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死了,“王林现象”还未终结丨凤凰评论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王林的一生似乎是这句经典台词的注脚:前半生瞒天过海,后半生落难现形,临终时锒铛入狱。

文丨特约评论员西坡

王林死了。消息来自抚州法院网——《被告人王林因病死亡,法院将依法对王林案相关事项作出裁决》。

1952年出生的王林,今年不过65岁,着实不算大,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年龄已达74岁。对于王林来说,这一结局更显得违和。

大师不是凡人,而是据说曾为前卫生部长、前国家体委主任等人诊过病的“神医”,其自称发功给许多人治过病,从骨折、肩周炎,到肺结核、癌症,无一不是妙手回春。不过尴尬也不是第一回了,王林在2011年心内膜炎心肌炎发作后,就是在医院里挽回了性命,没有选择自己发功治疗。

以“大师”身份成名,以“骗子”身份跌落,以“被告人”身份离世,命运对王林的这番安排值得让许多人思索。

都说“盖棺论定”,其实对名人来讲,盖棺论不定反而是常态。低调内敛如杨绛者,身后尚有不少喧嚣,何况经历极其复杂可疑的王林。大师虽已西去,传说仍将在江湖上继续。幸好还没发现有谁以“死者为大”名义要求人们闭嘴。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王林的一生似乎是这句经典台词的注脚:前半生瞒天过海,后半生落难现形,临终时锒铛入狱。然而谁要由此得出“善恶有报”的心灵鸡汤式结论,也是过于肤浅。

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质疑过幼稚的“天道”观:“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仁义善良的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好学的颜渊食不果腹还早死,杀人如麻的盗跖却得以善终。看来老天爷要么是眼神不好,要么是心肠不好。

回到王林,我们不妨揣测一下,其去世前若有机会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会作何总结。一个人没必要对自己撒谎,他自然知道变蛇、看病这些把戏的真相,那么他会如何理解自己的成功与栽倒?

王林或许会庆幸自己生逢其时,靠一些小把戏就能把那么多大人物聚拢到身边,进而成就如此多的传奇,比如其中一项是“动辄借出数千万元给财政紧张的县政府。”

除了感谢命运,他还不会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江湖上会变戏法的人多了,但能把戏法变到这般境界的极少。如果说变戏法是雕虫小技,那么经营人脉就是真本事了,后者或许才是这类大师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王林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跌倒呢?“遇人不淑”是客观原因。“道行不够”是主观原因。他大概不会想到“自作自受”这个词。

即使到了现在,要给王林一个准确的定位仍非易事。“大师”早已难副,“骗子”又嫌片面,“江湖术士”缺乏时代色彩,“权力掮客”似乎又太职业化。

当一个事物难以定性的时候,有一个偷懒的做法,把这件事提炼成一个新名词。比如我们造一个词叫“王林现象”,用它来形容类似的人与事。

可以给“王林现象”下一个粗略的定义:在不规范的政商生态中,头脑灵活的边缘人不择手段进行自我包装,最终形成巨大能量。在“王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王林个人的手段不是最重要的,成就王林的土壤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谈的“土壤”主要不是某些名流的科学素养问题,而是王林在公权力之网中钻的那些空子。王林死了,但如果产生王林的土壤没有改变,“王林现象”便不会终结。

作者

西坡

西坡

知名青年作家,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特朗普VS上诉法院:这一回合谁赢

这些“新政”并非个个“剑走偏锋”,但“推特治国”、“顾问班子包打天下”,让一种不安的情绪在面对他的人群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