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为何变化七次


来源:解放军报

到陕北落脚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计划的结果。整个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对落脚点的选择先后发生了七次变化。

遵义会议前后,由薛岳率领的周浑元、吴奇伟两个国民党“中央军”纵队,还有川、黔、滇等地方军阀的部队共150多个团,对红军所在的川黔边地区形成了新的包围圈。形势再度危急,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已经不大可能。在此情况下,刘伯承、聂荣臻等川籍将领在会上提议“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

他们的理由有四:一是有红四方面军的川北根据地可以接应;二是四川是西南首富,人烟稠密,经济条件远比黔北好,便于立足就食;三是川北背靠西康,后面没有敌情;四是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当地军阀又排外,蒋介石想往四川调兵不易。会议经过讨论采纳了这个建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决议,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3扎西会议

云贵川边根据地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积极准备,打算从泸州上游的宜宾附近北渡长江。蒋介石急令川军刘湘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又令薛岳和黔军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很快,各路敌军纷纷逼近川南,而川军又有40多个团扼守长江北岸,形势的变化使渡江变得十分困难。

1935年2月7日,彭德怀和杨尚昆向军委建议,暂停渡江计划,将红军集中到云南扎西地区进行整编,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正在扎西召开会议研究红军行动的中央领导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当天便作出指示:“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宣布扎西会议关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的决议精神。同日,中革军委又致电江西中央军区,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通告停止执行北渡长江计划的决定。此外,根据军委指示,各军团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并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队,开始为根据地建设做准备。

4会理会议

川西北根据地

扎西会议后,经过整编的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娄山关一战共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加8个团,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仗打开了黔北的新局面,也为实施云贵川边根据地计划开了一个好头。根据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首先在黔北建立新苏区,赤化全贵州。

此后1个多月,为摆脱敌人的夹击,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云贵川边的山岭间东奔西突,穿插往返,取得了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的胜利。接着,红军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乌江北岸。

在云贵川边境进行机动作战,力图创造新苏区的同时,中共中央始终没有放弃渡过长江向北发展、转入川西北的战略意图。南渡乌江后,中央红军佯攻息烽,逼近贵阳,同时作出东出湖南的态势。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令滇军救驾,红军遂利用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向云南急进。进入云南境内后,渡江北上的时机已经成熟。

5月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2日,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5两河口会议

川陕甘根据地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以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实现会师。

会师后的工农红军共有10万多人,下步战略方针需要迅速决定。对此,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和中共中央意见分歧。毛泽东综合分析日本入侵华北后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川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放弃遵义会议关于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认为红军应该北上至川陕甘建立根据地,这既便于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便于东出晋冀抗日救国。张国焘却认为革命处于低潮,想躲开敌人,到川西和西康地区保存实力,休养生息。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红军 长征 落脚点 变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