,他反而非常注意民主问题。但是由于形势的原因,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也采取了“红色恐怖”。红色恐怖对于政权的稳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也助长了党内的集权倾向。“红色恐怖使得苏俄政府的党政领导习惯用于暴力进行工作,这就会主张官僚主义、军阀主义、专制主义……列宁在世时虽然对专政机关过分的权力表示了担心,也相应地采取措施,但未能根本改变。”[8]不仅如此,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后来甚至被用来进行集权的手段和借口。“斯大林后来说过:‘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危险局面下’,党绝不允许党内存在任何集团……1922年……很多人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还规定了一系列相当含糊的新戒律以限制党内反对派的活动。这些戒律在以后的年月里被斯大林滥加利用,用来达到制定这些戒律时想象不到的一些目的。”[9]所以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也成为建立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手段。更何况新经济政策本来就被认为是一种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政策,它的废除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当人们认为斯大林模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时,它的建立就不可阻挡了,但是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说,斯大林模式确实是在列宁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