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茅于轼遇意外困境 扶贫学校面临解体
2009年09月10日 15:15新世纪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富平学校:经济学家们的试验田

本刊记者/汤涌

汤敏和茅于轼有一个共识,要想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减少农民的数量,不仅仅是让农民进城,还要让农民能在城市里扎下根来。为此,一群经济学家办起了“小保姆学校”

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北京的边缘,不远处就是河北公路的收费站。从八通线终点土桥站出发,还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富平租用的是一个农机驾驶员培训学校的房子。

富平是“扶贫”的谐音,这个学校2001年底由汤敏提议创办,2002年正式建立。建立之初,汤敏、茅于轼等几名股东投入了30多万元,茅于轼是第一大股东,担任理事长。汤敏说这是因为“茅先生威望最高,办事最认真”。同时他们也创办了富平家政服务中心,以便安排学生的就业。

汤敏和茅于轼早在1985年就认识并成为朋友,他们一起进行了许多扶贫项目,比如给山西的农民进行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富平模式”

“我们的定位是,把贫困地区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带出来到城里工作。在北京,有经验的保姆非常缺乏,这个行业培训需要的设备资金又比较少,我们就决定从家政服务开始,当时采访茅先生的新闻报道说‘大经济学家办小保姆学校’。”汤敏回忆说。

学校的理事会除了茅于轼、汤敏、吴敬琏、林毅夫、张维迎等经济学家,还包括柳传志、任志强、潘石屹等企业家。

富平创办之后换了好几次地方。汤敏说,最早是在通州张家湾一带,后来该地改成了开发区,几次搬迁后,搬到了今天的这个地方。在周六日,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北京的一些名胜,比如天安门和故宫。

富平的培训强度大周期短,很受农村女性的欢迎,她们走出家乡,往往希望尽快上岗挣到钱。这种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她们觉得可以接受。前两期的培训非常成功。富平的学费,是在家政服务员们上岗之后分期偿还的。

“2003年遇到了非典,那是富平最艰难的时期。那几个月,富平无法招生,亏损了几十万元。”汤敏说。

“后来我们和地方政府、妇联合作,在地方政府帮助下,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多。”汤敏说。

富平学校的烹饪操作间是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面模拟了一个家庭的厨房,学生们就在这里学习微波炉、电磁炉、高压锅、电饭煲和燃气灶的使用和操作。另外一个操作间则有几十个燃气灶。“都是捐的”,陈祖培指着这些厨房用品说,“我们可是买不起这么贵的用具。”“每个人都要实地做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好好练习手艺。”

其他操作间还包括熨烫练习间、模拟卧室、电脑学习室等,在富平学校,没有一间多余的屋子。富平创建五年来,在这样简陋的教室中,超过一万名家政服务员接受了培训。

茅于轼   富平   学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汤涌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