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返回专题封面 连线陆南泉 | 苏共的蜕变 | 高福利的隐秘 | 抛弃苏联:为了官僚的利益 |评论
 

在苏联解体过程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完全由苏共把持的各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半点反应,甚至各级政府首长主动迎合这个过程,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而普通民众也很奇怪,在苏联解体前,他们愤怒,他们抱怨,尤其是对特权官员充满了怨恨,可是,当苏联轰然倒塌,社会秩序崩溃的瞬间,并无多少前苏共官员遭到报复,无论是审判还是报复性杀人,都不多见。

由此而让人迷惑,苏共的党员和官员们为何要帮助自己栖身的这座大厦倒塌?苏联的百姓们为何对曾经怨恨的集体,又抱有了极大的宽容?苏共的前官吏们是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腾讯空间 分享到百度贴吧
上一张
下一张

苏联末代领导人的最后五年

2011-12-16 17:03 0人参与 0条评论

这是一组关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最后五年的照片。对于戈尔巴乔夫其人,从苏联解体以来评价不一,最近几年,苏联国内对他的评价开始趋向正面。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让我们通过照片,重温这个“红色帝国”的最后时光。图为: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中)当选总书记

14
01
 
 

苏联解体并非在十月革命后就注定

苏联剧变是不是十月革命以后就注定要失败,注定要垮台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十月革命在条件并不成熟的落后国家发生,按马恩的思想应该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但当时俄国条件已经成熟,资本主义的矛盾尖锐化,列宁利用这种矛盾搞了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因此不能说十月革命不应搞,取得政权后本应补课发展经济,发展多种经济。 【详细】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大倒退

戈尔巴乔夫时苏联已经非常困难

勃列日涅夫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大大倒退,赫鲁晓夫改革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在政治体制上做一些改革,比如废除干部终身制,任期不能超过两届等等。勃列日涅夫身边有一大批保守的人包围,甚至于到1971年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只能讲完善,这样改革便停顿下来。【详细】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联已经非常困难了,经济、政治已经非常困难了,当时很难推行改革,所以我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他的个人问题。有人说当时的苏联已经是癌症晚期了,挽救它非常困难,再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里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从根本上讲,这种制度走不下去了,积累了大量矛盾。【详细】
如果搞市场经济,搞革命性的改革,那么首先要走向市场,产品走向市场得看市场承不承认,有没有竞争能力,要改革它的生产,要提质量,要生产新产品,如此便需要改善机器设备,培养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花很大的钱,将来这个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不知道,所以要承担很多风险,苏联不愿意承担风险。 【详细】
 

调查

1.你知道苏联在何时解体么?
知道,但说不出准确时间
知道,能准确说出时间
不知道,要看本专题才了解
不关心
2.你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么?
了解,有兴趣了解更深
不了解,希望通过本专题丰富认识
不感兴趣
3.你如何看苏联解体?
20世纪令人惋惜的事件
与它的诞生一样对世界影响巨大
世界格局从此开始多元化
看不透
4.你如何看苏联解体之际的苏联官员?
腐败透顶对国家漠不关心的官僚
恣意挥霍人民财产享受政治特权的新贵族
失去了基本共产主义理想的可怜虫
说不清
5.你如何看俄罗斯苏联的知识分子?
出于怜悯去同情自己从不了解的劳动者
对劳动者有发自内心的鄙视
为推翻政府而宣传却不想如何善后
是一群被极权统治者打压的书生
想不通
 
 
 

苏共逐渐脱离民众 变成凌驾其上的官僚阶层

苏联解体前的政府机构以及官僚们早已是“疾病”缠身,甚至与普通民众渐渐脱离开,成为单独的“官僚阶层”。在苏联剧变前,苏联科学院搞了一次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一旦官僚阶层成为凌驾于整体民众之上的特殊群体时,这个群体就会形成内部向心力,将所有力量向一处使,完全代表本群体利益,而这种行为,往往会被称为腐败。【详细】

 

苏共特权集团逐渐固化

俄罗斯寡头们都出自苏共干部

一旦形成固定小集团,这个团体就会竭力保障自己的利益,首先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下一代接掌权力。苏共就是如此,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内部的官僚特权集团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而这个时期也正是苏共内部腐败大案频发时期,涉案人员都与各层领导牵扯,引起苏联民众的愤恨。【详细】
苏联国家的解体,并未令这个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失,甚至有人竟在苏联解体前后通过非法途径外流的黄金数量达到786吨。苏联及俄罗斯政府机关并未对其采取有效措施。这些人在后来的司法调查中设置层层阻隔,甚至不惜谋杀欲调查的政府高官以阻挠调查,可见涉入其中的腐败分子地位之高能量之大。【详细】
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俄罗斯的政客们将本应属于全苏联人民的国家财富,输送给特权阶层,帮助他们将手中的巨额财富公开化,形成俄罗斯国家新权贵,继续掌控俄罗斯方方面面利益,并用法律手段维护。可以说,俄罗斯新诞生的所有寡头,都出自苏共或者苏联共青团机关干部,他们成为苏联解体最大受益人。【详细】
 
 

苏共官僚阶层的特权是苏联解体的间接原因

苏共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并不光彩。作为官僚特权阶层,长期以来苏共上层的老人治国,小圈子选拔接班人,利用特权大肆为自己以及亲属开后门、挥霍国家财产等行为,都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乃至愤恨。正是这种不满,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让苏共失去了俄罗斯民众的拥护和信任,放任苏联国家走向毁灭。但是既然苏联民众对官僚特权阶层如此反感,考察苏联解体过程中,竟没有前苏联高官遭到苏联民众的报复,更无人在其中死亡,这又是为什么?【详细】

 
俄罗斯权贵即旧官僚与新官僚
 

尽管他们也被称作“精英”,实际上他们的素质正如俄学者所描写的——官僚习气浓厚,缺乏职业文化,媚上,低效率,无视公众需求,俄罗斯权贵资产阶级产生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旧官僚与新官僚的资产阶级化的过程。【详细】

廉价收购私有化证券  

广大民众迫于生计,纷纷出卖私有化证券。暴富者和经理们乘机廉价收买,私有化证券向他们手中集中。于是企业实质上完全落入了暴富者和经理们的控制中。俄罗斯的私有化,注重的是有计划地快速和大规模转变所有制形式,而不是培育能创造效益的资产所有者。【详细】

利用权力掌握股票控制权  

由于政府具有强烈的亲资本主义倾向,这一计划的实施背离了初衷。大部分内部股落入原来的管理者手中或被置于其控制之下,往昔的“红色厂长”摇身一变,成了企业主。【详细】

资本向政治渗透  

他们建立自己的工厂、自己的银行和自己的宣传媒体。最后,他们又开始决定政治问题:收买政治家或者把自己的人安排到政治家的席位上,从而构成了金融工业寡头。金融-工业寡头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其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操纵和控制俄经济命脉,左右俄政府的政策。【详细】

权贵阶层将国家财产私有化  

盖达尔承认,俄罗斯私有化是“权贵阶层将国家财产私有化”。叶利钦也承认,改革使“大多数居民生活条件恶化”,“发财的人往往是那些丧失了文明社会准则的人”。【详细】

 
 
 
 
 
 

前苏联感到暴力恐怖失效 转用高福利收买人民

前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代,苏联国家刚刚建立并欣欣向荣,苏共强调铁的意志和高度的统一性,使用暴力恐怖手段镇压民众和党内不同声音,取得巨大效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副作用。当斯大林去世后,经过连续政治博弈,赫鲁晓夫等领导人接连走上领导岗位,深感暴力恐怖手段无法适应二战后的政治生态,同时也是为了与西方国家竞争,强调社会主义的有跃进,因而而采用高福利政策来收买人民,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有效降低了部分人民与特权官僚的矛盾。【详细】

苏联解体前政府没钱

俄罗斯用国家钱为官僚买护身符

高福利政策固然对维护稳定有巨大正面作用,但成为压在苏联政府身上的重负。苏联解体前可以用出口武器、石油等物资来贴补。1989年后这项收入一下断绝,苏联政府的金库顿时见底,连高官都不得不承认:政府没钱了。苏联赖以维持稳定的高福利政策是否也就此断绝了?苏联人为何没钱也要搞高福利?【详细】
俄罗斯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自来水、热水、供暖,从来就不收费。只要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公费医疗。俄罗斯的经济虽然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但它的义务教育制度却依然如故。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政府官员们依然在承诺高福利,或许未兑现,但终究没有放弃这项政策。【详细】
表面看去,俄罗斯的从住房到医保甚至新生婴儿喝牛奶都是政府提供免费。但是给新生儿喝免费奶粉要有医生签字,在公立医院住院做手术全免费,却要一个家庭倾家荡产给医生塞红包。无论如何,俄罗斯官僚们每年从政府掏出大量金钱去承诺和负担高福利,虽然腐败丛生,但仇恨的目标毕竟不是官僚了。【详细】
 
 

俄罗斯政府尽力维持高福利政策 实则为官僚买护身符

俄罗斯政府实行的高福利政策,在规定上是极尽完美,但有人指出,这些措施只对于聚居在城市中的人非常有效。考虑到俄罗斯特殊的城乡人口分布,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均集中在城市人口,这种政策的出台也就不令人吃惊。而俄罗斯政府继续在城市维持高福利政策,等于是在从苏联解体到俄罗斯国家过渡的过程中,继续在收买人民,最多就是老百姓口中抱怨领导人几句,不会有人真的去因为失去福利待遇去揭竿而起,这对维护官僚群体的安全是极其必要的。【详细】

 
勃列日涅夫:共产主义是哄老百姓空话
 

勃列日涅夫也有一句名言,是对他的弟弟说的:“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详细】

叶利钦如何称呼特权阶层  

早在1988年6月28日,叶利钦就猛烈抨击党的特权,把特权阶层称为“饥渴的权贵”,指责他们以“特殊”的名义、用各种特殊的手段强抢人民的财富,他要求废除这些特权。权力的必然趋势是特权化。在苏联(俄罗斯)历史上,列宁、赫鲁晓夫和叶利钦是反特权的。【详细】

勃列日涅夫狂爱特权  

在《勃列日涅夫18年》一书中,作者郭春生这样叙述勃列日涅夫带头享受无与伦比的特权、不断追求新的特权:“勃列日涅夫酷爱打猎、住豪华别墅和收藏高级轿车,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享受着无人能比的特权。勃列日涅夫收藏的高级轿车达上百辆之多……勃列日涅夫经常到全国各地著名的猎场打猎,他收藏了许多高级猎枪,打死的猎物不计其数。”【详细】

思想僵化,腐败丛生,自我封闭  

勃列日涅夫很赞赏一个看起来没什么错的观点:“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这样的“稳定”其现实就是:国家的“一把手”要当到死为止;各级领导干部为了达到特权独享,都忙于稳固自己的“金交椅”,扩大自己的权力、固化自己的权力,维自己特权之稳,就是用刺刀也要架成一个“王位”,哪怕是“土皇帝”的“王位”;同时,越来越多的权贵子弟占据重要的领导岗位,权贵利益集团之外的优秀人才根本就难以进入政权……【详细】

苏联官僚传统得自沙皇俄国

斯大林时代形成上层官僚集团

苏联解体: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结果

苏俄的革命者看似先后推翻了沙皇政府和二月政府,实则根本无法有效管理政府机构,在革命之初就大量留用二月政府乃至沙皇政府的官僚,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物进入苏维埃机关以后,一边实行官僚主义,一边却装成共产主义者,并且为了更好地往上爬而设法取得党证。苏俄政府机构中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官僚气息,虽然只是中下层官吏,但毕竟是继承了沙皇政府的传统。【详细】
进入斯大林时代,苏俄的上层也开始官僚化,显著特征就是开始编制“领导人名册”,只要是在册人物,不单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和物资补助,更重要的,国家的领导人均从这个名册内选出,如此一来,一个特殊的上层官僚集团开始形成并逐渐固定。这些人脱离民众,不关心普通人生活,每天只专注于本集团的利益,乃至说,连苏维埃国家和理念是什么,他们也根本不关心。【详细】
苏联的特权阶层垄断着国家的一切执政资源,他们趁着戈尔巴乔夫改革之风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阶层的私有财产急剧膨胀。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财产合法化,他们实际上成了公有制的最有力的摧毁者和私有化的最实际的推动者。这些人对理想、社会责任、人民利益漠不关心,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在他们看来,任何挡路者都应该被搬走,包括苏维埃国家政体。【详细】
苏联官僚作风,进入俄罗斯国家后依然有巨大影响力,连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的青年人特别想当官。这让我很不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是快速致富的手段——腐败。”可见,苏俄时代官僚们的腐败,以及在苏联解体中快速致富的奇迹,在今天仍感染着无数有志于此的俄国年轻人。【详细】
 
1974年人民日报文:苏联阶级分化加剧
 

今天的苏联,由于资本主义复辟,阶级分化加剧,贫富悬殊的鸿沟越来越深。随着资本主义复辟而形成的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贪婪地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工农群众遭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困苦。【详细】

苏联资产阶级操纵党政大权  

从苏联报刊发表的材料来看,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敲诈勒索已成为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分子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这些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弊病泛滥成风。【详细】

肆意挥霍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  

一些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分子可以在一种专设的特殊商店里每月先支付几十卢布,然后就可以随意去选取精美食品,在这种商店里不仅可以拿到“俄国传统的美味食品”,而且“具备所有西方百货商店能买到的东西”。【详细】

作为一个集团,苏联诞生之初就继承了沙俄帝国的中下层官僚,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共上层领导干部集团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官僚集团,整个苏联上上下下被大大小小的官僚集团所控制。

官僚中的顶层人物,不关心民生,不关心国家整体,更不关心社会主义理想,一切以利益为中心。所以,他们不会对苏联解体有任何悔恨和惋惜。

至于官僚集团中的中下层,无论是在沙俄帝国,还是苏俄帝国,抑或新俄罗斯共和国时代,该作官僚还是作官僚,只要保证国家内部矛盾的焦点不集中在他们身上,政体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这种心态才造成苏联解体过程中,官员们会有如斯表现。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