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渗坑,治理原来只要三个月

3个月时间完成二次治理。如果这不是敷衍、搪塞民众的话,我们可以反推,存在几十年的渗坑,未必存在什么技术难关。

几天前,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公布了河北、天津几片污染区域的航拍照片,铁锈色污水形成的渗坑,绵延将近17万平方米。天津静海区对渗坑污染情况进行了详细核查,调查表明,这是企业污水排放形成的渗坑,在2014年完成治理后,近年来污染出现反复。

华北平原上这“蔚为大观”的污染场景,从航拍的图片里,可以看得很直观。其触目惊心的地方在于,污染覆盖面之广,超乎常人想象。不过,跟以往曝光的案例不同的是,从最新的回应来看,它并非一块处于灯下黑状态的污染飞地。至少在天津,在2013年,渗坑就被纳入了《静海区水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治理范畴。

具体到此次曝光渗坑的治理,于2014年开始启动,工程总投资1072万元,11月竣工并通过验收。但到了2016年下半年,污染出现反复。天津环保部门表示,4月,渗坑污泥治理前期手续已全部办完,施工单位已入场,正在加紧施工。这正好与渗坑曝光的时间重合,到底是巧合,还是说,二次返工是曝光逼出来的结果?

即便是巧合,斥资千万的治理工程,还得靠二次返工,这意味着当初的竣工验收,只是完成了表面工作,是草率为之的失职之举。渗坑非一日形成,斥资千万的浩大工程,无改铁锈色污水铺满一地的局面。治理以失败告终,不只带来财政资金的浪费,还是在耽误治理的时机。

所以,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隐瞒渗坑的存在,而是是否以铁腕治之。这批渗坑的形成,不少要追溯到上世纪末的废弃窑坑,但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放任的口实。今天的资金和技术,都比以往更加充分成熟,更关键的是,法律和监管机制也更健全。尤其在《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的前提下,渗坑排污已被命令禁止,污染出现反复,说明当地企业还在大量偷排。

渗坑之一所在的天津静海区,产业以黑色、有色金属加工为主,属于高污染行业。当地政府承认,“企业存在污水直排问题”。可见,渗坑的治理,依旧没有跳出“发展和环保”的母题。

这是渗坑难治的根源所在。不妨看看天津的政务官网,静海区政府以一则题为《静海区举一反三迅速推进渗坑污染治理》的通报回应,其中提到,7月底之前完成治理任务。从4月底到7月底,3个月时间完成二次治理。如果这不是敷衍、搪塞民众的话,我们可以反推,存在几十年的渗坑,未必存在什么技术难关。渗坑难治,说到底还是决心难下,利益难割。

污水横流的格局,依稀可以照见《人民的名义》里孙连城的影子。在影视剧里,孙连城在蹲式信访窗口上,怠惰到底,将问题推给外逃的前任市长丁义珍。这种在历史遗留问题面前懈怠的心态,和渗坑难治的现实如出一辙。事实上,这背后,往往还有李达康式的GDP迷恋症。二者的结合,往往决定了GDP和环保天平两端的砝码权重。于是我们看到,昨天的怠政,在成为今天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今天的GDP,则被直接收割带走,污染都留给了后来人。

目前,环保部已经回应:正在详查,绝不姑息。河北廊坊,则对相关副县长、环保局长采取了停职手段。在污染进入公共舆情的范畴后,处分结果在意料之中。不过,拿下一两个副县长、环保局长,不算什么壮士断腕的事,真正触动利益的地方在于,地方是否做好了割掉这块GDP肥肉的准备。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熊志

熊志

凤凰网评论频道编辑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苹果微信之争:什么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不等于无条件遵守强者单方面制定规则。遵守契约的前提是,契约本身是公平的。从最直观的角度看,微信赞赏是读者对原创作者的金钱鼓励,苹果凭什么分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