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学开山:顾炎武
2010年01月18日 18:4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中国历代大儒》作者:舒大刚/主编 出版:吉林教育出版社

顾炎武是明末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起初名绛,后来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南京后,才改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而学者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曾经自署圭年,又因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所以有时自号蒋山佣。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过去的习惯计算,享年70岁。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平生“足迹半天下”,一面考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他一生勤奋治学,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一、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顾氏为江东望族,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后世几经迁徙,到南宋初年定居昆山。顾炎武曾祖章志,嘉靖癸丑(1553)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这以后家道中落,祖父绍芳万历了丑(1577)科进士,官却只做到从六品的左赞善,到了他的父亲同应(字宾瑶),就仅仅是个未曾入佳的国子监萌生了。炎武叔祖绍芾(字德甫,号蠡源)之子同古未娶而丰,其聘妻王氏矢志守节,因此,炎武出世之后,就过继给已去世的堂叔为嗣,由王氏抚育。

顾炎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嗣母王氏是太学生之女,知书识字,而且意志坚强、深明大义,作为一个居孀的妇女,她别居一室,“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尤其喜欢读“《史记》、《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6岁,王氏就教他读《大学》,9岁又读《周易》。万历四十七年(1617),顾炎武人塾学习,而家中对他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紧。炎武的嗣祖绍芾虽然只是个从来没有当过官的国子监生员,但却关心国家大事,熟悉朝章典故,而且性格“豪迈不群”(顾炎武《三朝纪事阙文序》),“负气伉爽,不肯少河流俗”(陈济生《启祯诗选·太学顾先生绍芾》),与天启时期政坛人物常相往来,对当时朝政腐败的情况十分了解。有一天,他指着庭院中的草对炎武说:“尔他日得食此,幸矣!”(《纪事阙文序》)于是要炎武认真学习“古兵家《孙子》、《吴子》诸书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这时顾炎武年方10岁。第二年,绍芾又令炎武阅读《资治通鉴》。当时的人多不读《通鉴》,而代之以朱熹编纂的《通鉴纲目》,绍芾对这种状况十分不满,他说:“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顾炎武《钞书自序》)在嗣祖的督促和用心教授下,到14岁,炎武已将《资治通鉴》全部读毕。功课之余,王氏还经常给他讲述刘基、方孝孺、于谦等明朝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故事,以激励炎武学习前辈先贤。

顾炎武少年时代受到的这些教育,对他以后的学术成就和立身处世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入学,成为县学生员,取学名曰继绅,开始致力于习学科举文字。在县学中,炎武与同窗归庄(字玄恭,号恒轩,明亡后更名作明,昆山人,其曾祖即有名散文大家归有光,1613—1673)结识。两个同龄少年常在一起切磋学业、纵论国事,由于意气相投,很快就成为莫逆之交。

这个时期,朱明帝国已是大厦将倾。当顾炎武降生之时,神宗皇帝朱诩钧已经有20多年不彻朝堂接见廷臣,以致朝政日益废弛,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万历末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时仅16岁,为人庸懦无能,却喜爱作木活,史称其“好亲斧锯椎凿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明通鉴·天启。年》);他宠信宦官魏忠贤,魏目不识丁,竟被任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他处理章奏。于是大权旁落,国事无大小皆出入魏忠贤之门;内阁廷臣及四方督抚则多仰其鼻息,甚至拜忠贤为干爷,呼为“九千岁”,形成“阉党”集团。天启五、六两年,魏氏迭兴大狱,残酷迫害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正直官吏,许多志士仁人惨死狱中,而且株连极广,朝政败坏到了极点。加之内忧外患频仍:万历四十六年(1618),雄踞关外的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正式向朝廷宣战;天启元年(1621),清兵攻陷沈阳、辽阳;山东白莲教首领徐鸿儒起事,占领郓城、巨野、邹县、滕县,并一度切断运河漕运;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叛乱,下遵义、据重庆,兵围成都百余曰:天启二年(1622),清兵在取得辽河以东70余城之后又攻占广宁(今辽宁义县),兵锋直逼宁远,山海关危在旦夕;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饥民暴动,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这年八月,嘉宗死,其弟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崇祯皇帝一意中兴国运、重振祖业,初即位便着手惩处清算阉党,逼令魏忠贤自尽,并为蒙难的东林党人平反昭雪。但其为人刚愎自用,且视东林与阁党的矛盾为“门户”、“朋党”之争,对这一点深恶痛绝;在用人行政上,则利用双方相互牵掣,以确保宸衷独断,政由己出。然而痼疾已深,积重难返,朝政并无多大起色,内忧外患交逼的局势也日益严重。

由于身处危机四伏的时代,所以,尽管顾炎武的祖父绍茉年事已高、十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孙子取得功名,伺时仍教诲炎武“当求实学,几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三朝纪事阙文序》,下同),并要炎武用心研读邸报,以了解国家大事及朝章典故。不过,顾炎武虽然对政治产生了兴趣,却“以为书生无与国家之故”,祖父也曾对他说“汝习经生言,此非所急也”,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征逐为名”的举业上。崇祯三年(1630)秋,18岁的顾炎武至南京参加应天乡试,他与归庄加入复社大约就在此时。由名士张博(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1602—1641)等人发起组织的复社主张革新朝政,彻底清除阉党余孽,入社者多达数千,是继东林而起的有政治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但成员众多,难免良莠不齐,而顾、归二人“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亭林余集·吴同初行状》),一时被称为“归奇顾怪”。

自入县学为生员后,顾炎武多次应科举,都未得一第。崇祯十二年(1639),炎武再度赴试,依旧名落孙山。长达14年的科举征逐,终究一事无成,而国事可以说已经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天下郡国利病书序》),炎武终于认识到“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日知录》16),认识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才出”(《亭林文集·生员论中》);于是退而读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全祖望《鲒囗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下引同),着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由此可见,在青年时期,顾炎武即已树立起务求实用、不为空疏之学的治学精神,这与明中叶以来风靡士林的那种“合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与友人论学书》)的恶劣习气有着天壤之别。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顾绍芾病死,砟?9岁,身为承重孙的炎武为祖父服丧三年(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七个月)。崇祯十六年(1643)夏,期满释服,炎武“循例入成均”,通过捐纳的方式成为国子监生,这年炎武31岁。半年之后,明朝就灭亡了,炎武的人生历程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顾炎武   清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舒大刚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