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作者:刘泽华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定价:48.00
刘泽华先生生于1935年,这本《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今年面世之时,他已经足足八十二岁多了。由于刘泽华数十年研究王权专制主义,在回忆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也贯穿了从臣民到公民的意识自觉。而书中若干细节,更是值得回味与咀嚼。
刘泽华的父亲比母亲大31岁,父亲生于1872年,母亲生于1903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三年土改,他家被划为富农。因父亲人缘好,家人没有受到批斗和人身侮辱。因家庭包办婚姻,1945年就与大6岁的凤珍“结婚”。他17岁初中毕业有了工资,1953年18岁时,他坚决离婚。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写道,朝鲜战争动员征兵时,正值隆冬,东北的天气异常的寒冷,大家坐在热炕上,征兵的干部请志愿参军者站起来,一面叫人在炕下加火,热得坐不住的人刚一起身就被鼓掌,欢迎参军……不由分说拖上了瓦罐车(运货的火车厢)。
而《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44页写到,“土改之后,刚刚初春即开始征兵。历来报道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其他村或许是这样,但我们村翻身的贫下中农没有一个主动报名参军的。怎么完成任务?兵站来的干部与我们村贫农团的偷偷想出一招,按兄弟多少来摊派。兄弟多的往前排,我们家兄弟五人,自然首当其冲。”当时五家抽签,征四个兵。刘泽华的大哥在给解放军抬担架,二哥逃到华北大学当了杂工,三哥右眼失明,四哥去了晋绥革命干校。于是,13岁的刘泽华去抽签,一同抽签的还包括大哥的儿子。结果,其余四人都抽中,刘泽华幸运地抽到了空签。中签的人号啕大哭。这四个当兵的人,一人战死,一人失踪,刘泽华的侄子腿残,另一人后来被俘后去了台湾,命运凄惨。
1949年2月,刘泽华考入石家庄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报送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学习俄文,一年后结业有被送到北京的河北师专辅导教师们暑期突击学习俄语,由此拿到了正式的专科毕业证书,之后担任了俄文教师。1954年,他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反右开始后,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康修民写了一篇文章《宋天祥打来的一颗恶毒的子弹》(宋为当时石家庄“民革”负责人),通过市委宣传部长王英俊做刘泽华的工作,以刘泽华的名义刊登在1957年7月15日的《石家庄日报》,,并叮嘱刘泽华说,这是党的秘密,不能与任何人讲。这篇文章掀起了石家庄的反右大潮,刘泽华一时爆得大名。此后,刘泽华一直没有对人吐露此事,直到2012年才撰文在《炎黄春秋》披露真相。
同样是在1957年,刘泽华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做助教,并于1959年10月去中山大学随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1960年6月底返回南开。这时,他自认为驯服工具(96页),但是,文革开始后,他被贴了大量的大字报,由“红得发紫”变成了革命对象。他还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苏庄等人代笔,反复写检查。造反派夺权之后,刘泽华被教研室的同事,讲师王文郁检举揭发,成为最年轻的“牛鬼蛇神”。此人后来因为诬告另一个本系女教师黄延迟,被下放到农村落户劳动。70年代中期,刘泽华是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他主动接纳了王文郁,安排了工作。王多次向他道歉。在“两个凡是”期间,王文郁故态复萌,向中央写信,诬告刘泽华反对华主席。其后,总支将王调离,刘泽华再也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1978年恢复评职称,刘泽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在此之后,他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于1984年被选举为系主任且连任。他开设了几门全国历史系属于第一的课程,如“文革”史,人权史,双语课,电脑课。
一九八九年风波过后,刘泽华被停止系主任职务,在讨论学科建设的会上,学术带头人里面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刘泽华立即向新主任提出质问。于是,他的这一身份被恢复。由于被清查,学校把刘泽华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取消了。1992年,他再次被评上博导,但属于“新博导”,待遇不及此前的“老博导”。刘泽华抓住“免予处分”这一点,给洪国起书记和侯自新校长写信,争取自己的权利,常务副校长告诉他,在现任领导任期三年内,可以享受老博导待遇。2006年,刘泽华被评为二级教授,而文科不设一级教授。2013年,刘泽华被评为“荣誉教授”,这是南开的最高荣誉。
就刘泽华先生数十年人生经历来说,从臣民到公民,蕴含着沉痛的历史教训和深刻反思;就其学术研究而论,两千多年来王权专制主义的流毒,更需要人们的辨识和肃清。(张弘丨凤凰网主笔)
本期推介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
作者:林舜聪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价:49.00
本书以儒学发展成为汉帝国意识形态之核心为主轴,探讨汉代儒学自我调整,使其在长期思想竞逐中胜出。本书也特别留意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诸如经学理想、帝国统治、儒者利益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关系。
评点:先秦儒学讲究君臣权利与责任对应,汉儒尊君卑臣,可谓自甘堕落以求独尊,秦代以降官家专制2000多年,儒法两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书可与韩星的专著《儒法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参看。
《自由之路》
作者:埃里克·方纳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定价:69.00
美国内战前夕,南北关系陷入僵局。自由州与蓄奴州在奴隶制问题上相持不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奴隶暗中越过南北分界线——梅森-迪克森线,去追寻自由。在他们所经之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男女帮助他们藏匿行踪、逃脱追捕,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这就是传说中的“地下铁路”。作为南方蓄奴州重要的贸易对象,纽约到底是通往自由之路,还是奴役之门?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从中复原了以纽约为中心、贯穿美国东北部的“地下铁路”地图,从惊心动魄的逃奴故事,到庙堂之上的政治与法庭争端,这不仅是一本“公民抗命”的实录,也让读者窥见了逃奴纷争对美国内战的影响。
评点:埃里克·方纳此前著有《美国自由的故事》等著作,本书充分证明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要可能实现,人们总是用脚投票。
《改革梗阻现象:表现、根源与治理》
作者:张林山孙凤仪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定价:59.00
本书对“顶层设计”“改革梗阻”“政策执行”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改革梗阻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挖掘出当前我国改革梗阻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明确了当前破除改革梗阻、完善改革推进机制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提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重点改革领域完善改革推进机制的政策措施。
评点: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现在已在中国完整体现。孙立平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需要解决的第一位问题就是要破除权贵垄断。第二个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我看来,这两项都需要制度变革。
《家国天下》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定价:55.00
清末民初是中国的现代转型发生之初,中国在“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共同体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危机,分别表现为政治秩序危机和精神秩序危机。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本书从思想史角度,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点评:中国当下最急迫的任务是完成现代化所必须的制度变革,然后才能重建文明。许先生立意虽好,但缺乏基础。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作者:熊卫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17年3月
本书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点评:科学研究需要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和社会保障,意识形态控制一切之时,科学家人身安全尚且难保,何谈科学创新?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作者:刘泽华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定价:48.00
刘泽华先生生于1935年,这本《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今年面世之时,他已经足足八十二岁多了。由于刘泽华数十年研究王权专制主义,在回忆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也贯穿了从臣民到公民的意识自觉。而书中若干细节,更是值得回味与咀嚼。
刘泽华的父亲比母亲大31岁,父亲生于1872年,母亲生于1903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三年土改,他家被划为富农。因父亲人缘好,家人没有受到批斗和人身侮辱。因家庭包办婚姻,1945年就与大6岁的凤珍“结婚”。他17岁初中毕业有了工资,1953年18岁时,他坚决离婚。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写道,朝鲜战争动员征兵时,正值隆冬,东北的天气异常的寒冷,大家坐在热炕上,征兵的干部请志愿参军者站起来,一面叫人在炕下加火,热得坐不住的人刚一起身就被鼓掌,欢迎参军……不由分说拖上了瓦罐车(运货的火车厢)。
而《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44页写到,“土改之后,刚刚初春即开始征兵。历来报道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其他村或许是这样,但我们村翻身的贫下中农没有一个主动报名参军的。怎么完成任务?兵站来的干部与我们村贫农团的偷偷想出一招,按兄弟多少来摊派。兄弟多的往前排,我们家兄弟五人,自然首当其冲。”当时五家抽签,征四个兵。刘泽华的大哥在给解放军抬担架,二哥逃到华北大学当了杂工,三哥右眼失明,四哥去了晋绥革命干校。于是,13岁的刘泽华去抽签,一同抽签的还包括大哥的儿子。结果,其余四人都抽中,刘泽华幸运地抽到了空签。中签的人号啕大哭。这四个当兵的人,一人战死,一人失踪,刘泽华的侄子腿残,另一人后来被俘后去了台湾,命运凄惨。
1949年2月,刘泽华考入石家庄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报送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学习俄文,一年后结业有被送到北京的河北师专辅导教师们暑期突击学习俄语,由此拿到了正式的专科毕业证书,之后担任了俄文教师。1954年,他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反右开始后,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康修民写了一篇文章《宋天祥打来的一颗恶毒的子弹》(宋为当时石家庄“民革”负责人),通过市委宣传部长王英俊做刘泽华的工作,以刘泽华的名义刊登在1957年7月15日的《石家庄日报》,,并叮嘱刘泽华说,这是党的秘密,不能与任何人讲。这篇文章掀起了石家庄的反右大潮,刘泽华一时爆得大名。此后,刘泽华一直没有对人吐露此事,直到2012年才撰文在《炎黄春秋》披露真相。
同样是在1957年,刘泽华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做助教,并于1959年10月去中山大学随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1960年6月底返回南开。这时,他自认为驯服工具(96页),但是,文革开始后,他被贴了大量的大字报,由“红得发紫”变成了革命对象。他还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苏庄等人代笔,反复写检查。造反派夺权之后,刘泽华被教研室的同事,讲师王文郁检举揭发,成为最年轻的“牛鬼蛇神”。此人后来因为诬告另一个本系女教师黄延迟,被下放到农村落户劳动。70年代中期,刘泽华是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他主动接纳了王文郁,安排了工作。王多次向他道歉。在“两个凡是”期间,王文郁故态复萌,向中央写信,诬告刘泽华反对华主席。其后,总支将王调离,刘泽华再也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1978年恢复评职称,刘泽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在此之后,他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于1984年被选举为系主任且连任。他开设了几门全国历史系属于第一的课程,如“文革”史,人权史,双语课,电脑课。
一九八九年风波过后,刘泽华被停止系主任职务,在讨论学科建设的会上,学术带头人里面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刘泽华立即向新主任提出质问。于是,他的这一身份被恢复。由于被清查,学校把刘泽华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取消了。1992年,他再次被评上博导,但属于“新博导”,待遇不及此前的“老博导”。刘泽华抓住“免予处分”这一点,给洪国起书记和侯自新校长写信,争取自己的权利,常务副校长告诉他,在现任领导任期三年内,可以享受老博导待遇。2006年,刘泽华被评为二级教授,而文科不设一级教授。2013年,刘泽华被评为“荣誉教授”,这是南开的最高荣誉。
就刘泽华先生数十年人生经历来说,从臣民到公民,蕴含着沉痛的历史教训和深刻反思;就其学术研究而论,两千多年来王权专制主义的流毒,更需要人们的辨识和肃清。(张弘丨凤凰网主笔)
本期推介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
作者:林舜聪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价:49.00
本书以儒学发展成为汉帝国意识形态之核心为主轴,探讨汉代儒学自我调整,使其在长期思想竞逐中胜出。本书也特别留意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诸如经学理想、帝国统治、儒者利益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关系。
评点:先秦儒学讲究君臣权利与责任对应,汉儒尊君卑臣,可谓自甘堕落以求独尊,秦代以降官家专制2000多年,儒法两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书可与韩星的专著《儒法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参看。
《自由之路》
作者:埃里克·方纳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定价:69.00
美国内战前夕,南北关系陷入僵局。自由州与蓄奴州在奴隶制问题上相持不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奴隶暗中越过南北分界线——梅森-迪克森线,去追寻自由。在他们所经之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男女帮助他们藏匿行踪、逃脱追捕,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这就是传说中的“地下铁路”。作为南方蓄奴州重要的贸易对象,纽约到底是通往自由之路,还是奴役之门?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从中复原了以纽约为中心、贯穿美国东北部的“地下铁路”地图,从惊心动魄的逃奴故事,到庙堂之上的政治与法庭争端,这不仅是一本“公民抗命”的实录,也让读者窥见了逃奴纷争对美国内战的影响。
评点:埃里克·方纳此前著有《美国自由的故事》等著作,本书充分证明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要可能实现,人们总是用脚投票。
《改革梗阻现象:表现、根源与治理》
作者:张林山孙凤仪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定价:59.00
本书对“顶层设计”“改革梗阻”“政策执行”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改革梗阻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挖掘出当前我国改革梗阻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明确了当前破除改革梗阻、完善改革推进机制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提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重点改革领域完善改革推进机制的政策措施。
评点: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现在已在中国完整体现。孙立平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需要解决的第一位问题就是要破除权贵垄断。第二个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我看来,这两项都需要制度变革。
《家国天下》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定价:55.00
清末民初是中国的现代转型发生之初,中国在“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共同体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危机,分别表现为政治秩序危机和精神秩序危机。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本书从思想史角度,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点评:中国当下最急迫的任务是完成现代化所必须的制度变革,然后才能重建文明。许先生立意虽好,但缺乏基础。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作者:熊卫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17年3月
本书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点评:科学研究需要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和社会保障,意识形态控制一切之时,科学家人身安全尚且难保,何谈科学创新?
政治向左,经济向右?不少人对中国当下时局的这一判断,契合了部分精英群体的困惑。即使是针对党内而突出强调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以及不得妄议中央,其所带来的震动已扩至整个社会层面。
如何读懂十八大后的中国时局?去年底,深圳,第二届大梅沙论坛期间,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周为民接受凤凰评论《高见》栏目独家访谈。
周为民认为,十八大后,以反腐败为重点的全面从严治党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其应有的目的来说,反腐包含三重意义:重振纲纪,重建官场生态,重新澄清基本的政治伦理,“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周为民亦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保障党员能够行使党章确认的党员的权利(当然与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相一致),从而凝聚起广大党员。
对当下一些党内外人士对时局的困惑,周为民向凤凰网强调,意识形态给社会各群体提供的预期具有全局影响力,因此要正确恰当评估当前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
访谈嘉宾:周为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
凤凰评论《高见》栏目访谈员:凤凰网主笔陈芳
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有三重含义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十八大后格外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且力度空前?
周为民:从严治党是历来强调的,但十八大以来,突出强调从严治党的确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大提出党要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指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现在集中体现在反腐上,首先是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为什么?若干年来,种种矛盾、问题非常突出,得不到有效处理,不断积累加剧,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纲纪废弛,腐败的滋生蔓延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的确很危险。
凤凰评论《高见》: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有着很强的问题导向,是针对什么问题?
周为民:重振纲纪的同时,是要重建官场生态。多年纲纪废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场生态的恶化,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官场生态已经恶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种局面必须扭转。
与这两点相联系,是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政治伦理。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也直接导致政治伦理上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荣耻的错乱。一些官员似乎已经不知道、不在意作为一个官员(更不用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真正的体面和尊严在哪里、是什么了。而这种状况对社会是有极强烈的腐蚀性的,是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凤凰评论《高见》:你刚才讲的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政治伦理错乱等问题,长期积累,甚至官场中不少人习以为常,为什么这个问题过去没有得到解决?
周为民:口号一直是都有的,但怎么以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从制度层面体现从严治党,一直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后果。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制度,执政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又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党就会一直处在危险之中。严重的腐败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大面积腐败,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这样最高层级上的腐败,还不说明党的肌体正在发生变质吗?当然这还是局部的变质,但其严重程度也已经触目惊心了。从这方面来看,十八大后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以反腐败为重点来从严治党,其应有的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党内民主为反腐提供制度保障
凤凰评论《高见》:强力反腐,从严治党,但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认为反腐是不是选择性?还有党内出现人人自危的现象,一些人感慨过去大环境如此,现在来抓是不是人人都有问题。这种声音背后其实是对反腐的不确定,对这种声音你怎么看?
周为民: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但首要的和最紧急的是要遏制住腐败,这是救党、救军之举的要求。否则任其发展下去,腐败导致亡党亡国不是一句空话。
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任务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除党自身的制度改革,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是与全面从严治党联系在一起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同时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对反腐败来说也是一项治本之策。我一再讲,腐败是什么问题?腐败是官场侵犯市场的问题,是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被过多控制在权力手中导致的。因此,明确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目标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尽可能把由权力过多控制的资源交还给市场,既是完善市场体制的要求,同时对腐败也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凤凰评论《高见》: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制度上体现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什么?
周为民:从制度建设上体现从严治党,根本还是要认真推进发展党内民主。对民主的理解,首先我想应该从功能的意义上去理解。
凤凰评论《高见》:而不是从意识形态。
周为民:对,从功能意义上来理解民主,民主的实质就是权力制衡。一定要在这方面着力,按照这样的方向真正发展党内民主,来推进党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当中非常关键的干部制度改革,也要按照发展和健全民主制度的方向来思考设计。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干部队伍的逆淘汰现象,体制制度的缺陷导致真正优秀的干部上不来,能够上来的有不少往往是投机钻营、吹牛拍马和一味谋取官位来谋求私利的。如果这种逆淘汰现象得不到纠正,一定带来整个干部队伍的劣质化,这对执政党来说是致命的。
警惕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脱离广大党员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规矩?
周为民: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这同样是治党中一个具有基础性的问题。按照党章规定,保证每一个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包括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和要求的权利,要认真对待,充分保障,否则党心是凝聚不了的。
凤凰评论《高见》:怎么理解妄议中央?
周为民:我们党历来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多次讲在这个最大危险当中,首先存在的一个危险,就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脱离广大党员。如果这样,这个党人数再多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没有向心力、凝聚力,党员感受不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很多普通党员,面对转型时期的矛盾和危机,的确是忧党忧国的,可以说谈到很多问题都是痛心疾首的,但是没有足够有效的渠道来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和批评,甚至总是处在被压制的状态,这样一定导致实际上的人心离散。
凤凰评论《高见》:有分析认为现在是重新唤醒党章,它和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是一种什么关系?
周为民: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治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去健全发展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能够切实行使党章规定的权利,从而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凤凰评论《高见》:正本清源怎么讲?
周为民:正本清源,就是一定要澄清过去在党的基本理论上存在的一些教条式理解和错误观点。
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这是一直强调的,但现实当中一个不必讳言的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好像越来越不被人当回事,甚至认为那套东西过时了、没用了。这样一种现实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少人也在不断呼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理想?
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所谓政治立场和西方影响,那是不得要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长期所了解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是从苏联来的,是和苏联模式相联系的一套意识形态观念体系。这套东西跟本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用中央的话来说,就是其中存在不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是这些东西错了,过时了,但它一直被误以为就是正宗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很多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错了,过时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
另一方面,针对这个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其中的不少内容,还在沿袭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还把它当成是马克思主义,那么越是强化对这些东西的宣传,就越是适得其反。
当下意识形态领域仍需正本清源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要强调正本清源?
周为民: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在党的思想理论上正本清源的任务,强调要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是和正本清源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要把思想从苏联模式和苏联意识形态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
今天既然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也就需要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继续正本清源,不能够再把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当作是马克思主义来传播、强化。
凤凰评论《高见》: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30多年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实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今天反复出现这一问题?
周为民:这个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正本清源这项工作确实取得很大的成效,集中到一点就是新的理论创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也一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的命题。很多人问什么叫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一般讲当然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是不要忘记它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含义,是强调一定要摆脱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苏联式社会主义来说的。
凤凰评论《高见》:现在提出正本清源,正什么,清什么?
周为民:还是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认识。
改革开放一开始所面临的思想理论上的主要障碍,就是左的东西,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在克服这些阻力。这些左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改革在顺利推进,社会普遍受益,那些左的声音起不了太大作用。
但是近若干年情况有所不同,转型时期、转轨过程当中很多矛盾问题在积累加剧,有些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甚至失控的程度,引起社会上很多群体的广泛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任意想象过去,任意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觉得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好像没有贫富悬殊、社会不平等、官场腐败等现象。这实际是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对过去的想象。
对现实不满的人开始想象、美化旧体制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会出现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
周为民:左的极端思潮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重新肯定过去的体制,甚至公开主张要重新肯定文化大革命。因为矛盾、问题的积累加剧,这样一种左的极端思潮,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相当的蛊惑力。在意识形态上,如果利用民众的不满,来重新主张过去的一些极端的左的思想和观点,那就是严重的问题了。对这种极端的左的东西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包括各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事实上,改革开放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这一点很多人不能接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搞市场经济搞出这么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这么大,怎么还敢说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对收入差距包括更重要的财产差距,是要认真来对待的,但是以为旧体制之下很平等,没有这些问题,那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
凤凰评论《高见》:具体指什么?
周为民:想一想旧体制下中国的农民,想想中国农民的当代命运和他们遭受过的重重苦难。旧体制以诸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城市消费品配给制度、就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政策构成一道坚硬的壁垒来隔绝城乡,把农民挡在城市之外,人为地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一类是乡下人,农民,一类是城里人,职工,由这种身份的不平等带来的是全面的机会不平等,几乎一切机会对农民都是封闭的。这是举世罕见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严重不平等。当然计划经济有它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但毕竟这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
凤凰评论《高见》: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是怎么打破的?
周为民:是改革开放打破的。农民终于有了进城的自由,以及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争取脱贫致富的权利,这是不是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当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包括农民工的地位、待遇、所受到的歧视等等,而现在这些问题,恰恰是旧体制之下严重的不平等还没有完全消除的表现。
认为旧体制之下没有腐败,又是一个任意的想象,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旧体制之下那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甚至是绝对的权力,你说会没有腐败?
凤凰评论《高见》:但大家观感上觉得旧体制之下好像比较清廉。
周为民: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所以那时的腐败主要不表现在贪了多少钱,而是表现在各种特权上,倚仗特权的各种各样腐败同样是触目惊心的。改革开放以后,搞市场经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的腐败更多表现在倚仗权力来攫取钱财。
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旧体制之下,整个社会的公开透明程度是很低的,很多情况民众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
极端的左的思潮,包括主张用过去的办法,甚至文革的办法,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思想资源,就是过去被高度简单化、教条化了的阶级斗争理论,而他们对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沿袭苏联意识形态和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这样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出大乱子。哪有执政党主张阶级斗争的?执政党的基本责任是要尽可能充分维护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团结与和谐,防止社会出现阶级分化,而决不能鼓动社会对立,制造所谓阶级斗争。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基本的理论上去做进一步澄清。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一定不能够背离这个方向。左的东西的要害就是动摇、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对这样一套左的东西不能够含糊、暧昧、甚至迁就,更不能够有意无意去试图利用。
左的思潮一旦蔓延,会严重恶化党内和社会上的政治风气,一定导致很多宵小之徒的政治投机。要看到,在中国凡是政治投机,总是向左的方向去投机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就中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提出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不能忘掉。
意识形态要给公民提供安全的预期
凤凰评论《高见》:常听到不少人提出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市场资源起决定作用、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又感觉到呈现收紧态势。中国究竟往什么方向走?
周为民:意识形态是有全局影响力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预期,对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社会各群体也好,起到一种提供预期的作用。环境是不是安全、对未来是不是确定,人们会通过意识形态的状况来作出判断。为什么说极左的东西有害呢,就是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
意识形态的核心目的,是要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如果在意识形态上整天喊打喊杀能凝聚人心吗?那不是造成人心恐慌吗?因此一旦意识形态上给社会提供的是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凤凰评论《高见》:类似的警醒其实并不算多。
周为民: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左的东西沉渣泛起,人们还是不放心的,还是有疑虑的,这样就很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了。如果再以简单、强制的方式对待意识形态问题,那就更会导致人心疏离,影响党与社会各群体特别是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同时也会加剧意识形态方面的虚假化,使人们为了安全都以所谓“政治正确”的假话空话互相敷衍,更不用说那些正好以此投机的了。这是道德的堕落、思想的腐败和政治风气的败坏。
海外有些议论常简单化地说邓小平是什么“政左经右”,这个看法不对。邓既不是“经右”,也不是“政左”。邓小平开辟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大局,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政治上推进思想解放,排除左的障碍,这样才焕发出全党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才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才出现邓小平所说的那种局面:“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这就是意识形态对全局的影响。意识形态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开放包容,就有感召力、凝聚力,就有全局的主动,反之就会导致全局被动。
凤凰评论《高见》:如何有效防止左的危害?
周为民:要防止左的危害,首先要恰当地认识评估当前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不能把思想文化上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简单笼统地看成阶级斗争,不能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看成是战争状态,甚至把党在这个领域的处境,看得跟孤守于四面受困的山头一样。
同时,还需要特别防止那样一种现象:本来是一些机关一些干部自身工作没有做好,但出了问题就编造、夸大“敌情”,滥用什么“敌对势力”作为诿过卸责的遁辞。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的实力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更有底气,这是好的。但一定要防止轻躁虚骄,不能把强调中国特色狭隘理解为我们在任何方面都独一无二,和任何人不同,别人那套东西统统不足为训。要看到,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外部文明有足够的包容、吸纳和融合能力,不仅能以“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大度安顿、欣赏外来文化,而且会以“西天取经”的精神不畏任何艰难地主动去学习外部文化,而且以真诚的敬重对待它,把它尊称为“经”。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