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教授的“学术”就是以《明史》为蓝本
2008年10月26日 17:50凤凰历史专稿 】 【打印

孙承宗、袁崇焕二人极力推崇修筑宁远,而且孙承宗还提出觉华岛能与宁远形成犄角之势,所以宁远、觉华可守,如果建成那将是拱卫山海关的屏障:

【《明史孙承宗传》】

“以守八里铺之四万人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即无事,亦且收二百里疆土。总之,敌人之帐幕必不可近关门,杏山之难民必不可置膜外。不尽破庸人之论,辽事不可为也。”

而阎教授对《明史》的观点依然照单全收:

【阎崇年著《袁崇焕传》】

孙承宗回京后,上奏疏。他主张重筑宁远城与守卫觉华岛,使宁远城与觉华岛,互为犄角,彼此应援。即便没有战事,也可以收复200里疆土。孙承宗认为:不破庸人之论,辽事终不可为!

但是这样的布署遭到了王在晋的坚决反对,而王在晋之所以一直反对孙、袁二人力主修筑宁远、觉华的方案,乃是因为他知道觉华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王在晋题:“……今据山海道议,仍委本官招集辽人为兵,居住该岛,俟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兵船难渡,或暂移于宁前之间。盖觉华岛去宁远城二十里,冻则履海如平地,非远洋巨浸之可拟也。”[i]

觉华岛在冬季海河冰封以后会与陆地连接为一体,而且冰面足以支撑后金骑兵通过,觉华岛有这种重大隐患的存在,如何能守?

另外,王在晋还认为觉华岛并不能与宁远形成犄角之势,因为若以觉华岛上的驻军增援宁远,必然是以水军增援陆师,水师善于水战,陆战则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况且还须气象条件配合,如果风向不对,登岸都很困难,如何能及时增援?

王在晋题:“……若谓觉华岛犄角,岛去坼二十里,隔洋之兵,其登岸也须船,其开船也待风,城中缓急弗能救也。水步当骑,弗能战也,岛驻兵止可御水中之寇,弗能遏陆路之兵也。”[ii]

不过,孙承宗、袁崇焕无视王在晋的告戒,执意催动宁远、觉华的修筑计划,最终在“宁远大战”中酿成了觉华岛的惨剧。

经略高第报称:“正月十九日闻奴酋至觉华岛,各将议凿,日夜穿水,兵皆坠指,又兼连日风雪严寒穿而复合。至二十六日辰时奴众数万,分列十二头子酋首冲中道转攻东山,至已时并攻西山,一涌冲杀。彼时各兵凿水寒苦,既无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战,且以寡不敌众,故四营尽溃。”[iii]

高第的塘报显示,当时的情况是觉华的水师士卒多因昼夜凿冰而疲惫不堪,许多人连手指都冻掉了,又加之盔甲、兵器不足,根本不能适应陆战,这种情况要比王在晋所担心的“水步当骑,弗能战也,岛驻兵止可御水中之寇,弗能遏陆路之兵也”的情形还严重得多。

而袁崇焕不顾常识、别出心裁的“凿冰为壕”也因为严寒又全部落空,塘报中有记载曰“连日风雪严寒穿而复合”。王在晋奏章中曾提到的“俟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冻则履海如平地,非远洋巨浸之可拟也”之隐患又兑现成为了现实。

在事实面前,王在晋与袁崇焕相比,谁更有远略,非常的清楚。可是,清朝史官为了抬高袁崇焕,所以对这些情况是只字不提,而作为推崇“学术”的阎教授居然也跟随了清朝史官的观点,人云亦云,这实在很不应该,确实有失“学术”水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王者不臣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