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变迁
2008年12月08日 18:04新京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 新观察

人口政策的“多”与“少”

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形势和问题,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及其思潮,其实一直处在演变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民众生育观念仍是多子多福,政府则是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论占主流。经历1959年-1961年的天灾人祸,中国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但直至1972年以前,基本还是放任自流。

不过,在50年代,如马寅初、潘光旦等人,就已经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但这一派意见受到了严厉批判,很快就销声匿迹。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样,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在这一时期,是“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得到平反,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中国的“适应人口”规模。

这些观念经过反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无不认为应该实行人口控制。

第三段大致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力,不再聚集于人口过多,而是担忧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带来的影响。

而中央政府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和政策,在最近一些年也在悄悄改变,如2003年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继续控制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

回顾中国人口生产及人口思潮发展的三阶段,可以看出,对中国人口形势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论。

目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要着手处理的人口问题,已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

从生育文化的角度看,突出表现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已急剧下降。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生育水平还深受国家人口政策影响而或高或低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则更多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所扮演的作用已相对变小。民众的生育意愿,不因政府鼓励就会出现大幅反弹。

这也使因出生率下降而带来的两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有着长期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和未来可以预计的中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中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选择,并充分讨论其成败得失,从而为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经十分必要。

□程亚文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程亚文   编辑: 刘嵩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