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2009年08月23日 21:33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但是,11月22日,迫于形势的变化,刘少奇便提出了一个新的方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28日和29日,刘进一步明确:"独占东北已无此可能,但须力争在东北的一定地位",今后工作重心为控制长春铁路以外的中小城市、次要铁路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作长期打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530~531页;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电,194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457页。

武力解决不行,只好再次转入和谈。12月7~8日,中共提出准备恢复与国民党的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并希望苏联"居间折冲"。30日,中共公开呼吁:"立即全面无条件的停止内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465~466、474~475、528~529页。

1946年1月国共停战协议公布后,中共中央要求东北局"将部队高度分散",迅速控制既无苏军驻扎又无国军开进的地区,特别是靠近苏联和蒙古的地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第20~21页。

到2月,随着和平谈判的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等人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周恩来等人参加行政院,并力争周恩来任副院长,还批准了中共出席宪草审议委员会的名单。《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643页。

尽管很不情愿,但是在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以及美苏两国的共同压力下,中共不得不暂时放弃进行大规模武装斗争的计划,准备与国民党和解,进入"联合"政府。然而,就在"和平"的曙光似乎将要出现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急剧变化。

三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斯大林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苏联在东北(还有蒙古)的独占地位,这就是说,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决于形势是否对苏联实现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有利。因此,苏军在1945年底准备撤离东北,把政权交给国民党的时候,仍然与中共保持着联系并秘密给以帮助。12月2日,随苏军行动的周保中等人报告:苏联远东军指挥部"愿意知道我全满实力及对东北方针,苏军表示在撤退前,在可能限度内一定给我物资帮助,但是讲究方法,并尽量制造困难给顽"。吉林省档案馆,全宗1,目录1-1,第1卷,第4页。

看来,即使在压制中共时,苏联人还是留了一手。

果然,当东北局势的发展使莫斯科感到威胁时,苏联的态度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关于苏联对华政策的目标,副外长洛索夫斯基在蒋经国访苏前给斯大林的报告中作了全面论述:第一,中国政府必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第二,中国必须保证长春铁路沿线的安全,在目前的混乱局面下,应提议苏联"铁路护卫队保留二至三年";第三,"不准外国人及外国资本进入满洲","我们不能允许满洲成为另一个大国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场所";第四,必须在苏联"积极参与满洲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实现与中国在东北的经济合作,为此就要控制一批合资公司,特别是船舶公司、航空公司和中长铁路。АПРФ,ф3,оп86,д146,л20-26,Ледовский Сталин и Чан Кайши//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6,№4,с105-108.

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1946年初呈现出一种对苏联的危险局面。

在中苏经济合作谈判中,为了及早撤军,减缓国际舆论压力,苏联代表一再表示愿意让步,只要中国同意对所有重工业公司实现双方合资经营,苏方就会进一步采取行动,帮助国民政府尽快解决东北的接管问题。详见Gillin and Myers(eds.),Last Chance in Manchuria,p126;《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一),第174页。

而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态度却愈益强硬。马歇尔劝告国民党采取强硬态度的情况,详见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1946~1953)》,李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74,第87~88页。

1月26日他告诉中方谈判代表张嘉璈,对经济合作谈判采取"紧缩"态度。于是,尽管苏方代表斯特拉科夫斯基一再声称,莫斯科急于签署合作协议,并非要在东北"霸占利益",而只是"不愿见有第三国再卷入",但张嘉璈始终坚持强硬立场:战利品问题中方不予考虑,航空公司和轮船公司的问题也不讨论,一切非金属矿业不在合作之列,即使在合作企业,中方亦要求占51%的股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苏方坚持尽快签订经济合作协定,方能最后撤军,中方则强调没有顺利交接行政权,故无法谈经济合作,以致经济谈判陷入僵局。详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一),第421、423~424、425~426、429~434页。

此时,美国也不断向苏联施加压力。2月11日美国同时照会苏联和中国,对中苏经济谈判感到"不安",认为这"与门户开放原则会有矛盾",对美国的商业利益和威信"是一种明显的损害",并表示美国有意参与谈判,在经济合作方面采取"共同行动"。АВПРФ,ф0100,оп34,п10,д2520,л3-4,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Ⅴ,с 58-60;"总统机要室"编《领袖特交文电项目整理·俄帝阴谋部分编案纪要初稿及参考资料》(二、阻挠接收东北),1975年6月,台湾"国史馆"。

这无疑更加刺激了斯大林敏感的神经。

不仅与政府的谈判步履维艰,中国民间的反苏情绪也突然高涨起来。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2月11日,美英苏三国同时公布了有关远东问题的秘密协议。苏联同意公布协议,大概是着眼于对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占领的合法性,而美英这样做显然是针对东北问题的。为了进一步逼迫苏联撤军,美英在报纸上公开指责莫斯科违背雅尔塔协议。这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舆论哗然,广大市民、学生纷纷涌上街头,张贴标语,示威游行,发表演说,抗议苏联在中国东北、新疆和内蒙的行为,要求苏军立即退出东北。关于国民反苏情绪的详细史料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一),第617~669页;FC琼斯、休·博顿、BR皮尔恩:《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年)·1942~1946年的远东》下册,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教研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311~313页;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Ⅴ,с66-68。

3月5日,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对苏联提出抗议,严重交涉限期撤退其东北驻军》的提案。3月6日,中国照会苏联,撤军期限已过,苏军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苏联政府饬令"即行撤退"。4月1日,蒋介石在第四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发表演说,公开推翻东北停战协定,宣称"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一),第187页;《彭真年谱》,第402页。

东北的局面更加复杂,据苏联驻东北当局报告,国民党与土匪勾结,煽动反苏情绪,捣毁中苏友好协会甚至苏方的机构,苏联军人和侨民不断遭到骚扰、袭击和杀害等。马利诺夫斯基还认定,张莘夫被害一案,就是土匪"精心策划的,目的在于破坏苏中关系"。РЦХИДНИ,ф17,оп128,д1013,л42-69,《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5卷,第996~1023页。

面对如此局势,莫斯科只得再次打出中共这张牌。

2月1日彭真报告:"辽阳、鞍山、本溪三处苏军已正式将政权交与我当地民主政府,并由双方签字。该区以南(包括安东)苏军不再交给国民党,对外暂不公布。"除旅顺、金州完全归苏军长期驻兵外,大连的副市长、区长及公安局长也都由中共干部担任。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煤铁业及若干大工业,已由苏方接收并开始经营,大连的工业也完全在苏方掌握之中。《彭真年谱》,第376页。

不仅如此,在2月22日与外蒙领导人乔巴山谈话中,斯大林甚至同意外蒙"可以悄悄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以准备在兴安岭和内蒙古建立独立的国家。斯大林与乔巴山谈话记录,1946年2月22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俄文原档复印件。

显然,斯大林现在还是希望把政权(无论在东北还是内蒙)交给共产党控制,以此来保证苏联的远东利益。

有史料证明,此时中共中央已经了解到情况的变化,并考虑了新的方针。3月3日周恩来作为军调处的中共代表,与马歇尔、张治中(国民党代表)来到太原视察。当晚,周召集当地高级将领开会,传达了"党中央对当前情况的估计和战略意图"。周"压低了声音,把手攥成拳头向下挥着:中央决定现在谈不了了,要锤!"程光烈:《军事调处工作日记(1946.2~11)》,严平整理、载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4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第405、422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志华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