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举妄动,虑事不周,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评康有为
  •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吴昌硕评康有为
  • 当日离经叛道之名教罪人康有为,今亦与夫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同一臭味。——陈独秀评康有为
  • 最富于自信力之人。——梁启超评康有为
  • 先进的中国人。——毛泽东评康有为
  •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章太炎评价康有为
  • 康有为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其貌似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评价康有为
  • 长素或亦儒门之达摩,受命阐教者乎?——廖平评康有为
  • 自私自利而具野心,但又缺乏经验、判断力和方向。——辜鸿铭评康有为

余英时在论述宋代政治文化的时候,把士大夫分为两个壁垒分明的阶层:职业官僚和以弘道自命的士人。其实不光宋朝如是,纵观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可作此划分。偶尔有一些知识分子身兼这两种特性,便毫无疑问成为传统知识份子中的楷模,如曾国藩。

不过康有为显然不是曾国藩,他属于以重建治道自命而又身处“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通常自负于宏大的目标和责任,而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又与这种圣徒式的使命感相违逆。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况,使得他们时而是“坦荡荡”的君子,时而又是“常戚戚”的小人。而他们的标准形态,则是在人前慷慨激昂地宣示立场,仿佛非其人不足以弘道护国,但若是真的治国兴邦、兴利除弊,他们便会一筹莫展,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呼为“名士”,而康有为正是此类人的样板。

核心提示  “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康有为狂放不羁,行事偏激,好华服美酒又热衷名利无不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名士”。可惜这样的“风流名士”一般都不可能担当得起大变局时代领袖的重担,康有为也没能例外。

言行不一是名士型学者的典型特征,而康有为恰好是这一类学者的代表。他言行不一的程度以至为他作传的弟子们也批评他:“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凡此皆若甚相反者。”【查看详情
康有为一生,从自己的个人功绩的角度说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自己变成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后人都信奉他所创立的学说,在他所设想的社会里生活。他是一个产生于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所进行的政治改革,都以他的思想为指导原则的。但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凭这些奇思妙想,书生意气,终究难成大事。【查看详情
传统名士对名利往往是很热衷的,康有为也不例外。在康有为政治活动早期,他为了名利在撰写著名的《门灾告警折》时擅自加入了恭请慈禧继续垂帘的内容:慈禧归政后,中外臣工有紧要奏章,仍然要呈达慈禧,并在台头恭书“太后圣鉴”。就是说,慈禧归政后,至少还要当一半的家。这一条还要请朝廷下达给九卿,一定要严格执行。【查看详情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实干家,他的参政议政,言多于行。无论是他的弟子梁启超又或者他的“政敌”章太炎都不认为康有为是一个合格的实干家。他为人狂放不羁,行事偏激,好华服美酒等一系列名士派头也注定了康有为不可能担当得起大变局时代领袖的重担。而戊戌政变的发生,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康有为时代的结束。【查看详情
 
你对康有为这个人以往的看法是?
政治家
 
书生
对于康有为时常自相矛盾的行为,您的看法是?
他是历史的伟人,伟人都这样
他就是一个书生名士,能说大话,不能做小事
此人人品低劣,这些事并非士大夫的常态
中国的“儒”就是这个样子,不止康有为一个
 
 

核心提示  康有为有一种“唯我独尊”的狂生之气,也有急功近利、轻狂妄进的躁气;好大喜功、重名轻实的虚气。这种狂生之气让他在戊戌变法的大潮中觊觎“帝师”的资格,本人却没有主导变法的能力。而他身上的燥气和虚妄也令他在变法小挫之时谋求疯狂的冒险,最终葬送了戊戌变法这中国自强来之不易的机会。

1888年的康有为不过是一位流落京师的普通士人,其地位与政治影响远不能同十年后令人瞩目的变法领袖相比。康有为及其弟子在戊戌政变后,出于政治目的,处处夸大康氏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点应予以澄清。另一方面,从康有为早期政治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其政治人格中急功近利的倾向,也是评判康氏戊戌年变法活动得失不可忽视的因素。【查看详情
以往大家都认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当然的领袖,也对光绪皇帝有很大影响力;当经过对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事实上康有为并非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领袖”,是“帝师”。坦率地说,在戊戌年无论是资历、地位,还是学力、社会影响,诸多方面,康有为都不具备戊戌变法领袖的条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激进的变法思想宣传家而已。【查看详情
康有为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自然不会任用康有为领导变法,即使是光绪对他也是任用少而保留多。康有为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从中国传统文化那里继承了王者之气,却没能从先哲或从西哲那里继承民主之气。当他欲求“速变”“全变”“大变”而四面树敌感到危机四逼时,他就选择了政变的手段。【查看详情
在整个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作为中国传统名士所特有的欲谋大事而又过分爱惜自身安全,遇事爱走极端的缺点暴露无遗。正如英国官员班瑞德所评价的那样,康有为是一个“富于幻想而无甚魄力的人,很不适宜做一个动乱时代的领导者……”康有为的缺点其实是中国传统名士在现实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有弱点,这不是特性而是惯性。【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如果说戊戌变法之时康有为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的话,那么在辛亥革命后他参与张勋复辟闹剧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事实上,如果我们冷静地看待民国历史,就会发现康有为所提倡的“重树权威、渐进民主”的政治理念正是近代中国之后百年的政治路线图。

康有为认为,中国人民在专制统治下几千年,受专制毒害已深,民智未开,民众尚未有行民主的资格。所以急求较高的政府形式,与维持失去效用的过时制度一样危险;在争得民主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现有的君权,通过变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民主化的进程要坚持,但考虑到现实环境环境,改变的方式又必须是缓慢平和的。【查看详情
中华民国的成立,好像是判决书,判定儒家已经不是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依据,从而标志着制度化儒家彻底解体。也标志儒家作为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依据的时代的结束。康有为始终坚信道德建设和政治改革的一致性,他依然坚持从儒家的意义中去寻求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他认为超越君主立宪而直接走向共和,是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查看详情
康有为反对共和,并非要维护专制;反对革命,并非要保持腐朽的清王朝。只是康有为经过辛亥革命后十几年的政治现实,再次对民主共和制失去信心,转而支持复辟帝制,反对当时的民主共和。但康有为此时所谓支持帝制其实也不过是支持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绝非支持君主独裁。对理念的坚持使得康有为最后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查看详情
已故的列文森对中国近代史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认为中国近代知识份子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而在情感方面却去不开中国的旧传统。康有为恰好就是这种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他长期的维新——保皇生涯里,对中国政治前途的分析判断始终和对光绪皇帝的个人感恩掺杂纠结在一起,最终将他塑造成一个彻底的保皇份子。【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大概是康有为民国成立后始终“保皇”的缘故,人们对康有为的非议和责难中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因此对康有为在儒学上的成就也多了许多不实的非议。事实上在民国这个儒学衰微,抛弃传统的时代,康有为确实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而这种困厄中不改其志的执着,也让我们在康有为人格中发现了一片不小的光辉。

康有为对儒学的近代阐释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言,都带来了巨大影响。19世纪最后的20年,康有为援西学入儒学,化合中西文化所形成的新儒学思想起到了涤除旧弊、维新气象的效果:借助于孔子及儒学的权威,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以新学代旧学,宣传近代民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缓解了传统与近代之间的紧张。【查看详情
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认识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试图运用西方的宗教资源,使儒家在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持。而他却受到的儒家内部的保守势力和社会激进思潮的双重打击,可他试图通过建立孔教的方式为制度变革中的中国人寻找一个文化认同的基础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查看详情
近代儒学界的几大公案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康有为涉嫌抄袭一事。可经过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廖平的《辟刘篇》,《孔子改制考》与《知圣篇》,虽然在一些观点上,康有为与廖平有着相似的看法,但是这只是表象上的,在内核层面,却是大相径庭。康有为与廖平的相似之处,可以看做一种学术上的殊途同归。 【查看详情
康有为自行创立的草堂学风,诚属新旧杂糅。论授课内容,则“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最受欢迎且康氏本人最感兴趣的是讲“学术源流”,至今流传下来的几种讲义记录,均出自此课。论说中国古代学术演变时,即援引西方事例,而突出公羊学说,变法思想自然贯穿其中。在20世纪儒学衰微的年代堪称儒学大师。【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对毁誉参半的康有为,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这段话同样恰当:“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罪人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圣人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当康有为倡导维新运动、领导戊戌变法时,他代表和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康有为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同流合污时,他就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查看详情
康有为根据欧美各国的社会政治现实,对鼓吹抽象“自由”观念的批判,对不存在任何“无限之自由”的分析,其认识水平是远过于那些“全法欧美”派的。与反对“全法欧美”的同时,康有为竭力推崇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孔孟学说,提出了保存和发扬“国魂”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保存和发扬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诉求。【查看详情
余英时在论述宋代政治文化的时候,把士大夫分为两个壁垒分明的阶层:职业官僚和以弘道自命的士人,假如这一模式也适用于清末,则康梁显然属于以重建治道自命而又身处“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然而,这部分人身上,有时又也存在宏大的目标与责任和自身性格缺陷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康有为既是理想之“圣人”,又为一实践之庸人。【查看详情
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康有为写下非常辉煌的一页,他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启蒙运动。尽管不少主张并非康氏首倡,但他集纳成系统,反复呼号,广为人知。一个维新领袖由是矗立于历史舞台。但还有另一个康有为。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查看详情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 甲午战败 学子公车上书提变法(1)
  • 戊戌变法究竟要求变革什么?(2)
  • 康有为激进 导致戊戌变法失败(3)
  • 戊戌变法急功近利毫无章法(4)
  • 康有为梁启超救国方案出自何处?(5)
  • 戊戌政变失败 缉拿要犯康有为(6)
  • 康有为反对梁启超与孙中山密切交往(7)
  • 康有为为变法 发行最早跨国股票(8)
  • 梁启超得知张勋复辟 大吃一惊(9)
  • 观天象知大限将至 康有为散家财(10)

时光荏苒,眨眼间康有为离开人世已近百年。作为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政坛的政治人,他得享大名,也为人们所铭记,但这种铭记却往往仅限于一个名字。至于康有为所自矜的儒学造诣、变法宏论,世人反而知之甚少,换句话说,所谓的喝彩和赞赏,不过是对着一副牌位傻笑罢了。

而今重提康有为,并非是要通过细述“南海圣人”身上的污点来翻什么案,只是将这位堪称样板的文人名士展现在大家面前。说到底,当今之世,要找司马光、曾国藩这样传统士大夫精英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似康有为这般开口便要改天换日,动手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的狂生、名士,却是俯仰皆是。唯一的差别或许是,康南海尚有学问可以骄人,而当今的“名士”除却一张吞天大口,便只剩下作秀、拍马的功夫了……

 
向左
 
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