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返回专题封面 连线专家 | 民众厌倦了空头支票 | 投票表达真实意愿 | 民族仍有爱憎 | 解体之后 |评论
 

苏联解体20周年,重新回顾这个红色帝国分崩离析的过程,无论军人还是官员的表现,都切实的体现出一句话:从自身利益出发。

当我们考察在剧变中看似被动的接受者——普通民众——时,这些苏联疆域中的普通人又是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这场剧变对他们的影响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何在苏联解体前一个月,还有人在莫斯科街头游行支持苏维埃,支持苏联国家。

为何苏联的大小官员们,竟然如此“罔顾民意”,在政权之中上下其手,终于在游行的一个月后彻底为苏联帝国画上了句号?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民心所向吗?【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腾讯空间 分享到百度贴吧
上一张
下一张

苏联解体前一个月的十月革命节游行

2011-12-20 21:44 0人参与 0条评论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志苏联解体。而在苏联解体前一个月,民众们依然在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美国游客Ray Cunningham就用镜头记录了当时街头游行的场面。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年轻人,有的只是对红色仍存有记忆的老人。

29
01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闻一:苏联末期民众对政府不感兴趣 对领导人不寄予希望

在战争时期,民众可以勒紧裤带,可是到了和平时期,就不行了。我想最后苏联解体,民众没有反应很正常。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心向背是最重要的因素,苏联末期民众对这个政权不感兴趣,对领导人不寄予希望,所以谁下台不管,谁上台也不管。就苏联当时的状况而言,谁上台都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民众彻底抛弃共产主义经济。【详细】

 

叶利钦曾被寄予厚望

苏联问题专家闻一教授

这里还有文化因素,什么文化因素呢?俄罗斯人一直期望有一个好沙皇,俄国人从来不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好,遭遇不好,就要去推倒沙皇,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俄国民众几百年来所期望的不是别的政权,别的政体,而是变一个沙皇,换一个好的沙皇。这种文化也决定了俄罗斯人意识里在改变自己处境,改变国家命运的时候,都不希望从根本上推翻这个制度。【详细】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后,曾经兴盛了一段对尼古拉二世的崇拜,把他的遗骨挖出来重新安葬,在文学上有大量与罗曼洛夫王朝有关的故事,也有很多帝王电视剧。在苏联当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说苏联末期俄国人对沙皇的关心和关注比对戈尔巴乔夫等苏联政权的领导人的关注还强烈。【详细】
民众并没有想到要对苏联解体表示抗议,表示不满。我这么多年经常到那边去,游行都没有,民众对这一块不大关心。因为在这之前,戈尔巴乔夫也好,叶利钦也好,领导人已经改变好几次了,但领导人已经不把改善民众生活放在首位,苏联末期的领导人首先考虑的是怎么维持政局。【详细】
 

调查

1.你知道苏联在何时解体么?
知道,但说不出准确时间
知道,能准确说出时间
不知道,要看本专题才了解
不关心
2.你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么?
了解,有兴趣了解更深
不了解,希望通过本专题丰富认识
不感兴趣
3.你如何看苏联解体?
20世纪令人惋惜的事件
与它的诞生一样对世界影响巨大
世界格局从此开始多元化
看不透
4.你如何看苏联解体之际的苏联官员?
腐败透顶对国家漠不关心的官僚
恣意挥霍人民财产享受政治特权的新贵族
失去了基本共产主义理想的可怜虫
说不清
5.你如何看俄罗斯苏联的知识分子?
出于怜悯去同情自己从不了解的劳动者
对劳动者有发自内心的鄙视
为推翻政府而宣传却不想如何善后
是一群被极权统治者打压的书生
想不通
 
 
 

苏共无法满足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民众厌倦空头承诺

苏联人民最终厌倦了没完没了的以牺牲今天的利益为基础,而去展望未来;“大家都希望今天就过上正常的生活”。加之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急剧提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铁幕”拉开后,苏联人放眼世界,不少人走出国门,并且看到国外的物质水平绝非苏联能够比拟,他们对现状表示不满,“我们有的西方国家都有,而我们没有的西方人却有”。他们开始审视一切,突然发现在整个苏维埃时期,官方“赶超西方”的口号不过是海市蜃楼,继而对苏共的领导提出了质疑。【详细】

 

斯大林时代已摧毁农业

戈尔巴乔夫没能力挽狂澜

强制推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将全体农民推入痛苦的深渊。集体化成了地地道道的针对农民的种族灭绝,而且受害者是农村的最优秀部分:最富裕、最富首创精神、最能干和子女最多的农民。代之而起的是集体农庄庄员,这种人对自己的劳动毫无兴趣,像农奴一样从属于集体农庄。苏联农业从此一蹶不振。【详细】
60年代中,国营商店的平价肉就失去了踪影;70年代初,各大城市排队等待购买食品的现象日益普及;80年代连凭票供应的食品也难以搞到。这一切,严重破坏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加上分配中出现的各种特权现象,加重不满。【详细】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也没能给人民以任何经济上的实惠。我们知道,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开始于经济领域。改革伊始,便提出了“加速发展”的战略。但是,当经济改革受阻时,改革很快转向政治领域。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口号下,政治改革的形势急转直下,走向激进。政治改革的急剧激进化和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国家陷入了混乱。【详细】
 
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
 

俄罗斯民族是个情绪化严重、非常爱走极端的民族,极端性是其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习惯于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详细】

融合性与摇摆性  

融合两种文化的俄罗斯民族在心理上经常表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变化的不稳定性,左右摇荡、乍寒乍热。【详细】

矛盾性和复杂性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没有改变权力崇拜。崇尚权威和专制,形成并发展于沙皇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专制统治之时,在苏联时得到巩固和加强,逐渐成其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部分。【详细】

“大国意识”与极强民族主义意识  

俄罗斯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俄罗斯人对俄国拥有的幅员和实力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心理上具有极强的民族优越感,依靠军事扩张扩大疆域和国家日渐强盛又加重这种狂热民族主义和极度夸张的民族优越感。【详细】

 
 

1989年苏联政府民调:三分之二的民众对官员持批评观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反体制性政治公共领域形成后,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政治信任危机的出现。随着改革的失利,普通党员和群众乃至一般机关干部越来越不相信苏共的执政能力和水平。1989年末,一项由苏共控制的研究机构进行的全国性民意调查显示,几乎三分之二的公众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地方党组织和官员持批评观点。政治象征的破坏与抛弃。公开性年代,对各种政治象征的破坏是史无前例的。【详细】

 

苏联民众已不再信任苏共

1991年苏联人民已抛弃戈尔巴乔夫

1990年10月24日—11月5日,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就党员眼中的党、对联盟条约的评价与期望、俄罗斯的一些问题、国内政治形势四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30%的被调查者直接宣布,对共产主义思想失望工人党员宣布要退党者比知识分子多一倍,比退休的共产党员多2.5倍。【详细】
8月20日下午5时,俄议会派人对1500名莫斯科市民进行调查,只有10%的人支持紧委会,79.4%的人反对该组织。只有2.3%的人信任亚纳耶夫,3.9%的人支持帕夫洛夫。有53%的人认为应该让戈尔巴乔夫下台了。59%的被调查人认为,紧委会的活动只能加剧局势的恶化。这些民意测验结果已很能说明问题。【详细】
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作为总统、总书记的支持率从69%下降到12%,到1991年底,戈的支持率只有4%。“8·19”事件后,对苏共的支持率只有2·3%,大部分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执政下的苏联政府是“世界上最无耻的政府”,对马列主义的支持率下降到2%。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改革过程中退党人数不断增多。【详细】
 
 

苏联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没有任何自发的活动来捍卫苏共

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1990年6月退党人数达到了37万由于苏联政治制度运作有赖于苏联共产党领导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而共产党、马列主义威信下降到最低点,足以证明苏共政权合法性危机已到了难以克服的程度。正如苏联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所言:“1991年反对苏共的任何一个命令都没有引起任何保卫苏共的运动,没有任何集会、游行、罢工来捍卫被禁止的共产党。”那是因为苏联改革时期产生了合法性危机,并且使“苏共威信和权威扫地”。【详细】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政治衰败
 

到勃列日涅夫时代,斯大林主义已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衰败迹象:社会主义理想被长期以来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所磨蚀,苏共渐渐缺乏活力,官僚机器越来越懒散和耽于谋取私利。【详细】

苏联“厨房政治文化”  

勃列日涅夫的专制体制导致了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厨房政治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白天在工作场所说了一天假话后,晚上亲朋好友围在厨房的餐桌旁,议论批评时政,把平时在公开场合压在心底的真话讲出来。【详细】

西方文化深入苏联年轻一代心灵  

到七十年代,穿牛仔裤、坡跟鞋、跳迪斯科舞、听爵士乐,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吸毒也开始风靡一时。这种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被官方斥责为“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侵蚀,经常受到干涉。 【详细】

现实生活与期待形成巨大反差  

现实生活与他们的期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劳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公仆”享受特权、贪污受贿、生活奢侈堕落,而“主人”们却排队购物、生活艰难,并且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真正平等”的制度下,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却机会渺茫。【详细】

苏共高官也弥漫着怀疑情绪  

在苏共高级官员中也弥漫着怀疑的情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也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疑问。他还对当时的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谈到:“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详细】

 
 

斯大林时代粗暴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问题成苏联解体重要原因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民族政策的失误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民族问题历来是困扰苏联当局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某一时期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本世纪3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初,苏联当局强制迁移少数民族所造成的危害,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仍能感觉得到。强制迁移少数民族是斯大林一生所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详细】

苏军没能阻止苏联解体

西方阻止苏联继续动武

回顾苏联瓦解的来龙去脉,真可谓洞若观火。列宁一直坚持“民族自决权”,于1922年组建了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国家,不过在当时和以后的各版本《苏联宪法》中都写进了各加盟共和国是主权国家、有权退出苏联等条款。“民族自决权”这把双刃剑成就了苏联,也分解了苏联。【详细】
全体族群扫地出门,整个民族流离失所,这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为日后民族矛盾大爆发埋下祸根。到了苏联解体前夕,在经济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各民族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炽烈,离心倾向和反俄倾向突出。各加盟共和国的统治集团和利益集团在历史关头把所谓的党性抛到九霄云外,纷纷争夺利益。【详细】
有人分析,前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俄罗斯人经常被少数民族指责为有殖民倾向,搞大俄罗斯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而俄罗斯人则认为,多年来是他们承担着对其他民族的义务,而最后却是自己吃力不讨好,反而被人抱怨,由此产生分家单干的思想。【详细】
 
勃列日涅夫镇压持不同政见运动
 

尽管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温和的”人,但是作为后极权主义威权统治者,对对政权本身发起挑战的持不同政见者仍是严厉打击的。【详细】

并非所有持不同政见者都亲西方  

萨哈罗夫则主张把苏维埃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因而被称为“社会主义自由派”;而索尔仁尼琴则呼吁恢复君主制度并且具有强烈的斯拉夫民族主义,因而被称为“泛斯拉夫主义反对派”。【详细】

持不同政见者遭到来自官方的镇压  

持不同政见者自然遭到了来自官方的镇压与迫害,采取的措施有:集中批判,动员理论研究者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集中的口诛笔伐;分化瓦解,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持不同政见者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从而使得同情者们分化;限制自由,对一些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限制其言论或活动自由,降低其影响力;驱逐出境,逮捕、或者关进精神病院。【详细】

苏联解体后群众生活水平降低

苏联权贵阶层收买民众

民众眼中的苏联解体:你们赶上了

戈尔巴乔夫也常常沉浸在酸楚的回忆中。他表示,苏联解体后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倒退,他的政治影响力也急剧下降,如果去圣彼得堡等外地城市,市长就会找借口出差不见他。他要是回家乡,邻居们也都闭门不见。戈尔巴乔夫的对外电话时常被监听。【详细】
1992年要偿还的债务本金利息和利息的利息,就达123亿美元。西方政治家的许诺与实际的行动,并不吻合。叶利钦领导的新俄罗斯,没有在苏联解体的结果里获得想象中的西方的援助。1992年底,高达2600%的通胀实在不是任何国家可以承担的,叶利钦决定放弃这一经济政策。以政治改革促经济改革之道,行不通;用休克疗法拯救经济,仍然不通,其间实质,实则证明了亨廷顿的理论。【详细】
苏联解体俄罗斯男性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0岁。这标志着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对此,普遍的解释是俄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的过程中,广大民众尤其是男性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因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压力突然增大而遭受到严重的损害。强化社会救助,可谓是俄联邦政府扭转这种趋势的药方之一。【详细】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历了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休克疗法”、与政体变动相联系的苏联解体和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等等。然而,尽管这些危机对百姓生计产生沉重冲击,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未崩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减轻冲击的作用。这个体系建立于苏联时代,其特点一是覆盖全民,二是覆盖项目广泛。俄罗斯在经济转型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详细】
 
世界上最后一个殖民帝国的瓦解
 

领土毗连的大陆型帝国,由于没有海洋将殖民地与宗主国分隔开来,宗主国与附属领土上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共同体(宗主国)比邻而居,相互影响密切。不像跨海帝国,发生在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变化很难直接在宗主国本土得到反映。特别是在帝国解体过程中,这两类帝国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差异。 【详细】

失败治理导致帝国崩溃  

苏联在中东欧过度扩张。到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已经成了苏联帝国的负担而非利益。乌克兰、波罗的海、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运动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详细】

碎片化社会易产生革命  

国家管理的弱化主要体现于社会的碎片化——在经济变动的情况下,既定社会结构受到新社会集团和阶层的冲击。 【详细】

作为旧俄罗斯帝国的继承者,苏联从建立之初就继承了俄罗斯民族庞大的帝国疆域,以及在疆域中的重重矛盾,还有俄罗斯数百年对外扩张的理想。 从一开始就背负如此重担的苏共,却没能有效的调整国内民族矛盾,相反,用种种办法来压制甚至掩盖这些矛盾。这种带着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作为令各民族极为不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推行的高福利政策,成为压在苏联财政身上的重负。当苏联无力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殖民盘剥,财政重负一下压垮了苏联,所有积累的矛盾立即喷发出来,少数民族共和国的离心倾向纷纷浮出水面。

苏俄殖民帝国崩溃的动荡传入苏联本土,所产生的离心倾向让苏共领导应接不暇,尤其是军队中的俄罗斯族士兵开始效忠俄罗斯总统,而非苏联总统,苏联的崩溃已然无人可挡。

当一个庞大的,成分复杂的苏俄殖民帝国崩溃后,所留下来的,是一个相对纯一的俄罗斯国家,这个演变趋势,似乎更符合俄罗斯族民众的心愿。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