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京城最后一次大洪水:城内外上万房屋倒塌
2007年08月19日 09:12北京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灾害] [北京]

战洪图

面对百年一遇的暴雨,北京全力以赴。

8日下午,房山县紧急停止了正在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让在县里开会的干部回去指挥抗洪抢险。但拒马河、大石河水位已开始猛涨,拦住了干部们回乡之路。北京铁路分局紧急调出一辆混合列车,却派不出列车员。当时19位刚到北京的石家庄车务段列车员正在公寓休息,听到这个情况,马上冒雨出发,将临时列车开到周口店。600多位干部和赶去抢险的人通通上了火车。

翻开当年的《北京日报》,8月9日第2版头条新闻标题是:紧急行动起来,迎战暴雨洪水。旁边还配发了社论,“为了保卫首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今年的农业好收成,全市城乡人民都应当紧急动员起来,加强戒备,准备随时同暴雨、洪水搏斗。”“一场严重的防汛防洪斗争,已经摆在全市人民的面前。”

此时,房山县已经动员组织起5万多干部、群众,先后加固、加高堤埝110余处,长达1.3万米,安全转移305户、1390人。朝阳区政府抽调力量,在威胁城区安全的南护城河左安门、东护城河东直门两个险段现场成立抢险指挥部,组织了1000多人的防汛抢险队伍,分别筑起两条400多米长的土围堰,挡住了将要漫溢的护城河,保住了城区。

《北京晚报》8月9日头版头条大标题:雨大斗志高,奋战不辞劳。2版标题:英勇战洪流风格高尚,昨天大雨中佳话频传。字里行间,透着千军万马战洪图的激情与豪迈。各行各业的人们坚守岗位,谱写出一曲雨中赞歌。

永定河出现4年来最大洪峰,河水急速向下游倾泻,7名水文哨兵坚守在岸边,数小时内发送一百余封水情电报。

马连道仓库被水围困,商业局的干部职工奋战一昼夜,用了3千多条沙土袋,将88栋库房门堵住。

天桥煤场的工人刘宝棠冒着雨给35户居民送去了3800斤煤球和120斤劈柴。

连接海淀与青龙桥电路的一根电线杆被水冲歪,北京供电局配电工区检修一班工人坐着抢修车直奔海淀后街西口,而这时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9个小时。

地下阴沟又脏又臭,但北京印刷厂的职工顾不上考虑,直接用手掏挖,积水被排走,7万多本教科书就此保全下来。

近郊农民冒雨赶了十多里路,将12万斤蔬菜送进菜站,他们知道雨水多蔬菜不易保存,所以早就把有斑点、质次的菜全部挑拣出来留下自己吃,把好菜运进城。

当位于清河镇的北京市敬老院被洪水包围时,解放军空军某部两个单位的军官、战士和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学院的干部、学员近1000多人火速赶来。战士们先把老人们背到敬老院里地势较高的俱乐部。水势继续上涨,战士们又把老人一位一位背上船。逆流行船,运行困难,船身摇晃不稳。几百名战士下水,推着船走,坚持了五六个小时,才把老人们送到安全地带。

9日上午10时左右,暴雨逐渐小了下去。处于上游地区的河水、积水开始慢慢下降。而泄水集中的下游地区反倒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朝阳区水利科科长简惠岐当时正在楼梓庄一带指挥抢险。楼梓庄是朝阳区流水的下梢,地处温榆河、坝河和北运河之间,地势低洼。民间有个顺口溜儿,说楼梓庄这片地方“下雨就泡汤,一年不长庄稼,就长拉拉秧”。这个情况,简惠岐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在8日上午就带着人赶到了楼梓庄。

9日下午,几条河流全线漫堤,楼梓庄地区的5个村子和一个农场全部被淹,交通断绝。很快,指挥部就与农场失去了联系。简惠岐急得火烧火燎,上级下了“不许死人”的死命令,但农场里的300多职工目前生死不明。市指挥部了解到情况,马上派车运船从距离楼梓庄12华里的驹子房下水,赶来支援。

10日早上7时许,支援船只还没到。简惠岐实在等不及了,仗着自己一副好水性,他决定游过大水到农场看一看。现场帮忙抢险的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人抱着个汽车轮胎内胆,也要求一起出战。三个硬汉就从距离农场8华里的曹各庄下水出发了。

一路之上,全是茫茫大水。高粱穗顶头趴着的蛤蟆、水蛇扑腾扑腾往简惠岐的身上跳,简惠岐干脆把身上的白背心一脱。越往前游,水越大,水流越急,而且是逆流而上。幸亏简惠岐是在白洋淀长大,从小就在拒马河里扑腾。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在水里走路,能在水里睡觉。”游到一半的时候,简惠岐发现了一根电线杆子,这下他更踏实了。

“有电线杆子,就有电线。顺着电线走就不会迷路,而且还能借点力。”44年后,简惠岐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与大水奋战了近4个小时后,三个人终于游到了农场。远远的,就看见有人骑在房顶上向他们挥手。那正是农场职工,已经被洪水围困了12个小时。简惠岐一到,就赶紧找场长询问:“有人伤亡没有?”场长回答说:“没有,截止到目前,只损失了一头猪。”简惠岐这才放下心来。

当天下午,救援的船只也纷纷赶来了。简惠岐放眼一看,什么样的船都有。有解放军舟船部队开来的绿色铁皮船,有战士们刚刚扎好的木筏子,还有渔民打鱼用的小船,居然还有北海公园里的十多条小游船。这支海上“杂牌军”纷纷靠岸,噔噔噔地跑来找简惠岐报到,领任务。大家有条不紊地把农场职工运送到了附近皮村的大堤上。简惠岐又坐着船回到了楼梓庄指挥部。

市防汛指挥部这时候发来消息:马上有飞机空投救援物资。楼梓庄中学操场有片空场,人们就在那里用布匹摆了个大大的十字。下午5时左右,北京空军部队一架运输机起飞,朝着楼梓庄飞去。飞机上装着1200多公斤熟食和药品。这些熟食是东城区食品加工厂和朝阳区7家饭馆在短短两个小时就准备好的,朝阳区卫生部门送来了药品,王府井百货大楼送来塑料布包装药品,粮食局送来麻袋包装食物。

装着烙饼、药品、大蒜、慰问信的麻袋一包包从飞机上投了下来。傍晚时分,人们又用船把物资分发到周围的村庄。第二天的《北京日报》记载下社员张海景的一句心里话:“有党、有公社,就不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