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没你想的那么坏

文明不断演进,教育理念在不断革新,有太多从儿童视角出发、想象力卓越、说教程度弱的优秀儿童读物,不学这些好东西,而强制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弟子规》上,毫无意义。

文丨笔德

因为被纳入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中,《弟子规》再度引发巨大争议。

批评《弟子规》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每隔一段时间,《弟子规》都会被拎出来示众。但我发现,很多人纯粹是为了批评而批评。

只要你看过《弟子规》全文,就知道它总体上说的是一些寻常的道理,比如“物虽小,勿私藏”“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道理,很多家长天天讲,月月讲,属于“五讲四美”系列,你说它有多好,真没有;你说它有多坏,太夸张。

还有人认为,《弟子规》全文有43个“勿”字,“显然会压抑孩子活泼的天性”。这就属于没话找话。《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共有65个“不”字。既然是规范、规训,不管是《弟子规》还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然要出现“勿”“不”这样的字眼。

客观地看,《弟子规》最有争议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如何和父母相处”这一主旨内。如“父母责,须顺承”和“号泣随,挞无怨”这两句确有问题。“父母责,须顺承”是说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要接受;“号泣随,挞无怨”是说孩子难过得痛哭流涕,即便被父母责打,也不许有怨言。

现代教育理念必然反对“体罚孩子”、“父母总是对的”,但这些老掉牙的观念还有必要再拿出来兜售吗?哪个老师、家长、孩子不懂?

所以,我不赞成逐字逐句分析《弟子规》,知道它传达的基本旨意就可,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永远没错。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对强推《弟子规》如此焦虑。冉云飞认为,父亲控制儿子,儿子听从父亲,不仅在行为上替政府分了社会稳定之忧,更重要的是,教育出了他们所需的听话人才。这种论点,把强推《弟子规》的行为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味。

但我不认为,强推《弟子规》有过强的意识形态问题。从实际效果看,学《弟子规》的孩子,哪个会产生“忠孝一体”的联想?也不会有老师这样去讲解。在这一点上,部分高知家长、学者、媒体精英过于敏感了。

《弟子规》是一本很平庸的书,读也可,不读也可。某些地方强制推广《弟子规》,是这几轮争议的核心所在。知识分子有教育自觉,他们知道孩子应该读什么书、不能读什么书,当官方强推他们反感的《弟子规》时,这样的反弹是一定会出现的。

文明不断演进,教育理念在不断革新,有太多从儿童视角出发、想象力卓越、说教程度弱的优秀儿童读物,不学这些好东西,而强制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弟子规》上,毫无意义。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笔德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中国中产不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依靠投资拉动与信用扩张的模式刺激经济,只会让中产阶层消费力不断降低,而寄生于政府债务与银行信贷的农民工就业的收入不可持续。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