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2011年7月,凤凰网对话重庆市长黄奇帆,畅谈重庆发展大思路。黄奇帆称目前重庆消除贫富差距,关键在解决好住房和就业。重庆启动三年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计划,其中将近2000万平米给进城的农民工。“这样,重庆绝不会出现巴西和印度的贫民窟。” [详细]

嘉宾介绍

黄奇帆

黄奇帆

重庆市长。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工商管理硕士。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经委主任。2001年任重庆市副市长,2010年1月任重庆市市长。

编辑

陈芳

陈芳

编辑手记:不同场合见过几次重庆市长黄奇帆,每一次讲话都是重庆发展,不见讲稿,甚至可以一个小时不间断,各种指标,各种数据,脱口而出。此访谈虽为文字,亦可见其风格。

要点推荐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全球1/3笔记本电脑将是重庆造

今年重庆有把握引进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去年海外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0亿美元;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可以突破300亿;引进惠普、宏基、华硕、富士康等世界品牌电脑制造商;两个保税港区,重庆实现通关。

重庆药品交易所开先河 药品价格比发改委最高限价低20%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药品的医院和提供药品的药厂直接见面,中间没有药贩子,没有层层转销,层层包销,这样就省了很多交易成本。成本一省,我们药交所卖的各种药品,比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最高限价要低20%。

重庆大学城一体化 资源共享但不是并校

实现资源共享;每所大学去除围墙,“小朋友要谈恋爱也可以自由走来走去,不受妨碍”;“但这不是学校合并,我把学校建制都撤销,15个学校合并成一个很大的学校,也叫大学城,但那样有点傻”。

打造微型企业概念 鼓励民间创业

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民间资本,鼓励创业,让中低收入群体增加财产性收入。重庆今后五年,如果能额外增加十万到二十万个老百姓、草根阶层自己办的企业,会使整个重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公租房:公平、公开、公正50%配租给农民工

人家一般造公租房是不大会想着农民工的,优先想的是本地居民。重庆50%、甚至55%给农民工,15%给新生代大学生,另外1/3给重庆本地原住民。2000万平米等着进城的农民工,这样可以杜绝贫民窟。

缩小贫富差距:关键解决好住房和就业

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政府应该把这八件事作为公共保障,以实现公平、公正、均衡。现在对重庆来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鼓励民间创业,“让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城管到处赶他们。”

part01黄奇帆:重庆大思路

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初,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将重庆定位为未来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等。2010年,重庆启动公租房规划与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模式”成为关注焦点。

2011年7月,凤凰网对话重庆市长黄奇帆,畅谈重庆发展大思路,有助于全面理解“重庆模式”。从内陆开放高地,到内陆金融中心,到全球电脑商聚集的西部“硅谷”……,当全球金融危机使东部沿海遭受重创之际,重庆让外界看到西部城市的崛起之路。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重庆还在为共同富裕探路。黄奇帆认为目前重庆要消除贫富差距,关键在解决好住房和就业。住房方面,重庆启动三年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计划,其中将近2000万平米给进城的农民工。“这样,重庆几百万农民工进城过程中,绝不会出现巴西和印度的贫民窟,农民工流离失所、没有地方安顿的现象也会杜绝。”

就业方面,黄奇帆的解决思路,除了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其创业能力。重庆市政府打造了微型企业概念,政府通过补贴启动资金、帮助融资、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创业者。“政府做这个事是民生工程,是富民工程,同时又是减少社会保障支出的一个重要手段”,黄奇帆形容这是将“买棺材的钱变成了买药钱”,一次性补贴,保证企业运转起来,解决就业,而且不必年年提供社会保障金。现在重庆有70万个个体户,黄奇帆确定的目标是争取五年内增加一倍达到150万个,“这就要放开个体户管理体系,让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城管到处赶他们。”

稿件整理:陈芳

part02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今年有把握引进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去年海外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0亿美元;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可以突破300亿;引进惠普、宏基、华硕、富士康等世界品牌电脑制造商;两个保税港区,重庆实现通关。

自由谈访谈:2010年11月,重庆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提出将用5年时间,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重庆。一年下来,重庆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黄奇帆:最近几年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引进外资。我们引进外资的力度三年增加了6倍,2007年重庆引进外资10亿美元;去年已经达到6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00%,今年全年有把握引进外资100亿美元以上。这样,我们就成了内陆22个省市中引进外资最多的。我们引进外资不在于资本来了多少,而在于引进外资的同时带来的技术、管理和国际市场观念,这对重庆补上开放这一课有好处。

第二,走出去。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国资本大量缩水,国外资源价格也下跌很多,这时候对我们走出去是一个好时机。而我们国家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需要我们走出去,花掉一些钱。最近两年重庆加快走出去步伐,去年海外投资合同金额达到了50亿美元,今年还会有几十亿美元的协议合同业务。我们购买了国外的矿山,也投资了海外的农业产业,还收购了一些装备工业工厂。在走出去方面,重庆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当然这些都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第三,进出口贸易。去年我们进出口贸易增长了50%,今年还会增长100%多,今后几年都会保持50%到60%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额。到2015年,重庆进出口贸易总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今年估计可以突破300亿,明年突破500亿。可能是是内陆20多个省进出口额最多的,这也说明我们融入了世界。

第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引进了美国惠普,台湾宏基、华硕等世界最重要的电脑制造厂商,同时引进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6家世界最重要的电脑制造商,又进一步引进260多个电脑零部件制造商、供应商,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一年可以生产1亿多台电脑,80%的零部件在重庆本地造。

这改变了沿海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模式。过去20年,沿海电子产品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原材料、零部件在海外,运到沿海后,加工成整机再销到全世界。如果用这个模式实现内陆开发,零部件到了沿海以后,再花2000多公里运输到重庆,既浪费时间也增加运费,物流成本使得这个模式无法在内陆推动。内陆要搞好加工贸易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我们采用了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80%的零部件在重庆本地造,这就使得零部件物流的供应成本大大下降,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机制。

第五,我们改变了重庆产品运输到全世界的物流格局。以往将产品到欧洲美国,需要先把货物运到沿海。重庆如果用这个模式就没有优势可言,加工完要增加几千公里的运输成本。我们开辟了重庆到新疆、俄罗斯、波兰、德国杜伊斯堡的运输线,这条运输线被国际上正式定名为“渝新欧”专线。现在开通了5个班列,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只要12、13天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海关管理上也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在重庆建了两个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与西永综合保税区;二是在重庆实现通关。以往内陆海关商检后,运输到沿海边境,还要重做安检,这样就使内陆海关徒有虚名。现在我们在国家海关的支持下,在重庆通关的产品到深圳、广州、广西、云南、新疆阿拉山口等,不需要再重复报关、通关、安检。随着物联网定位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几千里一关通,加上我们海关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得重庆海关发挥了实质性作用。为什么重庆以前一年的进出口才几十亿,现在我敢说有300亿、500亿、1000亿,就是因为海关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所谓的“内陆开放高地”,有海关的作用,有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有引进外资的作用,有海外投资力度加大的作用,也有我们进出口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所以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我认为还真有重大突破、重大效果,这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制度推动下实现的。

part03 重庆药品交易所开先河

一年交易100亿;中间没有药贩子,没有层层转销,层层包销,药品价格比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限价低20%。

自由谈访谈:重庆药品交易所也开全国之先河,被视为新医改的探索模式。目前的交易情况怎样?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黄奇帆:两年前,国务院3号文件批准,重庆地区可以推动6、7个品种的交易所来支持内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按照国务院的这个批复,我们这一年多时间内相继成立了7个要素市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

这些交易所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运行良好。发挥了三种功能:第一,起到了资源优化配置、互通有无、信息沟通的作用;第二,优化了市场秩序,以前可能存在灰色、不规范交易的市场,因为交易所公平公正的规范交易,得到改良;第三,一个交易所当然也是金融资金的结算中心,如果一个交易所一年有100亿的商品交易,就会有100亿的现金流进流出,而且交易所商品不局限于重庆本地,就出现全国资金向重庆积聚和辐射,有助于重庆成为未来的内陆金融中心。

重庆药品交易所,2010年底成立的时候,每天几十万、一年才1个亿的交易额,但一个月以后每天就到了几百万的交易额,三四个月以后就达到每天1000万以上的交易额,现在一天交易量已经接近3000万,一年下来可以实现100亿的规模。

交易药品的对象是谁呢?卖方是经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各地可以生产销售的药品厂家,440多家,包含2000多个品种,10000多种规格。买方同样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个医院及药品商店。

药品交易所现在已经是全国市场买卖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药品的医院和提供药品的药厂直接见面,中间没有药贩子,没有层层转销,层层包销,这样就省了很多交易成本。成本一省,我们药交所卖的各种药品,比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最高限价要低20%,比现在市场上的各种中间商买卖的价格还要低。

这么一来,我们的药交所不胫而走,用不着国家下批文规定全国药厂和医院都必须到药交所买卖,用不着行政命令,自然会来这里交易。因为这个地方的价格比别人价格低20%,而且又配送,供货又及时,产品又可以很放心,都是卫生部批准的上架药品,正常思维下,大家自然会来这里。

因此重庆药交所的交易量从几十万一天到几百万一天,到现在已经是几千万一天,半年时间增长得这么快,我相信三年以后,一年交易量就会到500亿,也就是每天交易1.5个亿的规模,是不在话下的。因为它有价格发现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

part04 重庆大学城一体化

去除围墙,“小朋友要谈恋爱也可以自由走来走去,不受妨碍”,“但这不是学校合并,我把学校建制都撤销,15个学校合并成一个很大的学校,也叫大学城,但那样有点傻”。

自由谈访谈:大学城建设,曾经风靡过,但一些地方在几年后并未实现预想的效果,渐显颓势。重庆为何要建大学城?怎么规划的?

黄奇帆:在大学城建设方面,中国也有教训,90年代在有些地方,还没有一所大学的,就用房产商的方式去造一个大学城,希望以此吸引一些大学来落户,这个我觉得是不对头的。我们不一样,本来我们这里就有十几所大学,但因为原来的园子太小,要搬迁,与其搬到十几个地方,各搞一个基础设施,不如并在一起搞一个整体布局,现在看来重庆这个方案是成功的,是合理的,所以教育部对重庆大学城也是高度肯定。

重庆大学城是2004年启动,当时重庆的几十个大专院校,40多万学生,挤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螺蛳壳里做道场。随着各个大学普遍的内在要求,动迁扩张的呼声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市里就考虑,与其几十个学校到处征地动迁、自我扩张,造成资源浪费,不如将十几所学校搬迁到一起,建一个大学城。

建大学城时,首先有一个规划,我们让这十所学校校长和有关区领导、教育部门领导,组成两个队,一队去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考察美国大学城;另一队去考察牛津、剑桥,去看伦敦大学城。大家都有了国际观念的大学城规划,制订了重庆大学城计划,总结起来就是五个一体化: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十几个大学,要享用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体化开发,而不是每个学校各管各搞。

第二,公共设施一体化。每个大学里的体育场所、图书馆、文化场馆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可以共享,你有棒球馆,我有网球馆,他有溜冰场……我们现在这个大学城有50多种场馆,开一个大运会、亚运会,完全不需要重新建场馆,都可以公用。但每个学校又不重复,大家可以互补共享。

第三,学校通讯平台共享。我们搞了一个大学城的相当于云计算概念的数据中心,使得十几个大学分享信息网络的一体化。

第五,后勤一体化。生活后勤设施、老师宿舍、学生宿舍也是一体化布局的。中国许多老大学,为了解决老师住房,都在学校造很多住房,等老师退休,将房子卖掉,学校就变成社会各种人都能住的地方,而学校的老师反而没有房子。我们统一规划,14所大学小院内,都不建宿舍房,但我们划出了一块公共用地,给14个学校的老师造商品房和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也相对集聚,这就形成了一体化的生活、后勤体系。

这五个一体化是重庆大学城成功的地方,现在我们这个大学城已经有15万学生、3万教师,估计两年后,会形成20万学生的数量,会是令人高兴的城市化进程。

自由谈访谈:很多资源共享,会不会出现教育质量均等化,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黄奇帆:没什么,这个是好事情。我们实现了十几所大学的一体化,学生可以去不同的学校听不同老师讲课,教师也可以到不同的学校去上课,我们这些学校的大门也都是不隔离的,都是敞开的。在这个大学城,尽管是十几所大学,但大家有一种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感觉。

但这不是学校合并,我把学校建制都撤销,15个学校合并成一个很大的学校,也叫大学城,但那样有点傻,也是不对的。因为不同的学校,水平不同,不能乱混。但在一个城区可以有不同的学校,比如波士顿有麻省理工大学,有哈佛大学,还有其他各种杂牌大学,相安无事在一个城区里。各有各的校园环境,但又互相敞开大门,如果小朋友要谈恋爱也可以自由走来走去,不受妨碍。

自由谈访谈:大学对一个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期望这个大学城对重庆带来哪些提升?

黄奇帆:所谓一个好的大学城,应该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好处。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校,但学校的等级、水平其实是不同的。应该有三四所国内水平高的大学,又有一批水平一般的学校。这样,水平高的学校,其教师和校园文化就会影响原来水平比较低的学校,高水平学校对低水平学校的带动力是很强的,这样形成的就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大学城文化。大学城文化,最终会是最高水平的。

第二,公共设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水平高低的学校组合以后,会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对城市环境的提升。二十万学生和几万老师,以及其家属生活区域,会形成城市生活,这样,校融于城,城中有学校,大学城区又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一个文明的城区。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城有大学城的好处,如果每个大学孤零零的,也有它的问题。

part05大学生就业:每年就地消化20万大学生

大学城旁边的微电子园区未来能够吸收30多万蓝领就业人群,10万软件工程师白领就业人群。

自由谈访谈:每年有二十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以后还将达到三十万,这些学生毕业后,就业怎么解决? ?

黄奇帆: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就地消化。斯坦福大学旁边有硅谷,我们在重庆大学城旁边,建了一个30平方公里的微电子园区,已经有惠普、思科等世界级品牌商、电脑商在落户,另外还有三个集成电路工厂、200多个软件公司落户。这里未来会形成能够吸收30多万蓝领就业人群和10万软件工程师白领就业人群的地方。

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区建在大学城边上,使得大学城和高科技园区产生互动。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产品,是根据全世界需求来研发生产,这样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就可以传导给大学生以及教授,并带动他们的研究。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可以到园区企业工作,同时还支持他们创业。我们市政府跟惠普制定了一个高科技微型企业发展基金,给申请创业的大学生50%资金补助,他们就可以开发各种软件,而且是惠普下单,手机需要的各种软件,只要你开发成功,惠普就出钱把它买过来。这叫做“背着书包进去,背着钱包出来”。这个循环模式就是硅谷的发展原理。

part06 打造微型企业概念 鼓励民间创业

我现在买棺材的钱变成了买药钱,一次性拿出10个亿,只要企业运转起来,就能解决就业。政府做这个事是民生工程,是富民工程,同时又是减少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手段。

自由谈访谈:重庆政府还提出了微型企业概念,微型企业是什么性质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黄奇帆:这是重庆政府在金融危机这三年推出的民生措施。在中国,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个体户,没有微型,但在法国、英国、美国都有。所谓微型企业,一般是5到10个人、资本金十到三十万的规模。

对于下岗工人、无业人群,我认为除了政府救助以外,很重要的还是要靠民间自己创业。一方面,我们广泛发展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是要鼓励民间资本,鼓励创业,让中低收入群体增加财产性收入。重庆今后五年,如果能额外增加十万到二十万个老百姓、草根阶层自己办的企业,会使整个重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自由谈访谈:具体措施是怎样的?申请有没有条件限制?

黄奇帆:第一,资金补助。我们认为只要有老百姓,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还是大学生、还是各种文化工作者,只要他来办企业,有5到10个人就业,他自己家里出资十万,我们就补助他三到五万,这个钱是无条件的。

第二,帮助融资。你有了十万,加上我的五万,再去跟银行借十五万,我们政府帮助你做担保,这样他就有了三十万资金,将业务做起来。

第三:免除资本金税收。做起来后,产生税收,我们免除资本金税收。这样他就得到了三个资金:我补助他三分之一的资本金,他得到的银行贷款,退税又是一个资本金。

有这三个优惠条件以后,很多老百姓就想办企业,想要政府这笔钱。那我们就有个约法三章:一不能抽逃资本金;二不能炒股票;三不能去买一套房子炒房地产。在这"三不"前提下,他就可以去创业,开个馄钝店、餐饮店、修鞋铺,搞一个小工厂、小商店,搞个软件开发公司,或者文艺创作公司。

自由谈访谈:监管上有无困难?

黄奇帆:没困难,工商局管这些事很容易,因为这些企业结构很简单,一年抽查两次,没有问题。

去年7月份提出,仅半年,已经诞生一万多个微型企业,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一万多个。这两万多个微型企业,帮我增加了二十万人就业。还带来了20亿资本金。

重庆政府补贴10亿,有人觉得政府钱出这么多是不是亏本?不亏,试想假如20万人下岗在家,一个月保障500块,一年就要五六千,20万人就是10亿。但这10亿是年年要付的,我现在买棺材的钱变成了买药钱,一次性拿出10个亿,只要运转起来了,以后也就不跟我要保障费用。所以说政府做这个事是民生工程,是富民工程,同时又是减少社会保障支出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做得是比较开心的。

part07 公租房:公平、公开、公正50%配租给农民工

人家一般造公租房是不大会想着农民工的,优先想的是本地居民。重庆50%、甚至55%给农民工,这样可以杜绝贫民窟。

自由谈访谈:重庆公租房自去年开建,已经投入使用,也在全国引发关注。公租房下一阶段的规划?公租房面向哪些人群?公租房在条件限制上,如何确保公开透明?

黄奇帆:重庆规划三年建4000万平米公租房,去年我们已经开建了1300万平米;今年上半年开建了700万平米,下半年还会再开建600万平米,即今年再开建1300万平米;明年再开建1300万平米,三年下来就是4000万平方米。

有人问我,难道你2015年、2016年就不再造公租房了吗?这个其实比较好回答,对我们来说,4000万平米的公租房造好后,能够满足200万人的需要,按照一人20平方米算,会产生一个市场平衡。如果到那时还供不应求,有多少需求再建多少,所以并不是三年造成4000万,十年也是4000万,我也不会年年去造1300万,这是根据需要来的。

第二,我们公租房的配置对象,40%-50%是配租给农民工的,15%-20%配租给新生代大学生,另有30%-35%配租给城市原住民,可以50%给农民工,15%给大学生,35%给原住民。你们要明白,人家一般造公租房是不大会想着农民工的,优先想的是本地居民困难户。

其实在中国,城市里的现有居民,大部分有住房,保障也还是到位的。比如我们过去10年拆了两千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了以后就给他们安置房,保障的也是到位的。另一方面老一代的原住民,上世纪七八十年公房配置也是到位的,到了90年代,200块一平方卖给你了,都变成私房了,这也是一块配置。第三,各个企业、单位也搞了一些集资建房。

因此重庆原住民困难户,需求没有那么多,2000万、1000万平米就够了。为什么我们要造4000万平米呢?因为我们算了一下,重庆现在600多万人,5到8年以后,肯定会有1000万人,会新增400多万人口,这400多万人,不会全部是大学生,也不会是原住民的后代,60%是农民工,相当于250万。他们中很少有人能住商品房,大部分人肯定需要我的公租房,所以我现在建的4000万平米,可以说有2000万平方米,就是造在那里等着农民工进城,有房子住。这样,重庆几百万农民工进城的过程中,绝不会出现巴西和印度的贫民窟,农民工流离失所、没有地方安顿的现象也会杜绝。这也是一个民生工程。尽管刚来这个城市,是农民工,但三五年以后,都是重庆市民。我们公租房的50%、甚至55%给农民工,是基于对这个城市发展的理性判断。

15%左右给新生代大学生,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只要到重庆就业就可以租房子。

有三分之一给重庆本地原住民,就一个标准,现在家庭住房在13平方米以下。什么东西都可能造假,但几个人住在一个30平、40平米的房间里,天天住着,造不了假,你说旁边放着三套房子不住,非要几个人挤在40平米的房子里几年,没有这样精神病的。

如果定一个月入三千块的标准,许多单位为了自己职工的利益会开假证明,搞不清楚。但冒充农民工很难,冒充大学毕业生也很难,冒充住房困难户也很难。我们目前发出去的两批号没有人冒充,100%核实下来,公平、公开、公正,搞得很好。

part08 缩小贫富差距:关键解决好住房和就业

现在重庆个体户有70万个,争取五年内增加一倍达到150万个。这就要放开个体户管理体系,让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城管到处赶他们

自由谈访谈:重庆一直在提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怎么实现?是用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手段?

黄奇帆:富人和穷人可以在各种细节上表现出差异,但人生存的需要并没有太大区别。每个人都离不开衣食住;每个人都有发展需要,年轻时要读书,年纪大了要工作,老了要养老,生病了要治病。比如穿衣,你穿皮袄,我穿棉袄,尽管有差距,但保暖是差不多的;吃饭你吃猪肉,我吃蔬菜,总之大家吃饱也是可以的,而且老吃猪肉最后变三高也不见得好,所以现在也不见得就是富人吃猪肉、穷人吃草,实际上富人也在吃草、穷人在吃猪肉。

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政府应该把这八件事作为公共保障,以实现公平、公正、均衡。现在衣食不是问题,主要问题在住房,当我们把公租房推上去以后,住房差异也缩小了,你可能是私人产权住房,我可能是公家产权住房,但大家都有住。

然后就是交通,把公共交通搞上去,并保证不堵车,建设畅通重庆,不要一小时5公里堵车状态,这是政府要保障的。

全国的畅通、全世界的畅通,大家并不关心,大家关心的是自己家门口出去不要堵。所以我们定了目标:第一,重庆主城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区,保证每小时平均速度在30公里左右。我知道北京市区平均每小时在15公里以下,上海在20公里以下,香港在30公里左右,我定了30公里,总归算畅通。

第二,有那么几个堵车的点,每天永远只有3-5公里,那也不行,目前重庆有10个堵点,平均每小时在7-8公里。我们下决心今后五年,每年化解掉两个堵点,五年以后,保证在这些堵点享受到15公里的时速。

第三,我为此要花钱1100亿解决好交通,我们有十条措施,叫软措施、管理措施;有一批1100亿的投资项目,叫硬措施。软硬兼施,最终将交通解决好。

再回到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刚才说了八件事是关键,有两件事是关键的关键:

第一,最难的是住,我们有公租房,突破了。

第二,是教育、养老、医疗、就业层面。养老和医疗,重庆已经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我们比全国率先提早了三到四年,也已经突破了,以后就是改善的问题;教育我们也突破了,过去这些年,普九已经100%解决了,高中我们已经到了90%(全国现在是80%,西部现在还在70%),大学我们已经到30%(全国平均25%,西部现在是20%),但上海、北京现在是50%,所以我们有个目标,到2015年,整个重庆普及大学。所以教育,我也不认为是问题。

这里重点要突破的是就业,我们还有那么多农民。就业方面我们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通过“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争取工业增加150万个就业岗位,服务业增加180万个就业岗位,整体上五年增加330万个。现在重庆有500多万个就业岗位,五年增加300多万个,就接近900万个岗位。重庆2000万城市居民,900万就业,剩下1100万老人和小孩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第二,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增加老百姓的创业能力。我们也确定了一个目标,现在个体户有70万个,争取五年内增加一倍达到150万个。这就要放开个体户管理体系,让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城管到处赶他们。

同时增加小企业数量,我们现在有20万个小企业,争取到2015年达到50万个。微型企业、常规的民间中小型企业,自生自灭该怎么涨就怎么涨。这样的话,如果有50万个企业、150万个体户,就是200万个企业主,他们会帮助老百姓就业,通过他们的创业,解决就业,再加上我们的发展带动就业。

解决好住房和就业,这是我们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措施。

(感谢凤凰卫视深圳站记者王蕾、罗羽鸣)
向左 向右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