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为何变化七次


来源:解放军报

00
江西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来源:长征纪念馆)
江西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详细]

到陕北落脚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计划的结果。整个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对落脚点的选择先后发生了七次变化。

核心提示:到陕北落脚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计划的结果。整个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对落脚点的选择先后发生了七次变化。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2015年4月1日第9版,作者:赵占豪,原题:《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七次变化》

1935年10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中央红军在“屈指行程二万”之后抵达陕北,率先为这部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划下了一个休止符。

毛泽东曾说:陕北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落脚陕北使中国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营,随即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然而,到陕北落脚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计划的结果。整个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对落脚点的选择先后发生了七次变化。

1黎平会议

川黔边根据地

湘江一战,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已经判明了红军的战略意图,调来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在湖南武冈、城步、绥宁、靖县等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个“口袋阵”,等着红军往里钻。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移师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但博古、李德不予采纳,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上。

1934年12月11日,红军到达湖南西陲的通道县。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军事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从敌军重兵阻拦这一情况出发,力主西进贵州,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等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主张。晚上19点半,中革军委下达了“万分火急”电,命令部队继续西进,但同时依然没有放弃北上计划。

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先头部队占领了黔东边城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在黎平召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行动方针的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随后,中共中央又在贵州瓮安县猴场(今草塘)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最终确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作为红军新的落脚点。

2遵义会议

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

黎平会议后,红军进行了缩编,部队轻装前进。本着避强打弱不避战的方针,红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县,抢渡乌江,轻取遵义。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红军 长征 落脚点 变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