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京城最后一次大洪水:城内外上万房屋倒塌
2007年08月19日 09:12北京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灾害] [北京]


北京军区空军某部官兵在护城河抢险

进入8月以来,连续发生的两场局地暴雨导致安华桥下积水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极端天气影响的更多注意。

北京城里上一次发大水是在什么时候?1963年。

44年前,也是在8月上旬,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沿着太行山东侧席卷河北,并由此引发了数百年不遇的海河大水。保定频频告急,天津危在旦夕。今天的人们怎能想象,北京城里城外也曾汪洋一片。

正是因为那年的大水,北京有了自己的“市区防洪排水标准”。这套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一个水患频频的北京

翻开北京城的历史,这座干渴的城市确曾有过湿漉漉的一页。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北与蒙古高原接壤,西与黄土高原毗邻。这里四季分明,年降水量适中,但雨量分布很不平均。根据近百年的气象资料统计,七成的雨量都集中在7、8、9三个月里,且丰水年雨量高达1406毫米,枯水年则只有242毫米。

这种气候再加上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为流经北京的主要河流塑造出不羁放纵的性格。永定河哭笑最无常,它常常裹挟着大量黄沙和泥土,一泻千里冲进北京,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到处横冲直闯。随着城市发展,永定河上游植被遭破坏日益严重,泛灾年份逐年递增。每到这个时候,与永定河同属海河水系的潮白河、拒马河、句河等天然河流以及人工河道往往助纣为虐,同时发水,致使北京城里水患频频。

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的98年间,北京有48个年份发生了轻重不同的水灾,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论述,当时中国正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的缓慢过渡,容易引发水灾。到了明代统治的276年里,北京地区的水灾年份共有104个,平均每三年一次。从1644年至1911年,清代统治的268年间,有128个水灾年份,平均两年即有一次。清顺治十年(1653年),“淫雨数月,都城内外,积水成渠,房舍颓坏,薪桂米珠”;嘉庆六年(1801年),永定河、拒马河河水暴涨,“西山诸山水同时并涨,浩瀚奔腾,汪洋汇注,漫过两岸石堤、土堤,开决数百丈,下游被淹者九十余州县”……到了民国年间,也有大小不同的17次水灾发生,最大的一场发生在1939年。听很多上岁数的老人说,那年的雨下了整整40天。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仍有较为严重的水患发生。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防汛排涝救灾一直是北京市每年夏季的头等大事。但从1959年的大雨过后,北京地区一连干旱了三年,直到1963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