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泽东1968年表示:干部下放劳动是重新学习


来源:党史博览

毛泽东1966年5月7日给林彪信中所说的“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的精神。

会后,黑龙江省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准备恢复一些已经裁并的干校,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此后,由于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秩序陆续恢复,广大干校学员有的回原单位,有的另行分配工作,分批离开干校。后经几年整顿,全省“五七”干校减至162所。

干校的最后时光

1972年1月,黑龙江省委批转了省革委会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柳河“五七”干校的报告》。报告规定,干校办长期班和短期班,以轮训在职干部为主。要切实处理好读书与劳动的关系,长期班的读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2。按照文件的要求,干校分别举办了长期班、短期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学习班,对省直机关和部分地、市、县的干部进行轮训。为适应专项轮训在职干部的需要,柳河“五七”干校增加了编制,校内机构设置也作了相应的改变。此后,干校举办了4期长期班,3期短期读书班,3期理论干部学习班,5期党务系统干部短期训练班。

到1974年1月,黑龙江省已有10.5万名干部到各地“五七”干校下放劳动,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2000多人。另外,在农村插队的干部已有2万多人。到1976年5月,全省各地干校共轮训了23万多名各级干部和6.4万名理论队伍骨干。 据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史料记载:该校培训下放劳动的非在职干部2478人,在职干部6528人,其中长期班2065人、短期班4463人。培训干部总人数9006人。干校接收知青共计1100余人。

干校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经济核算上来看得不偿失。黑龙江省1969年至1975年共支出11625万元,用于干部进“五七”干校学习或插队落户。由于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农村,黑龙江省一些企业的生产陷入停顿和混乱状态,出现了随意降低质量标准和不执行质量标准的现象,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很大,损失严重。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经中央决定,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系统的“五七”干校停办后,由原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的需要,可以改为安置知识青年的基地或技工学校,有的也可改为轮训干部或农副业生产基地等。“五七”干校若是占用大专、中专学校的,应退还给原来的学校。《通知》还要求,需要移交给其他单位的“五七”干校,其土地、房屋、设备、农机具及其他各种设施,应相应移交给新的单位,一律造册登记,办好手续,不得拆散。需要移交的“五七”干校的工作人员,仍由原单位负责安排。

10月6日,黑龙江省委常委第八十二次会议决定撤销柳河“五七”干校,将其移交给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哈尔滨分局,恢复柳河农场建制。此时,农场拥有耕地面积由原来的3000余亩增加到1.8万亩。至此,存在11年之久的柳河“五七”干校终于落下了帷幕,走进了历史。

[责任编辑:刘祎]

标签:干校 柳河 毛泽东 学习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