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培训贷”,重在改变商业模式

设置更加明确的金融指引,让金融机构明确知道“校园贷”产品如何设计、发行,才不致违规。

据媒体报道,有数十名广州高校的学生和家长报料,称“广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内公益讲座与参加职业培训班的名义,哄骗学生通过第三方贷款公司无抵押贷款交学费,而有的学生以为所填的资料是进行面试所用。

以培训的名义哄骗学生贷款,这种“培训贷”毫无疑问是一种违规“校园贷”。比起一般违规“校园贷”,其套路也更深。

去年开始,各种违规“校园贷”不断被媒体爆出,各种讨论已经很多。但是这些违规的“校园贷”为何屡禁不止,确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除加强监管之外,我认为,彻底改变其商业模式,估计才是治本之策。

目前“校园贷”的商业模式,其供给者主要是资本有限、良莠混杂的民间金融机构,那些正规金融机构很少进入,特别是商业银行,基本放弃这一领域。而这些提供“校园贷”的民间金融机构,其经营方式普遍是急功近利的。

在这种挣快钱的商业逻辑下,多数“校园贷”机构疯狂追逐短期利益,个别甚至不惜冲击法律红线。“校园贷”市场,岂能不乱?

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商业模式,改善“校园贷”产品供给是关键。

首先,当然有必要鼓励现有的、经营比较规范、风险控制较好的“校园贷”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将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逐渐清除出去。

另外,鼓励正规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本身就愿意接受长期收益理念的商业银行,进入这一领域,或许也值得考虑。但要看到,以往,大型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因为该领域借贷风险较高,而且“校园贷”政策也不清晰。

这就需要设置更加明确的金融指引,让它们明确知道“校园贷”产品如何设计、发行,才不致违规。也要允许“校园贷”产品证券化,增加其流动性。

对大学生而言,摒弃杂念,在校园里安静读书是首要任务。但今时不同往日,很多时候,大学里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当今社会活跃的商业文化的影响所致,如今的大学校园少了朗朗书声,多了尽快独立创业赚钱的需求。这也是时代大潮所趋,所以很难从价值判断上去否定这种需求。

当然,在过分炽热的商业文化面前,对于身负学习重任的学生,主流文化有必要加以适当引导。尤其是有必要加大力度打击那些打着创业的幌子,忽悠社会经历较少的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伪创业”。

但是无论如何,金融贷款的需求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所谓堵不如疏,故而不宜直接粗暴地砍掉“校园贷”,否则旺盛的需求转入“地下”,违规之事可能更多,重要的是彻底改变目前急功近利的“校园贷”商业模式,因势利导。

作者

梁秀峰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维护网络空间清朗 必须旗帜鲜明

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网络生态的良好,必须旗帜鲜明反对网络污文化,远离网络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