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十周年系列访谈 余万里

核心提示

911十周年,纪念什么?反思什么?我们选择了:中国人的美国观。透过中国人看911,看美国,看伊斯兰世界,也看自己,还有反思人类……凤凰网与人民网联合推出系列访谈。[纪录片:《中国人的美国观》] [观察:美国何以不倒]

余万里: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加上基督教的非黑即白,美国人一直以来都有“非我族类”的观念,不仅仅针对穆斯林,对拉丁裔、亚裔,心理上都有一种隔阂。但这属于“政治不正确”,他们在公开场合不会谈论。[详细]

嘉宾介绍

余万里

余万里

美国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原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著有《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等。

制作团队

911十周年

策划:谭不 陈芳 马翠 李杨 史川楠 周东旭

对话:陈芳 李杨 周东旭 马翠 史川楠

编导:李杨      美术:陈俊杰

要点推荐

伊斯兰极端主义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

9·11从政治角度来讲也许不是文明的冲突,但从文化心理角度来说确实文明冲突。9·11之后,布什采取的那些看起来相当极端的政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9·11这种恐恐怖行为激发了基督教的极端主义,媒体中不一定能报道。

伊拉克战争是保守派夹带政治私货的决策

美国为什么要去打伊拉克?实际上是布什统治集团,或者新保守主义集团,在反恐战争旗号下、利用9·11之后美国公众的恐惧心理,把自己的一些政治私货夹带进去了。早在9·11之前,他们就认为海湾战争是一场没打完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教训:在中东不能简单地复制民主

从2006年开始,美国就意识到不能在伊拉克搞简单的议会、民主,那样什叶派说了算,什叶派跟伊朗关系密切。对伊拉克政策开始调整,打压什叶派去保逊尼派,先靠美国军队维持秩序,然后让逊尼派回到伊拉克重建过程中。

后911时代:国家安全不能侵犯基本人权和自由原则

当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国的地缘战略太好了,才会建立这么一套高的人权标准,以及自由标准。但美国人对9·11后国家采取的安全措施,都忍下来了,但是一些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原则,是不能够侵犯的。

part01911十周年系列访谈之六:对话余万里

2001年,9月11日,三架被劫持飞机撞上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世界经济中心的象征和世界最强国家军事的象征,在滚滚浓烟中轰然倒塌。近3000人丧生,美国历史上本土遭受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本-拉登,基地组织,恐怖主义,反恐,小布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成为911之后的关键词。2011年,911十周年,纪念什么?反思什么?透过中国人看911,看美国,看伊斯兰世界,看自己,反思人类。

2011年8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凤凰网与人民网文史频道联合对话美国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余万里分析,911给美国人长久以来的自豪感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伊斯兰极端主义通过911这种极端行为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情绪”,从而奠定了后来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群众基础。

但美国最大的失误在伊拉克战争,归结于这场战争决策的开始。余万里分析,早在911之前,小布什政府内的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老共和党人,以及倾向于以色列的犹太裔新保守派共同合谋,要除掉萨达姆,解决1990年海湾战争未完成的任务,“在反恐战争旗号下、利用9·11之后美国公众的恐惧心理,把自己的一些政治私货夹带进去了”。

对话主持:陈芳

part02井冈山上得知美国被袭击的消息

主持人: 2001年9·11发生的那一天,您当时应该社科院美国所。怎么得到这一消息的?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余万里:当时在社科院美国所,单位每年都会组织旅游,那天刚好在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旅游,我们所里二三十个人。吃完饭正要出去转转,我扫了一眼电视,看见一个画面,刚开始以为美国着火了,没当回事就出去了。回来一帮人打牌,大概到零点的时候,我们的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说“还打牌?美国人挨炸了”。马上打开电视,刚好是两栋楼要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当时我还没有去过那两栋楼。但我们所很多同事都看到过,都是很震惊,没想到能把那么大的两栋楼炸塌。

主持人:你们都是研究美国问题的,除了震惊,有没有其他更深的思考和反应?

余万里:实事求是说,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有一定的幸灾乐祸,基于那段时间不好的中美关系,2001年发生撞机事件,1999年5月8号是炸馆事件,1995年李登辉访美等一系列事情,那一段时间,是长期累积的对美国不满的释放,是对美国霸道的一种必然反应。当很多人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总算有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

但因为我们是从事美国专业研究的,第二个反应就开始思考外交层面的决策。当时我们所长王缉思,正在美国西部。他后来跟我说,本来预定那几天去东部做一个访问,结果航班不能起飞,就没去。第二天发现事态很严重,我们两位副所长很快飞回了北京,准备对高层决策做咨询。

大概一个月之后,开始有一种很强的担忧,不知道9·11发生之后,世界会往哪个方向去,美国会往哪个方向去,美国会做什么样的反应,而美国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各地区甚至整个世界,这种冲击会对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一种担忧,心里没底。

part039·11之后:伊斯兰极端主义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

主持人:今天来看,9·11事件对美国的影响是什么?

余万里:十年之后再回头去想,会更理性。9·11对美国最大的冲击是对平常老百姓心理上的冲击相当深远。美国历史上,自从1812年英美战争之后就没有受过外来的攻击和威胁,美国老百姓觉得他们生活在乐土之上,并为他们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价值观而自豪,他们也觉得他们都很善良,想把他们享受的美好生活方式推到全世界去。于是,9·11发生后,美国人就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恨我们?

美国人觉得他们很好,很善良,想让大家都过上他们那样的生活。美国人的这种自豪感,在9·11后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就奠定了后来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群众基础。

主持人:美国民众的那种自豪感以及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在这十年有没有发生改变?

余万里:没有太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可能有一种危机感,发现确实中国、印度这些国家发展很快,他们的优越感受到点挫伤,但是总体上他们对美国的信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主持人:9·11之后,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态度怎么样?

余万里:其实在美国,普通老百姓在内心里与穆斯林有很大的隔阂。

主持人:是一直有的?还是9·11之后?

余万里:9·11之后加剧了这种隔阂。毕竟美国文明有根,从欧洲繁衍过来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加上基督教的非黑即白这种两极的世界观切割,他们一直以来都有很明显的“非我族类”的观念,其实不仅仅针对穆斯林,包括对拉丁裔、亚裔,心理上都有一种隔阂。

但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尤其文化多元主义盛行后,不能用种族和语言去区别对待。非我族类这样的观念,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理念层面,是政治不正确。因此,即便他们内心这么想,但不会公开谈论,表面上绝对不会去说这样的话。但跟一般美国人打交道,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种隔阂,和被抵触的感觉。

9·11从政治角度来讲也许不是文明的冲突,但从文化心理角度来说确实是文明冲突。9·11之后,布什采取的那些看起来相当极端的政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9·11这种恐恐怖行为激发了基督教的极端主义,媒体中不一定能报道,但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可以在每周布道,去年就出现过一个牧师烧《古兰经》。

实际上是两大宗教的极端主义相碰撞,伊斯兰极端主义通过极端行为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情绪,这就构成了小布什时期美国整套外交政策的基础。

主持人:提起美国,很多人赋予其宽容、包容,认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对各种文化和各国的人一直是比较开放的。但是普通美国人,从他们文化心理上来讲,对穆斯林却也是排斥的?

余万里:作为人都有共通的地方,就像中国人幸灾乐祸的心理一样,我们这些研究美国的学者也不能免俗。

相对来说,美国比中国在很多方面要更理性,小布什很快就收回了他在9·11后脱口而出的“这是一场十字军战争”。如果说成“十字军战争”,意味着美国要与整个伊斯兰世界为敌,这在外交上对其不利。

part04伊拉克战争是保守派夹带政治私货的决策

主持人:9·11除了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影响?怎么评价发动的两场战争?

余万里:实际上9·11本身并没有改变历史,只是9·11恰好给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倾向提供了理由。

加之冷战后国际结构的严重失衡,美国成为超强的国家,世界有求于美国比美国有求于世界的更多。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管别人怎么看,有一种“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可以点灯”的强势态度。

因素全部累加起来,便有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其实是美国对9·11的反应,是一个逐步的过程。9·11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打阿富汗,叫“持久自由行动”。这场战争没什么问题,证据确凿,因为塔利班庇护了本拉登,要将罪魁祸首揪出来。但当时小布什说了句话“要么站在我这边,要么站在邪恶的恐怖主义那边”。这话其实很难听,谁都不愿意听,如果不这么说可能会好。因为国际上对恐怖主义有共识,恐怖主义不是就针对哪个特定国家。

其实不应该从政治上定义恐怖主义,针对平民百姓滥杀无辜的恐怖主义,应该从法律上去定义,国际反恐应该是国际司法合作。但小布什将反恐定义为一场战争。战争是什么?是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他们的行为是要有一定的规则,现在国际战争一般都是以国家为基础,国内内战也是要有一定组织的政治团体,反恐不能成为一场战争。这也是后来美国政策错误的根源,它后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跟着有关。

伊拉克战争与9·11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萨达姆和本拉登不是一伙人,萨达姆想搞伊斯兰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主义倾向;本拉登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是伊斯兰在二十世纪发起的第三拨运动,就是伊斯兰世界发现东方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西方道路也走不通,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回到老祖宗那儿。

美国为什么要去打伊拉克?实际上是布什统治集团,或者新保守主义集团,在反恐战争旗号下、利用9·11之后美国公众的恐惧心理,把自己的一些政治私货夹带进去了。早在9·11之前,以布什为代表的共和党,他们就认为海湾战争是一场没打完的战争。老布什是现实主义者,他认为美国不应该去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因此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并控制伊拉克之后,就及时收手。现实主义者一定知道力量是有限度的,一个国家不能代替另外一个国家政府去统治,那会是无底洞。

以切尼(老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一批老共和党人,与新保守派共和党,新保守主义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捍卫以色列利益,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就要把老布什没打完的战争打完,要将萨达姆政权收拾掉,他们的纲领早在9·11之前就已经提出。萨达姆跟9·11没有直接联系,后来鲍威尔在回忆时懊悔自己上了情报的当,实际上是一个集团利用了9·11。

美国最大的错误不是阿富汗战争,而是伊拉克战争,绞死萨达姆,还要给伊拉克整套宏大民主化计划。事实上代替另外一个国家政府去统治一国,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part05伊拉克战争教训:在中东不能简单地复制民主

主持人:我还看到一个美国普通人写的9·11对美国人的改变,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美国为什么而战?美国士兵为什么而死?他们用生命换回了什么?这可能也是后来美国人反战情绪的写照?

余万里:反战情绪未必就是觉得美国发动战争错误。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美国人就是要打击。有时候美国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定位,全世界也会被他们折磨得很难受。要是都像克林顿那样吹捧普世价值、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大家也受不了;但如果跟美国人说,这事跟你们无关,美国大兵都回家,也不行,是基于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美国人不及时主动干涉国际秩序,国际秩序就会出现大的动荡。这二者之间的定位是很难找的。

主持人:您怎么评价奥巴马上台之后的外交政策?

余万里: 奥巴马在反恐问题上没有任何污点,没有任何包袱。但希拉里就不行,希拉里在是否支持伊拉克战争中投了赞成票。所以奥巴马可以撤退。

实际上美国的反恐战略收缩态势从2006年小布什执政后期就已经开始。一方面是新保守力量在2006年中期选举后被踢出政府。另外有一个重要事件——2006年2月的巴勒斯坦大选。美国不是要在中东搞民主嘛,整个中东只有两个国家是民主的,巴勒斯坦和伊朗。但伊朗最后选出的是内贾德,巴勒斯坦2006年选举,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上台,对美国的战略冲击很大。民主并不是那么简单,现有情况下搞民主,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怎么保证?

今年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美国表面上好像欢迎,但具体做事是很谨慎的,对埃及,并没有让反对派直接出来,而是让军方出来过渡,如果将独裁者推翻直接用民主,穆斯林兄弟会肯定会赢。从美国的战略意义来讲,是很清楚的,不能直接搞民主。美国对埃及军队控制力是很强的。这是2006年巴勒斯坦民主选举对美国的警示。因此,现在对伊拉克也一样,不能直接用民主。

伊拉克54%的人口是什叶派,逊尼派30%多,北部还有库尔德人。历来控制伊拉克政权的是逊尼派,但逊尼派控制的地方没有石油。萨达姆被推翻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了两个政策:第一,所有的社会党成员不能入;第二,伊拉克国防军就地解放。很极端的政策,将管理者全赶走,这个国家不失控才怪;让军队扛枪的人回家,也没有费用,回去也没有工作,这些人就成为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反美武装力量。

伊拉克战争留下了三大后遗症:第一大后遗症是伊朗,美国将伊朗多少年的宿敌打掉了,伊朗就会在中东扩大;第二个后遗症是本-拉登;第三个后遗症是塔利班,美国注意力转移,阿富汗被放松,塔利班钻空子。是真正的顾此失彼。

从2006年开始,美国就意识到不能在伊拉克搞简单的议会、民主,那样什叶派说了算,什叶派跟伊朗关系密切。对伊拉克政策开始调整,打压什叶派去保逊尼派,先靠美国军队维持秩序,然后让逊尼派回到伊拉克重建过程中,这样才慢慢理出头绪。

早在2007年,小布什就宣布以后会撤兵,奥巴马现在制定了阿富汗撤军时间表,阿富汗局面比伊拉克还要复杂。伊拉克的武装冲突没有统一指挥,很分散;阿富汗是有塔利班,塔利班有群众基础。因此,阿富汗撤兵恐怕会使局面更复杂。

part06拉登之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主持人:怎么看拉登之死?对整个反恐有多大意义?对基地组织又意味着什么?

余万里:本-拉登死不死,对反恐意义不大。拉登,对伊斯兰恐怖主义来说就是一面旗帜,本-拉登也是想把自己塑造成反美旗手。作为一面旗帜,其生死是不重要的,反而可能起到更大作用。本-拉登没有现实的目的,不想当总统也不想去夺取政权,只是反对、反美,认为美国的存在玷污了伊斯兰世界,他在普通穆斯林中是有很大号召力的。

因此,他的死对反恐最大的意义是精神层面的。但基地组织并不是一个有严密中枢指挥系统的组织,是一个网络。因此,拉登死对恐怖主义本身来讲,影响也不大。

对美国人来说,意义很大,美国人真的是欢呼了,他们觉得冤有头债有主。

主持人:“关塔那摩虐囚”事件被曝光后也引起争议,您怎么看?

余万里: 中国人自己很难理解,跟中国的文化有关。这其实是一个后现代问题,因为美国人和欧洲人给自己设立了很高的人权标准,但在获取情报过程中,他们那套高雅的方法不灵验,但是要拿到情报,这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只是手段出了问题。欧美自己给自己树立并给公众灌输了一套比较高的人权标准,黑幕曝光有些人就受不了。

主持人: 美国在9·11之后,特别强调安全意识,成立国土安全部,签署爱国者法案,加强安检等,而这可能会对美国的自由造成干涉,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是怎么平衡的?

余万里: 美国人把这些搞得很复杂,很麻烦。但毕竟当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国的地缘战略太好了,以至于美国人很长时间已经忘了有“国家安全”的概念,养那么大的军队,也是到外面去打人家,所以美国才会建立这么一套高的人权标准,以及自由标准。但总体上美国人对9·11后国家采取的安全措施,美国人都忍下来了,但是一些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原则,是不能够侵犯的。

part06过去十年大大减轻中国崛起的外部压力

主持人: 9·11之后的这十年,对中美关系影响是怎样的?

余万里:有一个巧合, 2001年恰好也是中国加入WTO,两个大事件同时发生,9·11之后中国在全球反恐战略中的作用,和中国自身的快速崛起是同时发生的。2001年大家没有意识到,2002年、2003年还没意识到,到2004、2005年,中国发展的速度,突然超出了所有战略家的预测,9·11发生时还在说中国正在崛起;到2005年,美国人说中国崛起将在2015年;2005年中国已经崛起了,对中美关系影响很大。

在过去十年,反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崛起外部因素的压力。小布什上台初,视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加上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对中国外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9·11的发生,改变了这种外部压力,这可能是中国1840年以来运气最好的一个时期,中国难得遇到这么好的时期。

从这点上来说,我赞同胡锦涛说的不折腾。既然外部环境那么好,机会那么好,就抓好,别把那么大好时光错过了,就成了千古罪人。(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向左 向右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