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回应省长失联是必要脱敏

反腐就不是什么“纸牌屋”之类只供观赏的离奇剧情,而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其中的参与度越高,话题越常态化,则越能够凝聚人心,树立正气。过度收紧舆论,频繁设置禁区,只会窄化视野,进而抑制反腐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中纪委”三个字今天又刷屏了。

又逢周五。不过,今天引发公众参与热情的,是中纪委在国新办发布厅的一场新闻发言。发布会主题是解读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而亮点则是后面答记者问环节。“过去一年有像令计划周永康这样的大老虎被打下了,今年会不会看到更多这类级别的大老虎被打下呢?”“现在对令完成的调查是否已经展开?”“作为中管干部,四川省省长魏宏的失联究竟是怎么回事?”……

 熟悉政情的人都知道,这些问题尽管坊间多有议论,而权威信息却一直寥寥。很多时候,媒体在表述的时候,不得不采用隐晦的替代性语词,半遮半掩,神神秘秘,搞得就像地下工作者“接头暗号”一样。比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句高深莫测的“你懂的”,居然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公共生活的热词。

此番中纪委在记者会上的有问必答、直面问题,让人略感“意外”之余,眼前顿然豁亮。确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很多话题也并没有那么多的禁忌。说了,大家明白了,也就成为一种公共常识,相应的,也就失去了神秘的价值,有什么不好呢?

像令计划、周永康这样的案例,既然已经查处了,当然可以大大方方讲出来,至于今后还有没有类似的“大老虎”,也并非完全不可言说。还有关于魏宏“反省思过”的表述,也前所未有,传递出极为丰富的信息。而监察部副部长肖培关于“妄议中央”的完整表述,也矫正了社会上的某种片面认识,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要有界限,等等。

很多以往被视为禁区的敏感话题,纷纷“脱敏”,话语的尺度越来越大,并不是坏事。本来,反腐就不是什么“纸牌屋”之类只供观赏的离奇剧情,而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其中的参与度越高,话题越常态化,则越能够凝聚人心,树立正气。过度收紧舆论,频繁设置禁区,只会窄化视野,进而抑制反腐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并不足取。

凡事“敏感化”的倾向,与长期以来政治生活不正常导致的路径依赖有关,动辄讲保密,讲统一口径,讲控制负面影响,等等;但也与当其事者缺乏担当、责任感与使命感分不开。好像只要把事情包裹起来,秘而不宣,或者绕着说,就能够规避风险,化解危机,进而消除负面影响一样。不客气地说,这其实是一种人为、刻意的自我设限。

敏感多多、禁区多多,不仅不能让公众信服,也阻遏了反腐宗旨的实现。很简单,在社群交流高度发达的当下,现实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可能会造成言语交流的暧昧与艰涩,但却不可能消除交流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根源,大道不行,小道纷纷。如果政府总是在公共问题上刻意遮掩、故意隐瞒,必然会严重损害权威和公信力,产生某种“撒谎”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得敏感的区域越来越大,逆反的情绪也越来越浓烈。

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放弃强硬的姿态,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善待公众,正面回应他们的疑问与追问,或许效果会更好,也更容易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共识,共同营造出一种不敢腐的氛围。

作家胡发云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多年来,许多莫名禁区中的话题,是可以慢慢‘脱敏’的,就像怕鬼一样,你越是不敢看,内心的恐惧与抗拒就越强,你勇敢直面了,发现只不过是一棵树或一片飘动的窗帘。”一棵树,或者一片飘动的窗帘可怕吗?当然不可怕,可怕的依然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恐惧,我们就在慌乱中画地为牢。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胡印斌

胡印斌

媒体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向何处去

在涉及野生动物这样一个同时关涉生命、生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议题时,《草案》仍持旧时以发展为中心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但已经不合时宜,而且正变得越来越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