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读抗战之十二•张学良是九一八事变最大的罪人


来源:凤凰网历史

可以毫不夸张地总结——张学良就是九一八事变中国最大的罪人。

这是无法用事变前蒋介石“力避冲突”,不给日军以开战口实这个原则能搪塞得了的。因为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已经自己制造了口实,发动的是正式的入侵,而非寻找口实的摩擦挑衅。张学良一则不能判明形式,二则出于“开战必败”的认识,面对入侵而非挑衅直接部署了不抵抗,应负主要责任,这是怪不到蒋介石头上去的。

9月19日蒋介石到达南昌,得知事变发生后立即致电张学良。电报全文为:“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

从此电看,蒋介石是从上海方面的信息来源得知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可见所谓张学良于九一八之夜请示蒋介石,蒋命令不抵抗云云,均非可信。蒋介石此时只知日军在沈阳发动进攻,尚不知日军已占领沈阳等地的消息。

蒋介石此时对于如何应付日军进攻,东北是抵抗还是不抵抗,并未置词,他只是指示张学良与东北当局,要力辟日方散布的所谓中国军队有拆毁铁路计划之谣言。这是日军借以发动武装进攻的口实,蒋介石的判断一下抓住了事变的关键核心。

蒋介石于9月21日下午返回南京,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蒋介石同意19日中央常务会议的处置意见,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由于东北易帜后奉张集团在军事和财政、经济各方面处于实质独立状态,张学良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其势力范围内的东北战事的最终选择。在这个会议上,蒋介石能做到的也只有调兵北上“驻防”,以他的实际控制力,无论是明着命令还是私下劝谕张学良进行抵抗,实际上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在接着的锦州事件中被充分证明。

换言之,无论蒋命不命令张学良抵抗,只要张学良决定不抵抗,最终的结果就是不抵抗,这也是无法推卸责任给蒋介石的。

对于不抵抗的责任,张学良晚年在回忆时也亲口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不管蒋介石事。他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替张学良记录口述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张之宇记载:“张氏曾自疚,告诉笔者: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件,对苏、日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扯淡。于凤至不是那种人。”

张还回忆说:“从前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央的国民政府指示不要抵抗,但其内容并不是不要抵抗,国民政府的指示是‘相应处理’,‘相应处理’是看情况去办的意思。”

事实上,在自己能控制的区域,蒋介石的态度是——武装抵抗。

9月22日,熊式辉自龙华向蒋介石呈报请示:“淞沪为通商巨埠,日舰驻舶甚多,交涉万一不能迅速解决,日方扩大行动,对我要塞、兵工厂及重要机关施行威胁袭击时,我陆海军究如何行动?”23日,蒋介石批示:“应当防范。如日军越轨行动,我军应以武装自卫可也。”同日,蒋介石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指示对日方略:我应采取正当防范。如日军有越轨行动,我应以武装自卫。”

张学良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认为以奉张集团的实力,开仗必败,另一方面,却视东北华北为奉系势力范围,列为禁脔,不愿蒋介石势力进入。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论守土有责,则强调必须全国支持,说获得利益,则力举奉系势力。最终变成为保存奉系实力抛弃守土责任,将之推给蒋介石。

东北军将领于学忠曾建议:“我们虽避免全面冲突,但也应集中几个旅的兵力,牺牲他三团人,给敌人予打击,以挫其侵略气焰,并取谅于国人。”张学良表面答应,实却借口推脱。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多次请张学良到南京研商方策或出席会议,多数情况下张借口身体状况、公务繁忙不肯赴南京。12月当日军向锦州进逼时,国民政府又一再命令张学良不能从辽西撤兵,对日军的进犯进行坚决抵抗。

尽管蒋介石、顾维钧、宋子文等人以公情私谊,连连致电张,劝说“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撤退”,告诫“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前途计,自当力排苦难,期能抵抗”。张却我行我素,主张“不为瓦碎”,说:“如果是玉碎还可以碎,要是瓦碎则不必”,比全国为玉,东北为瓦。于是东北军锦州前线军官联名通电,指责“中央抗日能力,仅于一纸电文,数张标语,其视我东北将士,不过政治上理应送死之牺牲品而已”。1932年1月3日,张不战而放弃锦州。蒋介石命令的在锦州的抵抗,由张学良演成不抵抗,丢掉了整个东北。

因此,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无论从旁人分析,还是张学良自己认识,都毫无疑问在张学良身上。

皇姑屯事件后形势微妙的东北,迎来了张学良这位纨绔子弟的入主。没有能力,没有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野心勃勃,一遇打击又一溃千里……这些特质统统集中于这位“少帅”身上,酿成了最大的悲剧,在他的一错再错和无能为之之下,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不可改变地称为了史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张学良都是九一八事变中国最大的罪人。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日本 蒋介石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