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没有错,试,也没问题,可是,当应试与教育绑定,把应试作为教育的目标,视为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教育的倒退和悲哀。
4月19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陆建国局长在连云港市委党校春季主题班上,以《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为题作交流发言。陆建国局长说,“现在教育体制内,动不动有人批评应试教育,反应试教育”,“似乎一批评应试教育,他的格局就大了,认识就上层次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教学成绩,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应试教育并非死路一条
陆局长说的没错。应试教育被抹黑已非一日,许多论者一提到“应试”两字,必欲群起而攻之,必欲除之而后快。为了救学生于水火,他们开出的药方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真的是罪大恶极?素质教育确实是救命仙丹?正如陆局长所说,先得把二者的概念搞清楚。
百度百科上的定义确实不能尽信,仅从字面上理解,应试之应,有应对、应付之意,应试之试,自然就是考试了。问题来了,考试有错吗?答案是显然的,不考试怎么检测,不考试如何选拔。问题恐怕在“应”上,那么,应对考试有错吗?考试难道不需要应对吗?
应,没有错,试,也没问题,可是,当应试与教育绑定,把应试作为教育的目标,视为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教育的倒退和悲哀。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并非是其口含天宪,身负尚方,实在是有“不得已”的现实和“不得不”的无奈。
基础教育的特点就是教育内容以记忆和识别为主,记忆和识别能力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正是这种特点,让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留下了“填鸭式”“灌输式”的印象,再加上反复的备考,在很多人眼中,考试与噩梦可以画上等号。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应试教育并非死路一条,即使是考试,也是可以考出素质的,关键在怎么考,考什么。应试教育之所以成为主流,一方面是由于基础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空洞无效,在众望期盼中的“拱手让江山”。
素质教育尚停留在口号中
“应试这东西我明白,但素质是什么”。所谓素质教育既没有准确严格的定义,也没有具体有效的主张,在这个宏大耀眼的标语下,即使能找到一些具体的手段和政策,比如取消重点小学、初中,也和素质教育基本无关;就连素质教育常常提倡并引以为傲的音体美,在能否提升素质上也颇存疑问,语文数学与音体美不都是为了提升素质吗?厚此薄彼就错,厚彼薄此就对吗?语文数学在智力构成中难道不是更重要的素质吗?提高音体美的地位难道就能降低语文数学的难度吗?各科一视同仁、全面学习,难道不是更加重了学习负担吗?
应试教育的无奈还在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在优质教育资源几乎都涌向名校的背景下,为了获得好的生源,名校必然采用“掐尖儿”策略,这一方面是利益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家长、学校共谋的结果,而“掐尖儿”的具体方式,只能是以应试为主。也就是说,在教育投入不足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必然促使教育进一步应试化。
从教育的功用来看,应试教育也有其无奈的一面。对个人而言,基础教育应该为每个受教育者打下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终生学习的基础和走向社会的基础。可见,教育承担的不是单一功能,而至少是提高能力和改变社会地位两种功能。二者毫无疑问是关联的。可是,在考试压倒一切的语境下,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改变社会地位的诉求必然压倒提高能力,把学生逼上应试这条路的,正是教育本身。
应试教育是在现实诸多境况下被逼迫作出的无奈选择,这其中纷繁复杂,互有勾连,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对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需要认识到应试教育现实的、积极的作用,更需要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应试教育只是中国现代教育在路上的暂时阶段,而非方向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存其利而去其弊,善其用而治其害,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