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雄安新区成为春天里的改革故事

雄安新区要在机制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现代国家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真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龙头。这其中,改革应该是全部努力的主线思维。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连日来,雄安新区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在目前还是一片冬麦青青的雄安地界,炒房者已然群群伙伙,不绝于途了。据新华社报道,雄安新区已经发布消息,严格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精神,安新、容城、雄县三县已经依法对土地、建设、房地产交易等进行管控。将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严厉打击二手房和小产权房违规交易,严厉打击违规建设,严厉打击黑中介非法销售、夸大宣传、哄抬价格等行为。

根据中央部署,雄安新区的设立,旨在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习近平此前也强调,建设雄安新区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可见,所有这些宏伟的设计构思,最终的落脚点仍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才会有出路,也才能够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具有全球视野,接受八面来风,托举其一个全新的雄安新区。

从外部环境而言,处于京津冀腹地的雄安新区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京津的影响,无论是从权力布局,还是从产业发展看,均面临着固有的路径依赖。如果仅仅是克隆一个“小北京”、“小天津”,则根本不必如此在距离京津100公里之遥的地方别开新路。中央之所以大胆采用“跳出去”的策略建设新城,就是希望避开京津,以新理念、新路径打造一个新的发展极。

同时,雄安新区对于所属的河北省也是一道“大考题”。多年以来,因为与京津的地缘关系、政缘关系,在发展上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化思维,浓重的“护城河”色彩,在使得河北成为“好学生”的同时,发展却鲜有亮色。特别是在绿色、生态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偏重、偏笨、偏污的河北,正在努力爬坡,举步维艰。如何让雄安新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以往的新路,依然取决于改革的步伐有多大。

从雄安新区自身的发展看,以改革求突破,以开放求发展,也是其历史使命之所在。时代发展到今天,当年设立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历史性机遇已经不再,深圳特区自不待言,即以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浦东新区而言,当时也有上海和长三角的广阔腹地做依托,而雄安新区在政策红利、投资环境、融资环境等方面,均与前二者有不小差距。

这就要求,雄安新区要在机制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现代国家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真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龙头。这其中,改革应该是全部努力的主线思维。

其一,不能再走以往城市崛起时屡试不爽的大投资、地产引领的发展老路。政府投资、发展房地产确实可能在短期内积聚大资本,并实现城市外表的靓丽,但从长远看,却因为破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与品质,而有沦为“鬼城”的可能。一旦出现投资过热,必然出现市场泡沫,而要消化这些泡沫注定将是经济发展不堪承受的重负。这样的历史教训当然要记取。

既然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那就应该放在大历史的长时段,从长计议,规划先行,久久为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胆识,决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超级新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二,新区建设必须改变完全由行政主导的思维,而是要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科学规划,周密实施。未来的政府机构设置,应该本着简政放权、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设置全新的治理机构,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行政的主导性要更多体现在严密监管与优质服务上。

特别是,要赋予雄安新区以政府治理、经济管理、金融监管等方面更大的权限,大胆地去先行先试,在行政改革、经济改革、金融创新等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来。

其三,新区的规划配置一定要避免“钟摆式”迁移。宜居并不是体现在花花草草、有水有景,而首先是要有完备、优质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高端产业,可以吸引高端人才就业;有高品质的医卫教,可以让人便捷地满足各种生活需求;有宽松的治理环境,可以激发民众创业创新的热情……

很多人都说,“一张白纸“”易于作画。雄安新区现在划定的2000平方公里控制区确实开发程度低,但这同样也蕴含着“噪进”的风险。也因此,从一开始,就要以改革的思维,实现高起点的发轫。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后发优势”,即可以参考此前国内外所有的经验教训,避开坑坑洼洼,走上发展坦途。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妨将雄安新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崭新窗口。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真正走出一条破茧重生之路。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凤凰网评论部

凤凰网评论部

凤凰网资讯中心评论频道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慎终追远,更需善待生者

对逝者慎终追远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余脉,那么,政府为每一个老去的中国人提供基本的生存和治病所需,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