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2009年08月23日 21:33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沈志华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与中国内战的关系,是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苏联史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问题。中国学者起步较早,1992年出版的牛军和杨奎松的两部重要专著,都较多涉及这个问题,其史料特点是使用了大量当时难得一见的中共中央文电。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接着,挪威学者文安立出版了英文专著,更集中地讨论了美苏冷战与中国内战起源的关系。Odd Arne Westad,Cold War and Revolution: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中译本见文安立《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陈之宏、陈兼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此后,各国学者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比较重要的有Sheng Michael,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Mao,Stalin,and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98;Ледовский АМ СССР и Сталин в судьбах Китая,Документы 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участника событий,1937-1952,Москва:(转下页注)

本文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接上页注③)

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1999(中译本见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陈春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最近的研究成果见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北京,三联书店,2002;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张振江《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其一,出现了新的档案文献。2000年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献与资料》的第4卷第2册,收集的是1945年的档案;2005年又出版了第5卷的两册,收集的是1946年至1950年年初的档案。这三本档案集公布的1945~1950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815件,此外还有作为附录的几十个文件。

Ледовский АМ,Мировицкая РА(сост.)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ⅩⅩ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Ⅳ,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1937-1945гг,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0;Ледовский АМ,Мировицкая РА,Мясников ВС(сост.)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ⅩⅩ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Ⅴ,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1946-февраль 1950,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5.

就中国档案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彭真年谱》,其中使用了大量以前未曾披露的中共中央与东北局、重庆代表团之间的往来文电。《彭真年谱(1902~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这些有关中国内战时期的档案文献十分重要,对于这段中国历史,特别是苏联与中国内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最后的结论如何,研究者都有必要依据这些新的档案文献,对过去讨论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有些中国研究者对俄国档案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这从1996年对于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米高扬秘密出使中国(1949年1~2月)》一文(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екретная миссия АИ. Микояна в Китай[январьфевраль 1949г.]//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5,№2、№3,中译文见《国外中共党史动态》1995年第5期,《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3期)的"围攻"便可感觉到。该文引用了米高扬1960年9月22日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的关于这次使命的报告全文,以及报告所附的详细引文。由于米高扬的结论及其所附文件与中共当时的实际做法以及中共在党内文件中表述的对待资产阶级党派的立场完全不同,有不少中国研究者撰文(至少四篇)对此提出质疑,甚至直接否认俄国档案的真实性。直到2000年俄国发表了米高扬所附档案的全文(Ледовский АМ Две телеграммы из переписки Мао Цздуна с И.В Сталиным //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2000,№6),这场争论才算了结。这件事给人的启示在于:研究者不应因档案内容不符合自己的观点就轻易否定档案的真实性;档案本身固然不是历史,但往往是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

其二,需要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以往的研究多是把中国历史作为主线,重点在于论述中共对革命和内战的考虑及其战略、策略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作为国际背景的苏联对外政策及冷战格局的变化。中国的革命和内战不是孤立的。战后初期和内战初起,中共的战略和策略受制于苏联的外交方针和美苏关系的现状;内战后期,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国内局势的变化则反过来引起了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进而影响到整个冷战格局的改变。这些现象说明,苏联的战后对外政策及冷战战略和策略与中国的革命和内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者需要考虑:在冷战缘起的过程中,苏联对外战略的构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其对中国内战的方针;把中国内战的起源和结果作为一个案例,如何解读苏联对冷战的战略构想及其变化。着重考察苏联对华政策的研究成果不多,可见张盛发《从消极冷漠到积极支持--论1945~1949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立场和态度》,《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薛衔天、刘成元《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交"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讨论会论文,哈尔滨,2003年8月。

本文主要考察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与中国内战起源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中国是一个与苏联接壤却无法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大国。在战争期间(特别是1941年以后),盟国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主要来自美国,也是罗斯福在开罗给蒋介石戴上了一顶"四强首脑"之一的桂冠,因此,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中国又是苏联最大的邻国,两国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因而构成对苏联东部安全的潜在威胁。为了建立东方安全带,斯大林以参加对日战争为诱饵,说服美国与其共同迫使中国签署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而达到了把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以及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独占权益的战略目标。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见《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另参见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有关章节。

为实现这个战略构想,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方针的重要内容,同其他共产党活跃的欧洲国家一样,也是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论述,见《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5~1947)》,《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5期,第71~77页;第6期,第77~85页。

1945年6月,第11~12期《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员文章称:战后中国必须有一个"由战时所有民主党派、团体和组织所加强的国家民主阵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一支强大的、独立的和民主的力量"。转引自Chares Mclane,Soviet Policy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1931-1946,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8,p182。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志华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