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汉武帝如何建设新区 成就中华千年之业

2017-04-06 14:04:16 凤凰历史 小喇叭

汉武帝

古往今来,继往开来的治理者们都对于自己所执掌的大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缜密的计划。他们经常会以条件独特的一隅之地来作为治国理念的“试验田”,并以开发当地新模式的成果来作为全面深化推广的极佳案例。这些意味深远的“试验田”,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特区。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建树颇多的一代雄主,被后世尊为“世宗”皇帝的汉武大帝对于整个国家的体制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他的一系列政策也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不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策规划者。就像很多严禁而细致的政治改革家一样,汉武帝也需要一块全新的土地来作为自己执政理念的试验田。位于中原北方,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便是这么一块处女地。

河套地区地形图

汉匈战争催生出来的新区

 

今天的河套地区风景

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有着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由于整一块地区由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水系众多,所以非常适合农业与牧业的发展。

但在汉朝初年,河套地区并不为汉朝版图所囊括。当时该地属于雄霸北方的游牧民族集团匈奴的控制,并按照匈奴的分封制度,划归了楼烦、白羊二王,作为其麾下直属部落的领地。这片毗邻中原农耕区域的优质牧场也就成为了匈奴骑兵冬季时休养生息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随时可以南下中原攻略的前进基地。

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让掌握着粗放式农业耕作的匈奴可以在当地筑城耕作。此外,当地丰富的盐矿资源也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因而河套地区对当时的匈奴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匈奴骑兵经常以河套为基地南下进犯

汉武帝继位后,将原有的对匈奴政策从绥靖姑息改为全面对抗。

从公元前133年,亲自策划马邑之围开始,这位心气颇高的君主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军事打击来虚弱甚至直接解决匈奴问题。然而由于汉军四路出击,兵力分散,所以此战的结果是汉军损伤颇大而匈奴并无伤经动骨。汉武帝也因此意识到匈奴问题不可能靠着一朝一夕的恶补而快速解决,所以将目光对准了匈奴人的南部基地--河套。

公元前127年,汉军在大将卫青和李息率领下,从靠近河套的北方重镇云中郡出击,直到位于今天甘肃北部的符离。在这场著名的河南之战中,汉军首次挫败与重创了匈奴人的主力部队,并夺取了河套地区。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继续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和五原郡,并以这些崭新的领地作为自己治国理念的实验基地。河套地区也因此成为了西汉政治史上的一个新区。

进军漠北的汉军部队

河套大开发

早在汉朝建立之前,中原地区的政权和移民便有开发河套地区。战国时期重视北方局势的赵国就曾经有著名的赵武灵王帅军从东面的代郡出击,攻略河套,并在当地建立了简易的长城和驻地。河套也成为赵国培养中国历史上首支骑兵部队的基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派大将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当地的戎狄部落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并特地将这里起名为“新秦中”。

但这些建树大都是以纯军事防御为目的,因为在内部政治不稳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部队撤离、民众一哄而散的情况。在北方迅速崛起的匈奴便利用秦末中原大乱的有利时机,从发源地阴山山脉南下,控制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河套地区就有被作为军事驻防地

另一个并不成功的例子来自汉朝初年。汉高祖建国后曾经也为了防御匈奴而将投降自己的战国韩国王族成员--韩信(不是汉初的那位大将,淮阴侯韩信),分封到了北方前线附近的马邑。但这个弱小的封国在不断南下的匈奴军队面前作用有限,而汉朝中央的支援也不给力。最后这位韩王因为担心遭猜忌受害而选择投降匈奴。怒不可遏的汉高祖亲自带兵攻伐韩王与匈奴的联军,最终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使得汉朝在建立初期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耻辱。

白登之围是汉朝初年被引为“国耻”的重大事件

因而在汉武帝看来,河套地区不仅会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也会是一个他理想中治理国家所应该有的样子。所以,汉武帝时代对河套地区的开发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在占据河套不仅便安置了官吏卒6万人到当地进行屯田养兵。

同时,也为了缓解内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汉朝又从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迁徙了大量贫民到河套地区种地。汉庭在当地设立了专门的农官,以政府组织的形式指导新来的移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为了扩大产量而大力度的新修各种水利设施,每次参与修建的民众可达2-3万人之多。一时间,河套成为了汉朝北方边境上一块新兴向荣的新区。

除了农业开发,河套地区的盐业资源也成为了汉朝开发当地的重要收入来源。由于汉武帝时期为了聚集国内资源打击匈奴,因而对于汉初曾经开放的诸多经济生产灵域进行收归朝廷控制的改革。所谓冶铁专卖,便是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大臣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朝将盐业、冶铁和酿酒都进行了国家专卖改革。拥有丰富盐矿资源的河套也就成为了这一改革的重要实践之地,有专门的安排的盐官监督指导盐业生产。

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桑弘羊

靠着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开拓,河套地区很快成为了汉武帝时期一个人口稠密的繁华之地。这里不仅为不断同北方匈奴作战的汉朝提供了大量的军粮,也是汉军饲养战马、培养骑兵部队的重要马场。大量增加的民屯面积与国家控制的盐矿资源,也为汉武帝时期经济改革竖立了一个重要的样板。

为了持续开发河套,并缓解内部经济发展压力,汉朝此后还多次将内地灾害区的难民或赤贫阶层迁徙到河套来进行民屯。而随着汉匈战争的持续,更多原本不属于汉朝的塞外领地在北方与西域地区相继出现。汉朝政府也会依照河套地区的开发经营,在当地设立新的军事驻地与屯田区域。可以说,河套对于汉武帝整体的战略布局而言,意义非凡。

汉武帝后的河套地区行政区域分布

河套新区的启示

河套地区的大开发,无疑在汉武帝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重要启示。

河套地区的资源开发为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首先便是汉匈战争的连绵不断,让汉朝需要所掌握足够的资源。历史上的匈奴人虽然在汉军历次大规模北伐中被大量杀伤,但依然可以利用北方草原游牧地带的广阔战略纵深与汉军周旋。而数次大规模北伐环境恶劣的漠北地区,也让汉朝军队在非战斗损伤这一环上就消耗颇多。一旦汉军结束军事行动,对于匈奴的打击有所放松,匈奴的各个部落便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并继续南下袭扰汉朝领地。

因此,河套地区的开发及此后汉朝陆续开发的数个新区,都为汉朝提供了足够的资源,用以同匈奴的长期战争。新区开发的意义,再次凸显。

今天的河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塞上江南”

其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汉朝对于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也存在这破坏当地环境平衡的问题。由于地处传统的游牧与农耕区域的交界处,河套地区实际上一直依靠自身的自然禀赋在对抗不断变冷的气候变迁。汉朝在当地大量修建的原始粗放水利设施,过却度消耗了原本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大量开发的军屯与民屯也使得植被大面积减少,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河道的淤积。

到了后来的汉成帝时期,河套地区开始受到了沙尘暴的袭扰,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恶果可见一斑。而逐步淤积的黄河河道也定期来带水患和河流改道风波,严重的影响了河套地区的生产开发,并最终引发了汉朝腹地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的大面积水灾。正是汉朝先民们的这些实践,不断的提醒今天的我们,要注重绿色生态的开发模式。

汉武帝之后的汉朝与匈奴在河套地区依然反复拉锯。然而无论战局如何发展,河套地区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汉武帝当年的独到战略眼光,令人钦佩。

后来的东汉王朝便利用这块农牧结合的宝地,安置了内迁投降的南匈奴部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解决了悬而未决的匈奴威胁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的重要位置也引起了数个北方政权的激烈争夺。到了大唐王朝鼎力,这里再次成为了开发农垦的重要地区,并留下了“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千古名句。

直到明朝时期,河套地区依然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激烈交汇的地区,继续扮演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争夺的第一线。

汉武帝当年再次开发戍边,对抗北方游牧势力入侵的事业,也成为了纵贯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千年之业。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