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史怀哲的问题以及冯·查尔纳教授寄给他的文献出处保留在了ZAG的档案中。
⑥撰写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比较第15页及其后)隐性的表达!
⑦见参考文献。
⑧见《从他的信件中看A.史怀哲,生平、作品及思想》,1905~1965,H.W.拜尔编,海德堡,兰贝特·施耐德出版社,1987,第145页及其后。
⑨指1939/1940年。
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11在手稿中明确被认为是“最终确定”的部分是36~65页的内容,即第二章所有关于印度思想的章节,这在手稿第1页注释②标题目录中也被标记为了最终确定。(至于为什么史怀哲会将该章节放在这里,而不是放入《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中去,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在第一章中不仅提及了中国而且提到了印度的神秘主义,为了给读者一个内容上的总结,故而加上这样的章节;当然一个简单的原因也可能是作者手头缺少印度的章节,故而作为一种替代而附加在这里的。)
121870~1937。
13爱德华·霍斯特·冯·查尔纳(1937年日内瓦和伯尔尼大学的私人讲师,自1950年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副教授)于1962年去世:向他询问当时的真实情况早在25年前人们开始整理史怀哲文存时就已经不可能了。
14比较:U.纽因施旺德的报告《爱尔伯特·史怀哲对文化哲学的继续》,斯特拉斯堡,1975,附于:U.纽因施旺德,《基督学,阿尔伯特·史怀哲研究5》,伯尔尼/斯图加特/维也纳1997,第324~334页(有删节);未删节的法语译本发表在《宗教历史和哲学杂志》,斯特拉斯堡/巴黎1976,Nr.1~2,第83~96页。
15摘自《我的人生和思想》,XII,第5章。
16《世界宗教中的文化和伦理》(1919/1921)中的这个较短的章节原来是作为《文化哲学》的第一卷出版的。史怀哲在未出版该章节后并没有将之简单地运用到另外的书中去,而是对它进行了不断的修改。
17比如卷宗10第2号。
18比如卷宗10第4号(其中也还有关于中国和印度的章节)以及第5号。
19卷宗9,第2号(1939年春):“这篇文章里也包含了关于印度和中国的思想,这并不表示它就可以被纳入到关于印度和中国的卷册中去,这会造成对文章无意义的切割。”这篇文章,尽管被单独抽取出来,但仍然被嵌入到了《文化哲学》的下半卷中。因为史氏从来没有真正开始过人类思想史的章节,而只有关于中国和印度的章节是存在着的。
20按照1939/1940年稿注释①的说法,这两个章节其实是指本书中1939/1940年稿正文的第二和第三章。第二章是1932/1933年后,除了1935年编辑过的版本外,现存的唯一完整的关于印度的章节。卷宗23,第3号中1940年的后记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处可以证明“人类思想史”应该诞生在《文化哲学》之后的证据。关于中国的文本也应当是指1937年稿。在写作过程中,史怀哲决心将之写成单独的一本书(比较注释22),但这一稿又被后来的1939/1940年稿所取代。也许史怀哲是带着重新写一部完整的《文化哲学》第三卷的目的来开始这一最终稿的,然而最后它像1937年稿那样,又成为单独的一本书,因为从页码的编排上可以看到两种页码,一个后来被擦掉了。第一章比第二章诞生得要略晚一些(见注释39的日期,但两篇文章的界限并不是非常的明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阿尔伯特·史怀哲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