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推进跨越发展的成功典范
2008年11月07日 16:54 】 【打印

──云和县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验总结


一、"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云和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位瓯江上游,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小县。云和县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据统计,全县11.14万人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了50%左右,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户。在这样的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情况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是低效率和低水平的。云和县原是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虽然在1996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直到2000年全县实现GDP也只有8亿元,财政总收入仅6466万元。虽然与自己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横向比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甚至不及人家一个乡镇。要在2020年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困难多、任务重、压力大。

针对这样一个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小县,要实施跨越式发展,争取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选择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增长极理论认为,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区位,可以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机制中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从云和县的立地条件来看,发展经济也不可能重走过去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分散配置资源的老路,只有实行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通过培育壮大县城,构建经济增长中心,才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宏观环境变化与县情的结合点,提出了"小县大城"发展战略。

"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就是通过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把县城作为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形成强大的动力源,使现实的、潜在的各种优势合理、科学、优化组合,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子,推进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小县大城"的"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小县域大城关。云和全县只有面积98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3万亩,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同时,相对于狭小的县域,云和县城却有27平方公里的盆地,仅生活着3万多人,土地等各生产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生产、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发展的空间较大。正是山区的这种地理特征和资源要素的区位优势,决定了经济发展只能以县城为核心,实施经济要素向县城集中战略,扩大县城发展空间,改善县城基础条件,把县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少人口大集聚。云和县只有人口11.14万,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中。这种居住分散,地广人稀的状况,即使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不但成效低微,反而可能使农民进一步"固化"在山上。"小县大城"就是以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为重点,以下山移民、内聚外迁为载体,把村庄规划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城乡人口二元分布格局,创造条件让下山的农民转产转业转身份,进城务工经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环境。从而通过人口集聚节约大量的土地等要素资源,减轻了山区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县城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率。三是小产品大产业。木制玩具是云和的传统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非常适合刚进城农民的岗位转换。通过木制玩具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提供了产业支撑。四是小环境大民生。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加大县城建设资金投入,拉框架、强功能、拓新区,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最终通过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总的来说,从经济结构变迁来看,"小县大城"的过程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来看,"小县大城"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并共享城镇文化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两种变迁在空间结构上,都表现为土地、资本、人口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及聚集后按现代经济、社会管理要求合理分配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再配置过程。所以,"小县大城"的本质是通过要素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而达到经济加速转型、社会加快进步的目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