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都是复杂的,有精华,自然就有糟粕。孔子身后,就从来没有统一的儒学。“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想要批评儒学的时候,就把儒门各派的纷争和思想糟粕用放大镜查找出来。但无奈人们老是慨叹人心不古,斯文飘零。所以到了现在,要利用它的时候,又取回放大镜寻找儒门的闪光之处。究其原因,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民众中儒家思想从来就没有断绝:风俗习惯的传承、传统文学艺术的感染,无不是承载儒门精神的管道。从市井小民到赳赳武夫,完全不沾儒门雨露的极为罕见,中国人的坐立言行,也无一不散发着儒学的光彩。

 
 

2000多年前的孔子是否需要对现在负责?

作为具体的人的孔子确实不应该为现在的中国社会负责,但是作为历史文化与制度的创造者,他与现在的中国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孔子作为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事件,他留下的思想与制度是穿越时空的,他在不断地影响着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中国社会,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制度建设的基础。【详细】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知识渊博,道德人格令人折服不已。他一生从教,弟子三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儒家学派。他修订六经,托古见意,成为研之不穷的圣经宝典。特别是他那宏大的思想体系,实际的人生哲理,更成了后世中国演绎不尽、汲溉千古的精神源泉……【详细】

儒林亚圣: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除孔子外,孟子可以说是历代大儒中对中国影响最深的人物。孟子总结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命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历史的进程。【详细】

周末大儒:荀子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kongzi3/201001/0118_9295_1515442.shtml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性伪之分、明分使群、天人之分、名以指实等思想是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学说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先辈,也影响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后辈。【详细】

 
现实社会中的先秦儒学
 

孔子:需要认同的文化人物

寻找现代人都认同的文化人物

现在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内化到我们言行当中。其实大众平时知道的孔子学说大多都是从媒体中吸取的,当然中国人的那种“讲人情、爱面子”的思想是已经内化了,但是整个学说的内化我认为还没有达到。 【详细】

 

公民社会与孔孟精神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于当代的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三个结构性范式。儒家思想和儒家传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思想和传统。应当承认,儒家越往后发展,越强调一种片面性的服从关系,但先秦儒学更多的是提倡一种相互性的道德义务关系。【详细】

 

先秦儒学对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关于正义问题,西方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罗尔斯一直在讨论,在中国儒门中也有相当多思想资源。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大多针对具体社会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关于权利观、公私观、正义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先秦儒家也不例外,但它具有的普遍性值得今人记取。后世中国则对此身体力行,努力劝农赈灾,宽恤民力,抑制豪强,严惩贪污,足见古代人是如何实践先秦儒学的“王道”“仁政”思想的。【详细】

 
 

先秦儒学怎样影响21世纪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看重的是世俗生活,解决的是如何和谐、有序、仁爱地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先秦儒学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门能够传承两千多年,同时还通过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不断得到修正。显然,这一极富生活气质的思想使中国人容易将其吸收和贯彻在生活中。尽管大多数现代人不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先秦儒学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它,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详细】

公羊大师 董仲舒

经学泰斗 郑玄

在汉代经学里边存在着今古之争,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这个儒门内部的分歧,为什么到了现代还依然存在紧张和对立呢?简单说,今文经学类似神学,把孔子说成是神或者儒教教主,认为六经是孔子自己创作的,主张模仿基督教成立全国性儒教组织。而古代经学假定真理都包含在圣人的经书里,所以认识真理要从解经入手。从表面上看,今古经学争的都是孔子与儒学的陈年老事,但实际上是在讲当代政治。不同的经学主张落实到政治世界里头,那就是在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时,激进改革和渐进改良之间的分歧与对立。 【详细】
经学有着悠久历史,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算起,到1912年民国宣布“废止读经”止,作为中国的统治学说已两千余年,影响中国也已两千余年。梁启超认为,经学思维的训练“实为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即经学最终必然会导向现代科学。那么如无外敌入侵,让经学在自由发展,会不会导出现代科学呢?这虽是一个假设,但是后世的发展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详细】
在“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由于经学、法律和现实政治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以经治国对法律曾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尤以汉代为盛。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法律被称为“中华法系”,就“引礼入法”而言,创始于《汉律》,它也标志着历史上的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已经趋于成熟。 【详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疑案重重。作者认为,从董仲舒肇始的“新儒学”实际上不过是囊括所有学术的儒门代名词而已。也许正因如此,所以在董仲舒以后的中国历史中,“新”字逐渐被取消,剩下的“儒学”二字,可以说囊括百家,简直像个杂货铺,任凭各人装入私货以图影响整个中国。 【详细】
 
 
今古文两千年斗争之影响
 

经学主要指为迎合某种政治需求对经书作出解释的学问,包含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是一种综合性意识形态。长期以来,经学一直是国人的指导思想,并与历史共同演变……【详细】

学术与政治:今古文之争  

伴随着今文经学的谶纬化,以实证为基本的古文经学必然要求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于是便有被后世学者所描绘的所谓今古文经学的斗争。【详细】

晚清今古文之争  

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议题,一则关系到康有为“戊戌变法”,二则关系到章太炎鼓吹之民族主义和革命理想,影响不可谓不重大…… 【详细】

 
 

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重要的儒门派别,它集儒家之大成,借鉴了道佛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高峰。唐及五代,兵连祸结,道德沦丧。宋代为唤回世道人心,从学问上挽救社会,儒者们以伦理为主,糅合儒道释三家,促成了理学的诞生。它不仅被宋代及以后朝代尊奉为正统,还流播海外,朝鲜、日本都奉其为至尊。即使到了今天,程朱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仍有巨大影响。人们谈到一些人和事,说“天理难容”,这种“理”仍在程朱理学所谓的“天理”范畴之内。【详细】

 
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尔后的中国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宇宙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如太极、阴阳、五行、善恶、鬼神、生死等,至今仍为人们在生活中反复讨论。【详细】

理学泰斗: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洛阳人,为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二程的所开创的理学,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之后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详细】

理学大师:朱熹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kongzi3/201001/0118_9295_1515538.shtml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自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三代,各王朝都把他的学说定为指导思想。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他的言论几乎成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朱熹的理学思想。【详细】

 
 

程朱理学:为往圣继绝学

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这个“衰微”的责任在于宋之后列代封建专制越演越烈,推行的都是被阉割的理学,被阉割的部分就是“民重君轻”的理念。这其间,理学仍艰难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即使在北方少数民族扼杀儒教的时候,理学仍然顽强地在民间存在,并最终促使统治者的承认。如果没有理学,中国的文化很可能被喇嘛教或萨滿教所湮没,印度的种姓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再现。在真正的被阉割者宦官集团横行的时候,潜心理学的理学士子们仍保持着他们高傲的情操和热切的爱国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详细】

 
影响波及海外的程朱理学
 

朱子学在日本

日本幕府为何独尊朱子学

江户时代,以儒教为媒介所进行的思考是留给日本人的精神遗产,虽说不是全部,但首先是或基本上是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日)相良亨
    随着德川政权的巩固,和平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空间。此时的日本如同成长中需要营养的孩子,正不断地从先进的中国文明中吸取营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朱子学。 【详细】

 

程朱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性学说从何而来?欧洲原有的神学思想自然无法满足启蒙思想家的需要,那就只有从遥远的文明国家,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建构全新学说。中国程朱理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明代万历年间始传播到欧洲的。程朱理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大批欧洲启蒙思想家,促进了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发展和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详细】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朱熹理学的科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三:其一,朱熹理学是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其二,朱熹理学是现代有机自然主义的先导;其三,朱熹的有机自然主义是科学的。【详细】

心学祖师:陆九渊

心学大师:王守仁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他平生讲学重在“致良知”三字,教育人们将伦理道德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各得其心”。“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详细】
阳明心学自明朝中叶产生后,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但凡首脑都曾读过王阳明,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阳明心学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详细】
王阳明死后数百年,影响巨大、世人敬仰,一直是后人推崇备至的伟大人物。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首脑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乃至国共双方的领袖蒋介石、毛泽东,他们对王阳明均十分敬佩。梁启超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陈独秀也写下《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陶行知因受 “知行合一 ”影响,毅然改名行知。早年毛泽东的思想也同王阳明接近,而“求是”思想也典出王阳明。可1949年建国以后,王阳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为何?【详细】
新加坡传播儒学时,首先定的是孔子,孔子之后有四个人:孟子、荀子、朱子,然后就是王阳明。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包括人跟自然的关系、人跟人的关系,其实王阳明很早就已经解决了这个哲学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重复杜维明先生说的:“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详细】
 
阳明心学与五百年东亚史
 

日本武士道是把阳明心学当做他们的《圣经》的,特别是阳明心学里面的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对于东亚的民族复兴,不管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韩国兴起都起到了巨大影响。

日本军神与阳明心学  

日本有一个打败北洋舰队,摧毁俄国海军,创造近代史上黄种人打败白种人先例,被称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他总把一方印章佩在身边,上面刻着七字:“一生低首拜阳明”。【详细】

“三不朽”之伟人  

对王阳明的评价大多是至高的。《明史》: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之阳明学》则曰: 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详细】

 
 

什么是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经学有理、朴之别。清代朴学的兴起与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其中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官方动用人力物力编撰丛书,私人购书编书也蔚然成风,导致专注于校勘,辨伪,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清代朴学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对国计民生不闻不问,只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从考证,实据的角度提出论据,这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详细】

 
朴学鼻祖: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尊称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一生勤奋治学,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详细】

学术伟人: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详细】

叔世硕儒:戴震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kongzi3/201001/0118_9295_1515602.shtml

戴震(1724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震对程朱理学进行了痛切批判,并建立了一套向原始儒学回归的人道哲学,以图从学术开始改变社会风气。【详细】

 
 

道德与环境的困境:大时代里朴学家的坎坷命运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气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呈一纷纭错综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气与旧社会风气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陈寅恪【详细】

 
二十世纪的朴学殿军人物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他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著述甚丰,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62种。 【详细】

 

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先易名炳麟,后改名为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详细】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省义宁(今九江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继承了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对资料穷本溯源,对史实综合分析,从事物联系中考证出关键,用以解决问题,求得历史真相。 【详细】

两千年来,科技不断走向进步,文明社会却走向败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的程度已近似悲剧。”他认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是解决社会问题所必需的。如果我们考量儒门各派学说,就会发觉无论是“克己复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还是“致良知,知行合一”,都足以成为克服人类局限的世界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