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中国饮食也有黑暗一面 有些菜式凸显国人残忍
2014年06月06日 09:31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王学泰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吃货”为中国的美食感到自豪,更有网友认为中国的饮食世界第一。然而曾著有《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饮食文化史》等书的王学泰研究员,在对话
那会儿你吃东西如果讲究过头,一超过这界限就是逾制。所以中国的等级制度全渗透到各个方面去,有时候老百姓不自觉就表现出来。解放前,如果有人问:“今天您吃的什么?”答:“吃的炖肉窝头。”“您这是‘奴欺主’啊!”怎么叫“奴欺主”?因为菜比主食要好。在肴馔中也有等级意识,有不少食材是上不了正式筵席的,外地我不太清楚,起码北京是这样。例如百姓常说的“狗肉上不筵席”就是一例。又如现在视为珍品的如螃蟹、烤鸭等都是作为小吃流行的,可以下酒吃着玩,但正式宴席就没有它们的份儿。这种情况在解放后有了很大改变,当然可能也跟食物短缺有关,食物少了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宫廷菜不值得提倡:既不美味也不健康
王学泰:因为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实行太久,所以皇上这一套东西受到人的追棒。实际上皇家没有长寿的,中国出了400多个皇帝,活过70岁的不超过10个,过80的就只有清乾隆、南宋高宗,另外还有一个武则天,如果武则天也算皇帝的话。
宫廷菜未必是最美味的菜。因为宫廷制度上有很多限制,不可能让食物的特点充分发挥。比如皇帝吃饭时不吃三口菜,就是为了不让底下知道皇帝爱吃什么,吃两口完了马上就换。又如皇帝不能吃寡妇菜,都得拼菜,经过“拼”,菜肴刚刚出锅的感觉就没有了。我在这里指的是清代宫廷,因为清代宫廷的礼制最为完备,留下的记载也最为详密。不必提倡什么宫廷饮食。它未必是烹饪技艺的高峰,也不一定健康。它只是奢侈、用料珍异,这才为一些人追捧。
除了人们习惯于拜倒皇帝脚下之外,也与吹捧者自己的利益有关。讲个南宋的笑话,宋代皇帝有个习惯常常在首都街市上购买日用品,特别是吃食。南宋更是这样。南宋临安(杭州)有个卖“胼胝药”(治疗脚底板的老茧)的商贩,打出个招牌是“御用”(皇帝专用),皇帝养尊处优,脚底板有什么老茧?这肯定是假广告,官员们向宋高宗汇报了。皇帝下旨让小贩进宫,想给他定罪,但一看小贩愚昧可怜,就放了他。小贩有了这次经历后在他的广告又上加了一句“曾经皇帝传唤”。现在不少广告与此类似。
“西化”反对不了:历来优秀的文化总要代替比它次一些的
王学泰:甚现在一些医疗药物也以“宫廷”作招牌,实际上宫廷的太医用药特别谨慎,怕用错了药,因此,御医都是以警惕、谨慎为第一位的,这反而妨碍了医学的发展。因为医学要探索性的东西,有的时候探索是要冒点险的。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对比实验、医院制度,全都是西方传来的。我们动不动说反对西化,实际上西化你反对不了。文化从来是低处向高处学习,就跟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文化没什么侵略不侵略,历来是好的要代替次的,方便的代替不方便的。
辛亥革命之前,好多反对满洲民族主义者以为革命胜利了,就要恢复峨冠博带的汉族服饰,章太炎还设计出来了一种“汉服”,挺像日本和服的,并穿着照了照片,结果革命胜利了,知识人还穿清代的大褂,洋气点的穿西服,孙中山先生根据西装和日本的学生制服设计改装的制服,但在解放前也就是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穿,大部分国人穿的还是满洲遗留下的长褂或短褂。后来国民政府还把“长袍马褂”作为礼服,解放初,革命占领一切领域,长袍马褂成为旧社会的标志,西装成为帝国主义象征,服装也要像苏联老大哥学习,于是,“列宁装”登场,双排扣、翻领、斜插兜,城市中的革命女性几乎人人一身列宁装。1955年,苏联向中国倾销花布,又倡导女性穿“布拉吉”(连衣裙的俄语音译),当时虽有点强制推销,但毕竟美化了城市。可惜没几年,1959年大跃进,中苏交恶,布拉吉遂绝迹。我们从服制的变化,很难说穿西服就是受了西方文化侵略,穿布拉吉就是受到苏联的侵略。再举一个清末的例子,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是一个洋务派,但他毕竟是“进士出身”对于秘书在往来公文用词“不雅驯”,常有一些新名词夹杂其间很有意见,有一次张之洞批示说,“不许用新名词”。他的幕僚怪人辜鸿铭就说,“名词”也是新名词,因为“名词”本身就是从日本来的,中国古代也没有。
凤凰历史: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不太可能,只能说哪个好就用哪个?
王学泰:对,事先设计的东西永远很难成功。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我们只能提倡,谁也改变不了多少。毛泽东最后都跟基辛格说,我没改变什么,可能只改变了北京一两个小地区。他这话不是谦虚,最大的力量还是人性,跟人性作战就是堂·吉诃德跟风车大战。
素食为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凤凰历史:《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饮食成了流行的话题,您认为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吃”?
王学泰:第一,现在既然我们吃饱饭了,就应该追求点精神上的东西。过去缺少精神生活是因为吃不饱,还可以谅解。现在社会财富大大丰富了,90%以上的人都有饱饭吃,所以应该多追求点精神上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指定别人应该追求什么,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点精神上的东西,别老停在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有点精神上的中国,对吧?别把“吃”推到极端。
第二,在饮食中应该多注意点植物性食品。素食真是对人身体好,按照达尔文的学说,人是从类人猿发展来的,最早应该都是素食动物。另外,中国是农业民族,我们基本上是一个素食为主的民族。即使有点荤食,也是作为副食来看待的,所以还是应该多注意点植物性食品,这对身体也有好处。我们总觉得肉食有极高的营养,实际上未必。
文革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凤凰历史:中国饮食文化中吃素食的传统反而没有传承下来。
王学泰:很多事都如此。过去北京人说话彬彬有礼。一些比较有教养的人,对人十分客气,见人都是点头哈腰的,张口就“您”怎么样,即使骂人也绝没有脏字。但是为什么这六十年社会的风气变了?我说就是文明的退化。本来一个朝代产生之后,应该继承前朝的优点,实际却不是这样。中国实际只有二百年文化了,因为改朝换代后他把前代物质、精神上的文化,全部给否定了。有时候不继承,有时候继承的反而是糟粕,因为糟粕学来简单。能说文革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吗?从某个角度说文革最能继承传统的,可惜继承的只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如文革中的“武斗”“文斗”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传统中最下流的,甚至许多是无师自通的采用巫术的方法如画鬼脸、剪阴阳头、诅咒对方的名字等等(见社科院王毅《文革中爆发流行的人身侮辱方法及其巫术原理》)。
过去打天下的穷人没有教养,立朝之后当然会觉得还是有教养好。朱元璋虽然本身没什么教养,但是他给太子、孙子比较好的儒家教育。但是本朝不仅缺少教养,而且把缺少教养当做最高贵的教养。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认为过去孔孟的东西是腐朽的,西方文明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初还对苏联特憧憬,反修之后连这也都否定了。所有的人类文明,我们用“封资修”三字全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叫封建主义,西方的人权博爱都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修正主义,就剩红卫兵的口号“活着干、死了算”“滚他妈的蛋”之类,您说这叫什么文明?它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80年代刚改革开放,云南省委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征求意见。云南大学有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女教授,在会上一发言,满嘴都是脏字,大家感觉特别奇怪。因为她在农村待了二十三年,她觉得这就是她应该学的内容,从法国回来学来的一套全忘了。
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把古今中外的一套全否定了,文化空了,革命的无产阶级也只能“拔剑四顾心茫然”了,现在我们又想起“继承”了,但有的已经晚了,“封资修”一套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正像永定门拆了,拆了也就拆了。现在再盖一个,怎么看也不像我小时候见到过永定门,但也似曾相识,倒像个放大的“灶王爷龛”。新的永定门没按照过去的尺寸盖,木料也不对,另外过去还有城墙连接着。所以正像汪曾祺小说中所说的“没了也就没了”。别再浪费公帑、劳心费神地再造一个了。
七八年前,我在涵芬楼讲过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后来演讲稿刊登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上,名为《中国饮食文化精神》,承蒙一些报刊转载。这里专门讲了讲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阴暗面,希望也能得到读者的垂注。
29岁小伙恋上62岁老太 称做梦都梦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