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泽东1968年表示:干部下放劳动是重新学习


来源:党史博览

00
(来源:爱历史博客)
(来源:爱历史博客)[详细]

毛泽东1966年5月7日给林彪信中所说的“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的精神。

核心提示:毛泽东1966年5月7日给林彪信中所说的“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的精神。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12年03期,作者:史义军,原标题为:《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由盛到衰的经过》。

柳河“五七”干校的前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北约250公里,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名噪一时的地方——柳河。

柳河是绥化地区庆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庆安县的南端,再往北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了。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带,原来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农场,也是当年搞“小三线”时的黑龙江省委的战备基地。早在1960年初,为了缓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同时也为了给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己动手开荒建场,将开荒场址设在了柳河。后来又经省委和林业部批准,从伊春林业管理局双丰林业局和庆安县林业局划出22万亩林地进行经营管理。就是依托这些资源,成立了黑龙江省委机关柳河农场。

1960年10月9日,第一批9人走进柳河拓荒。此后,又陆续拥入大批人员,成立了农机队、农田队、基建队、卫生所、小学校、小卖店等。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农场初具规模。1964年建成16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办公场所和560平方米的两栋砖瓦结构的居民住宅,生活和办公条件得到改善。1965年打机井一眼,结束了吃地表水的历史。1968年耕地面积发展到3000余亩,当年经营利润达5万元。

毛泽东在柳河的经验材料上作出了批语

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的造反派夺了当时省委、省人委的大权,宣布成立所谓的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2月8日,造反派发表通告:革委会人员编制要比原来省直机关缩减3/4。被缩减的人员,可以充实基层,或下放劳动。这就是说,原省直机关绝大多数干部失去了工作的权利,能进革委会工作的只能是响当当的造反派。

1968年初,黑龙江省直机关中的斗、批、改基本完成以后,如何给一大批没有工作的干部找出路,已成为省革委会的当务之急。

3月,黑龙江省革委会决定办一所干部学校,主要是为体现毛泽东1966年5月7日给林彪信中所说的“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的精神。

选址问题让黑龙江省革委会的领导颇费脑筋。选来选去,感到黑龙江地处边陲,又是反修防修的前沿阵地,而柳河地处山区,符合战备和办学条件,于是派人到柳河提前筹备。1968年5月6日,黑龙江省革委会下发了《关于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的批示》,决定在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原址上建立“五七”干校。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随即诞生。

在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的纪念日——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召开万人大会,欢送首批下放干部。5月8日,首批学员入校。5月12日,校部编印出版了《五七战报》的创刊号。不久,柳河“五七”干校还组织人员写出一篇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总结了干校的创办经验,题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径》。省革委会收到后马上批转下发,同时上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和沈阳军区,后交《黑龙江日报》全文发表。

[责任编辑:刘祎]

标签:干校 柳河 毛泽东 学习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