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时代伟人康有为
2009年06月03日 15:2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燕山飘雪

岁在甲申年初秋,我们一行十余人参观天游园。天游园,即康有为故居。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这是一座德国建筑,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是当时德国侵占青岛的总督府副总督的官邸。1923年,康有为购得此楼,清未逊帝溥仪为此楼题字:“天游堂”,取老庄“心游物外”之意。独楼独院,依山傍海,芳草茵茵,松柏油翠。此园故名“天游园”。

一、少年有为

参观天游园,你不得不回忆中国近代史。因为这里的每一件文物,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历史。那是一段怎么样的历史啊?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沦为积弱积贫的国家,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任人宰割的处境。康有为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悲愤而又无奈的时代。他无法选择,时代的悲剧造就了个人的悲剧。生不逢时啊!凭康有为的才华和志向,不是出将入相,就是思想家或大学者。我们在天游堂客厅看到墙上悬挂的康先生亲笔书法诗句:“南生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及伤!”更增加了我们的这一悲伤感受。

康有为于1858年出生在广东南海银塘乡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由于是南海人,时人又称康南海。康有为从小长相就是大额头,宽肩膀。他聪慧好学,博采各家之长。六岁师从简凤仪,学四书,诵五经。这种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一方面使康有为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和忠君爱国思想;另一方面,也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有更深切的了解,转而向西方寻求真理。康有为成人之后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变法维新,还是帮助张勋复辟,以及与清朝贵族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能从这里找到蛛丝马迹。

康有为的父亲是位科场不得志的举人,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在他不满十岁时,父亲去世,祖父把他带大。他康氏家族中有经商的,他祖父做过学正(即管教育的地方官)。家庭殷实,藏书有几万册。祖父对康有为抱有很大期望,不仅让他饱读诗书,而且还带他到处游历,开阔眼界。在康有为读私孰时,有人和他对对子,出了上联考他:“柳成絮”,康有为对以“鱼化龙”。时人为之惊诧。他还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大翼垂天四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由此可见其胸襟。

康有为14岁开始参加童试,由于他不喜欢做八股文,所以名落孙山。这件事为他后来变法首提废除八股埋下了伏笔。康有为特别爱读魏源写的书,对魏源的思想非常佩服。这是他思想发生转折的契机。1879年,康有为到香港游览,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感到欲救中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治术。他在香港购回了大量西方著作,回来后继续研读。

1877年,康有为受母亲之命,与当地一个女子结婚,但他反对闹洞房的旧俗。有了女儿后,他又主张女子不要缠足,要放足。后来在维新过程中有带头削发,剪了辫子,这在当时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决心要与旧俗决裂,改造社会风俗的思想可见一斑。

25岁时,康有为到了上海,,那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这就是中国的出路,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大力发展工商业,以实业救国,才有前途。他在上海一次购进三千册图书,这为他后来办学堂作了知识和教案准备。

1888年,康有为利用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给当时的光绪皇帝上书五千言,主张变法,向日本学习维新,向德国学习图强。这在当时沉闷的朝野上下犹如一声巨雷。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敢于提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呼喊,的确是了不起的壮举。

二、公车上书

1891年,康有为在乡试不第后,再次回到广州,于长兴里创办“万木学堂”。召徒讲学,传授维新思想。当时许多立志报国的青年纷纷投到他的门下,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如梁启超、陈千秋等都是他的学生。1892年,康有为撰写两本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了他“托古改制”的思想。他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鼻祖,《六经》就是为改变当时社会现状而假托尧舜言论而编定的。康有为还从西方达尔文那里吸取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封建社会是一定要改变的。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在皇帝的领导下通过变法立宪,最终走向共和。实践证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不容许任何改朝换代的企图。

1895年,康有为又来到北京会试,正赶上日本逼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群情激愤,台湾籍的举子更是义愤填膺,纷纷上书都察院请愿。康有为认为时机来了,士气可用,就四处活动,联络一千多举人在松筠庵开会,当时就有六百多人签名上书光绪皇帝。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这年康有为38岁。不久,他就考上了进士,受工部主事。这为他接近皇帝提供了方便。但康有为的标新立异引起大臣们的忌恨和不满,他们在暗地里与荣禄和慈禧为代表的封建保守派商量对策。然而也还有这么一个大臣赞同康的主张,这个人就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通过他,康有为才与光绪皇帝建立了联系,第三次上书才传到光绪的手里。翁还约定康有为与光绪皇帝面谈了一次,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主张全盘托出,正合皇帝的旨意。光绪早就对慈禧的专权不满意,也想通过变法夺回属于自己的军机大权。光绪对康有为赞赏有加,相见恨晚,犹如刘备得到孔明。

三、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加重。忧心如焚的康有为急忙从广州赶到北京。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并且把自己写的新著《日本明治变政记》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呈给光绪皇帝。光绪下令,以后凡是康有为的条陈即日呈送,不得延误。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康有为   游园   伟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