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2009年08月23日 21:33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10月10日,就在谈判协定签字的当天,毛泽东再次拜会苏联大使。毛说,将要发表的联合公报表明中共取得了胜利,是将来"进行宣传的某种依据"。但他又强调,"蒋介石不会履行达成的协议","他会继续进行反共的军事准备"。因此,"中共的军队也正在三个主要方面加紧作应战的准备"。毛接着说,"消灭国民党的几个师"没有问题,中共唯一担心的是美国会公开干涉中国内政,并问苏联人,如果美国出兵怎么办。中共没有明说的愿望当然是希望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几天前周恩来就提出了同样问题,当时彼得罗夫未置可否,现在面对毛泽东的提问,彼得罗夫的答复也只是:"必须通过和平的途径妥善调解局面,尽量避免与美国人发生武装冲突"。彼得罗夫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10日;彼得罗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5日。АВПРФ,ф0100,оп40,п7,д248,л39-44、120-123,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存,2004,第851~856、840~843页。

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重庆谈判更多的俄国档案,不过,苏联使馆的态度应该说是反映了莫斯科的立场。显然,斯大林此时坚持的原则仍然是建立以国民党为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为此,在中国必须避免内战。不过,彼得罗夫作为外交官的谨慎表态也说明,斯大林并不想强迫中共接受某种具体做法,他要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毕竟,提出"联合政府"政策只是一种手段,就其目的而言,有一点莫斯科与延安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保证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对于苏联来说,还有一个控制外蒙古的问题,不过中共暂时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二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东方安全屏障。作为签署中苏条约的对应条件,斯大林已经向美国人和蒋介石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则在3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的对苏友好立场。但是,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斯大林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早在1944年1月10日,副外交人民委员迈斯基向莫洛托夫提交的关于《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的报告中就指出,战后亚洲的危险来自"美国和中国结成一个矛头指向苏联的联盟"。АПРФ,ф3,оп63,д237,л52-93,中译文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第712~713页。

所以,苏联不能把对东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已经公开表明的既定政策上,而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莫斯科至少利用了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通过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在东北地区营造对苏友好的氛围。在军事推进过程中,苏军军事委员会和政治部不断向中国居民发放各种宣传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仅远东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就用中文印制了86种、总数超过470万份的传单。在东北作战的前4天当中,苏联散发和张贴的中朝文标语、传单和宣传画就有9000万份。此外,苏军还在当地出版报纸和定期刊物,吸收和培养大批通晓汉语、朝语、日语的宣传骨干。仅第一方面军总部在8月份就举办了大约200场报告会、座谈会,组织音乐会或戏剧、电影演出160场。АМОР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档案馆),ф32,оп11312,д196,л140;ф32,оп11309,д248,л25,Ачкасов ВИ. гла.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Том. 11,поражение милитариетской японии,Москва:ВИМО СССР,1980,c322。

其次,充分利用隶属远东方面军侦察处的原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国和朝鲜干部。40年代初,抗日联军在东北的大规模军事活动失败后,周保中、李兆麟、金日成等一批干部率残部陆续退往苏联,组建国际旅,继续坚持战斗。1942年7月,经共产国际批准,这支部队在苏军统制下组成第88独立步兵旅,并在远东哈巴洛夫斯克营地接受训练。对日作战准备阶段,该旅的任务是提供情报和向导。苏联出兵的第二天,旅长周保中部署该旅准备反攻,与八路军会师,解放东北,8月11日却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待命"。日本宣布投降后,周保中又致信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建议由第88旅接管长春,并为建立东北民主政府和人民军作准备。如果接受这个设想,周要求苏军将该旅骨干力量交给中共中央或八路军安排。这个建议也遭到拒绝,华西列夫斯基下达了另一个指示:为了扩大苏联的影响,安排这些干部分散随苏军行动,协助占领当局开展政治和行政工作。9月6~9日,第88旅的中国干部受命分四批到东北各大城市苏军指挥部报到。10月,该部队建制被取消。详见Почтарев А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5,c141-143;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473~475页;张一波、袁鲁毅:《"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李鸿义、王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128~172、173~188页;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中共党史资料》总第56辑(1996年),第32~49页。

显然,斯大林一方面担心周保中的计划会破坏他对蒋介石的承诺,一方面需要把这支由中朝战士组成的部队留给自己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借助中共的力量来控制国民党行政当局对东北的接管进程和实际结果。应该说,前两个措施不过都是为了使苏军能在东北站住脚,并扩大苏联在那里的影响,而斯大林明白,苏联的军事力量迟早是要退出东北的。那么,到底把东北的直接控制权交到国共两党谁的手上,才能保证莫斯科的实际控制和势力范围,斯大林是有深远考虑的。就苏联对中国以及东北采取的政策而言,国民政府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可算是一语中的:"苏联只要看见中国有联合政府,一切便好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员会编《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6~7页。

最初,斯大林在国共之间所采取的左右逢源的立场,与中共逐步确立的独占东北的战略确实有些不合拍,以致一度引起毛泽东的失望和不满。不过,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由于得知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党,直到8月26日,中共中央还在犹豫是否派大部队去抢占东北。详见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以下简称《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页。

不过如前所述,控制东北已是既定方针,需要考虑的只是方式。中共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对策,8月29日中共中央在给北方各分局的指示中说:尽管受中苏条约限制,苏联"必不肯和我们作正式接洽或给我们以帮助",但条约中也明白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种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且"派军队去尚有困难",而"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于是,中共中央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只要红军不坚决反对,我们即可非正式的进入东三省。不要声张,不要在报上发表消息,进入东三省后开始亦不必坐火车进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权及地方部队"。"热河、察哈尔两省不在中苏条约范围内,我必须完全控制,必须迅速派干部和部队到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建立政权与地方武装"。对苏军只通报情况,既不要正式接洽,也不要请求帮助,总之不要使之为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7~258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志华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