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推进跨越发展的成功典范
2008年11月07日 16:54 】 【打印

③以拓展工业园区平台来推进产业集聚。要让进城农民留得住、富得起,关键是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年来,云和县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中,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扩大工业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快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来抓。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大力推进低山缓坡的开发利用。2007年杨柳河荒山平整实现供地750亩,新安排入园企业27家,目前已陆续投产。今年,又积极推进杨柳河二期开发,力争在年底实现供地,以保证供地的可持续性。目前云和县的工业园区面积已扩展到3平方公里,被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和"山海协作工程"示范区。入园企业从原来的67家扩大到目前的270家。2007年园区工业产值达20.3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5%,园区企业就业人口达2万余人。为了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在拓展园区空间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选商引资,近年来,从温州、台州等地引进金属加工企业 家,2007年产值达 亿元,每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人,金属加工业已成为云和的又一大支柱产业。为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相继建成了木制玩具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木制玩具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园区信息化推进中心、木制玩具研发中心和木制玩具外包装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全市3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就有2个在云和。目前,全县仅木制玩具企业申请的产品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有近千个,注册和申请的商标60余件。

④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人口集聚。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中,云和县进一步加大对各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使广大进城农民和广大外来人员在云和县城能做到有房可住、有业可就、有社会保障可保、子女有学可上,确保进城农民富得起,留得住。一是有房可住。规划建设了县城首期"农民新村",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吸纳了3500余名农民进城落户。2006年,开工建设了普光农民公寓一期,安置进城农民232户914人,2007年又推出了普光农民公寓二期,安置564户2080人。二是有业可就。通过大力发展木制玩具等产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大多数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夫妻双双在玩具厂里打工,男工月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女工月收入可达600元以上;如果妻子在玩具厂里打工,丈夫在城里踩黄包车,夫妻两人月收入也可达2000元左右,除了支付日常的家庭开支外,还略有结余。三是有社会保障可保。把全县各类企业的所有职工纳入参加工伤保险范围,并将全县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四是子女有学可上。落实了进城农民子女就读"同城同待遇"政策。为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进城的学生家长在选择就读学校上自行填报志愿,然后根据学校的剩余学额,摇号落实就读学校。县财政还每年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免除了100多万元借读费。同时,创造条件,兼顾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仅2007学年就有 名外来民工子女进入了城区各学校就读。

2、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一条重要实现途径就是通过做大县城后,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城,化农民为市民,从而缩小城与乡、市民与农民的差距。而要使农民化市民关键还是要使农民先富起来,农民只有在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后,才有经济能力在县城安家落户。减少农民是实现富裕农民的主要渠道,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可以为留守农民增加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使留守农民也能进一步增加收入。云和县在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