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史怀哲遗著:《中国思想史》
2009年10月10日 11:49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这个版本,为符合其记录的目的,还是将全文出版了,那些所谓的问题比较大的章节也做了必要的说明,并增补了文献和引文的出处。也只有在这样出版的基础上才使得全面的解读和研究它成为可能。前面提到,克莱默斯教授的报告深入大量的细节,也为我们对本书做必要的注解做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书中的注释部分会经常引用到克莱默斯教授的报告中关于文章部分的说明,这些在1981年时得到了他本人的许可,为此我们也表示非常感谢。对阿尔伯特·史怀哲的《中国思想史》最新的评论来自于海因内·洛兹,这也是本书的《后记》(正文第327页),对他,编者一样表示最高的谢意。

对于中国精神和思想史的外行(编者一样也在其中)来说,史怀哲的中国思想史看似是一部导论。然而这样有可能会导致人们误以为它可以代替其他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导论,它,首先作为哲学和宗教哲学的著作,并不想代替其他的导论著作21,反而更多应当以这类导论著作为理解的前提,并且一直试图依托于它们。读者必须首先明白并注意到这一点,通过这本书我们并不能了解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最新状况,而是了解它们曾经的状态。至少读者可以了解到研究史的某一个局部,并且他还能获悉,史怀哲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并且是通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迫近中国思想的:这些都是史怀哲在一部对自己来说相当重要的著作中对虽然是必须的,然而又是超越的、一般的——联系着各个民族的——宗教哲学22的比较以及对单一事实历史的哲学的研究而提出的问题。这部著作可看成是1935年出版的《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的姊妹篇。出版本书的意图在于记录史怀哲是怎样研究中国思想、怎么评价中国思想,以及其中比较有问题的部分。那些冗余的部分,或者说被看成是冗余的部分,也并没有多大影响,如果把它们都删节掉,反而会损害文本原有的连贯性。甚至这些部分也有可能记录下了史怀哲对于一些中国思想史上以往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的篇章的兴趣。

关于人们对史怀哲书中被大量引用的魏礼贤的译本的保留意见,我们则认为,他的译本和著作在今天又被重新出版,又获得了新的认可,比如说对《道德经》的翻译:“如果看一下德国众多的关于这本对2500年前古代中国老子的智慧的书籍的翻译和阐释,就会发现魏礼贤的译本或许是最有效的。”(S.阿尔诺德,1978年12月30日的集,伯尔尼。)而对于魏礼贤的著作《中国的灵魂》(法兰克福,1980年)的再版,则有一位评论家写道:“尽管我们今天的经验与魏礼贤那个时代有如此大的差别”,“然而他在1926年第一次出版的书却有着这样的质量,以至于永远不会觉得过时”(H.P.霍尔,1981年3月7日的集)。这本书的再版无论如何意味着魏礼贤的翻译与研究又成了新的(尽管一直也存在着)热点。

史怀哲在《世界宗教的文化和伦理》1919/1921年版中就已经开始使用魏礼贤的翻译和注释,除了一些诸如维克多·冯·施特劳斯1870年版的《道德经》,或者威廉·肖特1862年版的《论语》这些更早的译本。(相关的《中国思想史》的章节则书写于1920年,这还是在史怀哲与魏礼贤认识之前。)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一些附件外)还含有——像1939/1940年稿那样——1937年岚巴瑞稿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一些段落(两个部分是在1937年3月大约同时开始的),以及1940年稿的一些标题式的草稿。第二部分中的摘录和引文的收集并没有完全照抄,在目录中已经有所注明(对相关文献位置的说明,以及页码的标记)。这一稿如同1939/1940年稿一样,也不应归入到《文化哲学》第三卷中去,因为它也是被当成一本从中剥离的单行本来看待的23。《后记》是一篇题为“阿尔伯特·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的文章,这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提到过了。

史怀哲的手稿在本书中按其原来的顺序做了如下排列:

在《世界宗教的文化和伦理》中的1920年的主稿(1919年稿作为第三章,存于君斯巴赫的档案中);《文化哲学》第三卷中的一段1932年的简短的文字(连同有关印度的内容);1937年以及1939/1940年稿;后来的《文化哲学》第三卷中的标题提纲和草稿。在这个第三卷中的一些被冠以“人类思想史”的文字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的。唯一的一个例外是注释2中提及的1933年的[世界宗教中的]《人和创造物》一文被从原来的上下文(也即《文化哲学》第三卷第一部分)中抽取出来,并放到了1919/1921年的世界宗教中去了。关于中国章节的稍微扩充的1937年稿(在第2部分)也被收入到本书中(原稿第243~313页)。

在将所有这些文本发掘出来后,才第一次使得史怀哲是如何对中国思想进行阐释的清楚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①见注释13。

②1932年稿和1933年在《人和创造物》的相关章节。比较:序言后部关于不同稿之间的标题,见21页及其后。

③德国汉学家,1873~1930。

④就像魏礼贤在一封给他的一个儿子的信中写到的,这是一个“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关系(引自S.威廉《魏礼贤: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精神掮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阿尔伯特·史怀哲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