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稀缺学位房、送孩子上补习班,都被当成了教育本身。但教育的核心决不是这些,而是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互动和启发。
5月6-7日,是2017上海市171所民办小学入学面谈的时间。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民办学校的流程放在公办学校之前,因为民办学校与学生、家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状态。也因此,有多所民办学校不但面试了孩子,还给家长发了考卷,既考学生又考家长,而且重点还是在考家长。
上学应该是考查学生的资质,为何牵扯到了家长。带着这样的疑问,有人对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语学校考家长的行为进行了举报。举报的后果便是,两所学校暂停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同时对两所学校做出全市教育系统通报评批、对相关负责任进行追责和要求两所学校公开致歉并核减明年招生计划。一场考家长的幼升小面谈会,以这样的局面收场了。
民办学校考家长,或者限制家长的做法,不仅仅发生在上海。例如在杭州,早就有学校既考学生又考家长,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名牌民办学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要负很大的责任,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挑家长不但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家长们自己的要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教育理念的人应该聚集在一起,否则就不该勉为其难。
广州也不例外,此前番禺某外国语学校明示学生家长具备本科学历方能有报名资格,也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存在学历歧视,没有读过本科的家长其孩子难道就没有资格就读该校吗?教育不该有如此严重的分别心,否则又该如何教书育人呢?迫于压力,这所外国语学校最终取消了这一硬性要求。不过,如果它一定要实施这一规定,又有谁拦得住呢?
之所以出现挑家长的学校,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一部分人所认为的,这是学校在收割有权有势的家长。如果真的是这样,学校方面恐怕也不敢公开声称,私下进行就可以了。而且,一所学校能不能招到有权势的学生家长,靠的不是问卷调查,而是靠有权有势家长本人主动递条子。所以,对于这些执意挑家长的学校,挑的主要是教育理念、处世方法与自己相匹配的家长,与收割权势并无明显关系。
例如,上海某小学给家长的考题是“当遇到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长意见,你会如何处理?”“当孩子在学校与老师闹矛盾不开心,回家向你诉说或抱怨时,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这么处理?”这些问题考验的都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面对冲突时的处理办法。去年中关村三小校园欺凌事件,涉事家长曾经通过网络呼吁,这一做法让学校万分被动。且不论是非曲直,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总不希望碰见这种全社会监督的场景。
另外,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孩子的教育并非单方面的工程,离不开家校的密切配合。假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理念不认同,或者消极执行学校的一些要求,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家长的配合度特别重要。这样一来,学校的侧重发展是什么,重点规划执行,学生的培养和成长,都有了更硬的底气。学校和家长,变成了推动孩子教育的两个轮子,精密协调,快速前行。
民办教育是社会资本,追求的目标不是兜底性教育,而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现实的情况是,某一些公立学校占据了优质资源,但在客观上,公立学校很难做出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相比之下,民办学校自由度更高,所以素质教育的尝试空间也更大。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很不同的一点是,前者更依赖家庭教育,后者更依赖学校教育。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买稀缺学位房、送孩子上补习班,这些教育投资都被当成了教育本身。但教育的核心决不是这些,而是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互动和启发。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人格健全、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并能够对自己的兴趣保持一定的专注度,这是影响其一生的教育成果。当然,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自由,对应试教育情有独钟的可以选择更适合应试的学校,对应试教育不认可的,则可以去自己认同的学校面试。总体上,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教育市场化的基础上,也因此,教育的公平性主要应该由公办学校来担负,而不是苛求民办学校。
0人参与 0评论
作者
南都社论
南方都市报就重大社会、时政问题发表的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