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联系编辑部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本报讯 记者单于报道 载沣上台的时候,外界对他是充满了期待。从1901年开始,慈禧就有意重用他,此后他多年参与宪政筹备工作,在1906年政府讨论立宪问题时,他就是立宪倾向较为明显的王公之一,1908年国会请愿时,他呼吁确定开国会期限,以免使国民灰心。
  他在政治上给人们留下了开明的印象,人们相信,这位摄政王会在立宪方面取得新的进步,这其实也是1910年突然爆发了请愿潮的原因。
  在经过三次请愿后,儿子笔下内向、老实的摄政王载沣妥协了,于1910年11月4日宣布接受各方面呼吁,将先前九年立宪规划缩短为五年,即于1913年宣统五年召集国会,成立正式的责任政府。
  此时的清政府虽坚称“应行筹备各大端,事体重要,头绪纷繁,计非一二年所能蒇事,”“急亦无可再急”,国民必须遵守“应循之秩序”,但颁布的上谕中应允“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并强调“此次缩定期限,系采取各督抚等奏章”。要求立宪派人士对预备立宪期限不得再议更张。
  也就是说预备立宪期限缩短,由9年改为5年,预备宣统五年(1913年)开设议院,并预备组织内阁,这其实是立宪派推翻了之前与政府达成九年立宪的默契。
  这一年,载沣还做了一件舆论普遍赞叹的事情:宽大处理了企图刺杀他的革命党人汪精卫。

图片说明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 请点击浏览全文

  如果回顾1910年,作为清政府的高层代表的摄政王载沣有理由为自己以及这个国家这一年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高兴,他缩短立宪时间的表态不但为他赢回了因废除科举而显得日益离心的国内士绅阶层的支持,还赢得了欧美银行家的欢迎,就连他最讨厌的革命党此时也因为内讧不断而显出穷途末路的征兆。

摄政王载沣与自己的孩子

点击查看大图

  1910年8月及1911年6月,日本外务省对当时中国在野的政治势力做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前者由日本驻香港领事负责;后者由外务省政务局第一课主导。前后两次中国在野政治势力评估报告中均指出中国在短期之内,不可能爆发革命。
  此外,还认定从领导人才的素质,海内外群众势力,国际舆论的反应上看,立宪派都优于革命党,康有为强于孙中山。
  众因此,在1910年日本先后拒绝了孙中山多项要求,转而对康有为抛出了橄榄枝。日本政府当时还专门让驻华公使为康有为争取特赦令,时任日本首相的维新元老大隈重信坚信康有为能在1913年的内阁选举中成为总理。
  最能表现欧美列强对清政府前途谨慎看好的还是载沣在1910年11月和英美四国组成的银行团达成的借款协议,根据该协议,四国银行团向清廷贷款1600万英镑。
  当然,这并不是说1910年的清政府就没有隐忧。在底层,普通民众心理上对于新政措施和设施持惶恐不安、怀疑排斥的态度,造成谣言遍布全国各地。按时人的说法,清末谣言的兴盛,“民愚居其半,民穷亦居其半”。
  据张振鹤、丁原英的专题研究资料统计,民变次数从1902-1911年武昌起义前,总数超过1300次。1910年民变次数最多,达250次以上。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 请点击浏览全文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 请点击浏览全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业的大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汽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上海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双胶鞋,称“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门。
  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上海,便于从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资。据《泰晤士报》估计,从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
  总部设立在上海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上海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一家叫做“地傍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25两白银,一个多月后涨至50两白银。上海富有的华人和外国人纷纷抢购橡胶股票。

  不橡胶股票风潮是一场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被某些外国冒险家恶意操控导致的悲剧。暴利让上海的投资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外国银行和投机家则从中获利。
  1910年3、4月间,上海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麦边见股市泡沫即将破灭,就在7月间,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新军与清朝旧式军队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1910年的大清朝,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新上任的领导人载沣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明作风:宽大处理敌对派、响应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加快立宪步伐,总总迹象表明,大清王朝正在走向全面复兴。
  1910年,革命党人的起义已遭遇多次失败,加上内部分裂,革命党势力衰落,本来就不高的影响力也大幅降低。
  1910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清王朝并未有败亡迹象,可谓欣欣向荣,这也与日本1910年开始的调查研究相吻合: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爆发革命。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令人惊讶,当所有人都以为太平无事、波澜不惊时,革命突然就发生了。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清末城门口挂人头示众

  1900年标志着一个世纪的自然转折,也是一个富含社会文化内涵的历史转折。芮玛丽(MaryWright)认为1900年是中国20世纪一连串革命的起点。不仅1919年到1927年革命的根源在此,即使1949年以后的革命根源,有很多也要在此找寻。
  从1901年始,涌动于社会底层的“民变”连绵不绝,“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它与王朝的所谓“新政”一起,构成晚清上层力量与下层民众作用于社会的互动态势。
  与传统时代集中于“官民”矛盾(即“官逼民反”的一般特征)的态势有所不同,新世纪的“民变”风潮一开始就呈现出“结构性”社会矛盾特有的复杂性和多向性。首先,构成“民变”参与主体的力量十分广泛,体现出社会阶层剧烈分化的一般趋势。其次,“民变”冲突的社会集团和利益分层交错纠葛,呈现的社会面相纷繁多样。

  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趋向是,民变风潮中的“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据《清末民变年表》资料,直接标示出和内容能够体现出的绅民冲突事件至少有300多次(件),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民变风潮汇聚着社会阶层各方利益和力量的纠葛和冲突,《论陕西民变》中说:“以铁路亩捐激成民变,蔓延十余州县,前后亘四阅月。”“终误于地方官吏之把持。”
  历史的演进有时与预设者的期望愈行愈远。“新政”的施行并没能消弭社会矛盾和化解统治危机,反而触发了并扩展着民变风潮的持久涌动。而其间,士绅社会角色和功能的变动,予民变风潮的影响至关重要。晚清以来,地方社会秩序频繁动荡与失控,尤其“民变风潮”多以绅民冲突的形式展开,作为地方权力主体的士绅阶层诚然难辞其咎。此后,“劣绅”之谓流布一时。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如不习惯竖版阅读,请点击浏览全文

文案撰写:蔡信   版面编辑:刘嵩   页面设计:申凯   页面制作:梁晓杰   技术支持:王欢

 
十位百岁老人谈中国百年[纪录片]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